王陽明:每個人都是“富二代”,財富在你手,就看你如何用了

近日讀了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又開始讀《王陽明全集》,感受頗深。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傳習錄》

譯文

徐愛問:“《大學》之中‘知止而後有定’,朱熹認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像與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回答說:“到具體事物中尋求至善,就把義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新的本體,只要‘明明德’,並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當然了,至善並未與具體事物想脫離。《大學章句》中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就是這個意思。”

徐愛又問:“至善只從心中尋來,大概不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說道:“心即理。天下難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王陽明:每個人都是“富二代”,財富在你手,就看你如何用了


王守仁與他的弟子之間有兩個關於聖人的故事:

一天,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出遊回來,王守仁問他:“你出遊看見了什麼?”王艮回答:“見滿街都是聖人。”王守仁聽了很高興,便說:“你看滿街是聖人,滿街人看你也是聖人。”

又一天,王守仁的另一個弟子董沄出遊回來,對王守仁說:“今日在街上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見滿街都是聖人。”王守仁聽了,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王陽明說的“聖人”,就是致良知的人,他說:“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正因為有了“良知”,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才都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王覺仁在《王陽明心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良知”讓每個人都成為了“富二代”:

“假如說你是一個窮二代,朱熹和王陽明是兩個教人如何發財致富的成功學老師,那麼朱老師告訴你的黃金法則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今天掙八千,明天掙一萬,日積月累,總有一天你也會變成李嘉誠。

這時你聽了覺得,這些豪言壯語讓人一點兒幹勁兒也提不起來。然後你又去找王老師,王老師盯著你的臉看了很久,突然從你內衣口袋裡掏出一張紙,‘啪’的拍在桌子上:‘哇,你本來就是個富二代,跟我裝什麼窮?!’你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張N多美元的支票。這就是王陽明心學要告訴人們最基本的黃金法則: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王陽明:每個人都是“富二代”,財富在你手,就看你如何用了


“良知”就是那張N多美元的支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樣一張支票,每個人心裡也都住著一個聖人,就連大惡不赦的盜賊也是如此。

據說,王陽明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面對各種審訊強烈頑抗。

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道:“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於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大盜說:“脫就脫!”

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沒什麼大不了的。”又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

大盜慌忙擺手說:“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這就是良知中的羞恥心,連無惡不作的大盜都有,何況普通人?

王陽明口中的“良知”具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先天的道德本心,也就是孟子認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等。一是指先天的天道本體,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覺,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是先驗的,還沒有經過人的後天的經驗意識的滲透和汙染,所以它十分純粹。

既然每個人都有“良知”,那為什麼世界上的聖人那麼少呢?王陽明認為,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的良知被矇蔽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口袋裡空有一張N多美元的支票,卻很少有兌換成功的。

該怎麼辦呢?很簡單,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心存天理,摒棄慾望,一個人都能達到聖人的高度,不斷地完善自我,積極進化。俗話說,是金子一定會發光,也許你看似平庸,但在王陽明的眼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金子,成為聖人,只要樹立目標併為之努力,你的潛力就一定會被髮掘。


王陽明:每個人都是“富二代”,財富在你手,就看你如何用了


王陽明認為,這條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的道路,並不在外,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們敢不敢承擔、願不願意踐履了。在他的觀念裡,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是我們每個人天生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我們的權利。在這一刻,人的主觀能動性、自信心和創造力極大地被激發出來,帶動我們勇往直前,砥礪前行。王覺仁認為,這就是王陽明心學最核心的精神價值,也是他留給後世最重要的精神遺產之一——主體性的確立和主體意識的高揚

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這種生而有之的自我實現的趨向,和王陽明的“良知”很像。他們都強調人的內心,人的主觀能動性,強大的內心是自己的上帝。

卡爾·羅傑斯認為,當由社會價值觀念內化而成的價值觀與原來的自我有衝突時便引起焦慮,為了對付焦慮,人們不得不採取心理防禦,這樣就限制了個人的自由表達,削弱了自我實現的能力。

解決辦法就是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人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復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

這同樣和王陽明的觀點不謀而合。王陽明認為,因為普通人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所以很難保持內心的聖潔本質。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有個案例很好地說明了王陽明的這個理論。

有位老農窮的吃不上飯了,找到王陽明賣地,王陽明看他可憐,不忍心買他的地,就先借錢給他。後來王陽明遊玩時,看到一塊風水寶地,不禁感慨道:“這塊地的風水太好了。”

他的弟子告訴他,本來老農要賣的就是這塊地,王陽明後悔了,但他又說:“我怎麼會生出‘後悔’的想法呢?”於是他閉目冥想,過了一會,睜開眼說:“剛才的私慾已經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迴歸愉悅了。”

當王陽明沒有看到那塊地時,他的心沒有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看到地之後,生出了“風水寶地”的想法,這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當他發現自己有後悔的念頭又感到羞愧時,是“知善知惡是良知”;最後克服了私慾,心情復歸於平靜愉悅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的都有良心和聖潔的本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有道德、正義的人。只是,作為普通人,我們的良知不免因為私慾如塵垢一樣矇蔽了。但是,我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以極大的信心和希望,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自己的良知重新一塵不染,最大程度上調動自我完善和進化的積極性。

畢竟,那張N多美元的支票,就在我們自己的懷中,誰也拿不走。能不能兌換成功,全看你自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