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徐冰

是一個在任何意義上都無法忽視的存在。這不僅僅是因為他被看作是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成功者和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言人,更為重要的是,這位前衛藝術家始終對社會敏感而有話要說。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1955— )被廣泛認為是當今語言學和符號學方面最重要的觀念藝術家之一。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1999年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15年被美國國務院授予“AIE藝術勳章”。作品展出於中國美術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古根海姆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等藝術機構,並被廣泛收藏。

作為一名活躍於國際舞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擁有西方觀念藝術家所不具備的文化背景,他的生活軌跡和過往經驗給予他不同於西方歷史觀所建立的敘事角度,他以“文字”為載體,另闢蹊徑,持續探索溝通中西的藝術語彙。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的/真/假/文/字

“我的藝術總是與文字糾纏不清”

無論文字的外表內在,真真假假,徐冰是一個與文字“糾纏”很深的藝術家,而這背後,是一代藝術家的思想背景。

徐冰的母親在北大圖書館學系工作,年幼時,徐冰常被母親關在圖書館學系的書庫,那裡充斥著關於版式、字體設計、出版史的書籍,雖然讀不懂,但對圖書的“形制”、文字的“外表”有了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徐冰就成為了藝術圈裡最能“折騰”文字的人。

徐冰曾提到過,在他從小的文字概念中就埋下了一種特殊的基因:顛覆——文字是可以“玩”的。“文字是人類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觸碰文字即觸碰文化之根本。”而徐冰觸碰文字的方式,帶著點“顛覆”,帶著點“調侃”,但又不失對文字本身的敬畏。有些很像“文字”卻不能讀(《天書》),有些明明不是文字卻誰都能讀(《地書》),其背後都有著共同之處:對知識等級的挑戰以及抹平地域文化差異的嘗試。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天書——首頁、內頁展示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地書——對話軟件裝置(細節)2007

從/天/書/到/地/書

“藝術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藝術,

而是能否給人們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從天書到地書》是徐冰第一本“用正常文字寫的書”,在臺灣出版。時隔8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和英國 ACC Art Books 攜手推出中英文新版《徐冰:從天書到地書》(Xu Bing: Book from the Sky to book from the Ground)。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從無人能讀懂的《天書》,到不落一字卻全世界都能讀懂的《地書》,從拼接中英文兩種迥異書寫體系的《英文方塊字》到用文字表達風景畫的《文字寫生》……這是一本徐冰闡述其重要作品的圖文創作談,有關如何打破文字的“常態”,將創作的動機埋伏於行文之間,通過誤導、混淆、或者阻截溝通的方式,觸及思維以及認知的原點。

更以多種特殊裝幀方式呈現大量圖片,生動展示作品的細節面貌、創作過程和展覽實況,十分具有收藏價值。(本條推送所有圖片均選自《從天書到地書》)

天書

“一個人,花了四年的時間,

做了一件什麼都沒說的事情。”

1988年首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析世鑑》(俗稱《天書》)無疑是徐冰最著名的作品。徐冰如倉頡造字般自創了2000多個“偽漢字”,用一年多時間刻了一套活字,按照宋版書的規格印製成上百冊線裝書。它們看起來經典又神聖,卻是包括徐冰自己在內,世上沒有人能讀懂的書。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上百冊古書、懸掛的古代經卷式卷軸和兩側牆壁上放大的書頁組成一套藝術裝置,這些“偽漢字”佈滿展廳,將進入其中的觀眾包圍,直面這些似是而非的“漢字”,會在熟悉的茫然中感受到極為強烈的震撼。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天書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 1998

英文方塊字

“把中文、英文合為一體,

就像包辦婚姻,不合適也得合適”

1999年,徐冰把一幅用英文方塊字寫的大標語高高掛在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門外的半空裡,這幅大標語的內容是:“藝術為人民”。中文與英文兩種不同的書寫體系被“硬捏”在了一起,看起來像是中文,卻是真正的英文——一種的新的東西出現了。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旗幟項目:藝術為人民

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紐約

1097.3×273.4cm 1999

這是一次挑戰,一次向在20世紀中形成、並且成熟起來的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和原則的挑戰———藝術到底為什麼?所謂現代藝術又是為什麼?徐冰用“新的文字”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原則。《從天書到地書》認真細緻地說明了這些理念和原則,也一併收錄了徐冰為教人們寫英文方塊字而創作的《書法入門》。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英文方塊字書法入門、描紅本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

英國ICA倫敦現代藝術協會 1994

文字寫生

“這些畫可是真正的‘寫生’,

因為它們都是用文字‘寫’出來的。”

這是一些列徐冰用文字畫的風景畫。

一直以來,中國的畫與字都與書法的筆墨和詩歌的意象緊密相連,而徐冰將文字轉化成繪畫,將書法的象徵性置入繪畫中,重塑繪畫與文字之間的關係。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鳥飛了 設計手稿

48.9×271.8cm 1994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鳥飛了

韓國光州美術館 2002

徐冰認為,中國人的性格、思維、看事情的方法、審美態度和藝術的核心部分甚至生理節奏,以及中國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幾乎所有方面,都與“漢字的方式”有關。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喜馬拉雅山文字寫生稿 1999

(上層覆硫酸紙,印有畫中所含中文字符的英文翻譯)

地書

“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譯的書”

《地書》是一本用各類“標識語言”寫成的書,妙趣橫生地記錄下現代城市白領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典型生活。經過七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試驗、改寫、調整、推翻、重來,最終正式出版。這是一本連版權頁都沒用使用一個傳統文字的讀物,讀者理解起來不受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在世界各地出版都無需翻譯。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地書——對話軟件

2006至今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地書——對話軟件

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紐約 2006

(本圖為徐冰工作室特別提供)

《天書》表達了對現存文字的遺憾和警覺,《地書》則表達了對當今文字趨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地書——撞車(早期拼貼實驗)

28×84cm 2006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地書——小黑和兄弟遊覽外灘

循環播放動畫片 片長2分鐘

上海外灘三號畫廊 2012

徐冰文字中的美感不僅體現在藝術作品中,也在行文的字裡行間。他文化基因裡的“東方哲學”滲透在他文字的方方面面。

《從天書到地書》

再版序、自序 (節選)

這本《從天書到地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再版,離初版快八年了。八年中《天書》仍然在世界各地美術館作為裝置藝術展出,並被不斷討論,這也許與《天書》2001年就被編入了《加德納世界藝術史》教科書有關,又或許是由於我以戲仿故事電影形式完成的新作《蜻蜓之眼》近兩年引起理論家、藝評家們重新回看和分析《天書》與這部新作的關係的緣故。《蜻蜓之眼》是一部沒有攝影師也沒有演員的劇情長片,所有畫面都下載於網絡上公開的監控視頻,也就是說,這個虛構故事的每一幀畫面都不是演出來的,整部作品由現實中不相干的真人的生活片段剪輯而成。從而人們看到了三十年前《天書》的影子;這個藝術家善於下大功夫製造一個“巨大的事實”,但這個事實又是虛幻的。數字時代的今天,現實與虛幻、真與假的邊界會越來越多地糾纏和考驗人類的判斷力。

《地書》作為觀念藝術作品始終在變異和生長著,其原因是《地書》所使用的標識符號、Emoji等相關的領域,這些年在快速地發展著。2012年《地書》剛出版時,很多人不信任這種“標識文字”是能夠表達細膩情感和複雜思想的。但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特別是新生代,強烈地愛上了這種視覺化的、簡捷的、不費力就能掌握的交流方式。它在公共領域、在手機私信中被廣泛地使用,這促使這種標識文字趨於成熟的速度加快並被髮掘出其特有的表達力,這點我們從人們對Emoji使用的喜愛上就可以看到。比如,兩個人在微信上來來回回,已經很晚了,誰都不好意思用傳統文字說:“太晚了,應該停止了。”但發一個月亮的符號,就意會了。原來這種符號的表達也有優越於傳統文字的地方。我在本書文章裡也提到過:“其實任何文字都為用戶預留了補充意義的‘空間’。我們感嘆中文或英文表達上的細膩,這‘細膩’其實是在長期使用中,由用戶在有限的符號與符號間發展起來的。”

……

一個人對什麼感興趣,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命定的。當你回頭看自己的創作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文字這麼有興趣。然後,理論家或自己再找出原因——果然,任何事情都是有緣由的。

我確實做過許多與文字有關的創作。通常的文字是通過傳意、表達、溝通來起作用,我的“文字”卻是通過誤導、混淆或阻截溝通,起著影響人們思維的作用,這些文字經過了偽裝,行文間藏著埋伏,有時它們給你一個熟悉的臉,你卻又叫不出它的名字。我總說,我的“文字”不是一個好用的字形文件,而更像計算機中的病毒,卻在人腦中起作用。在可讀與不可讀的轉換中,在概念的倒錯中,固有的思維模式被打亂,製造著連接與表達的障礙,思維的惰性受到挑戰。在尋找新的依據和通路的過程中,思維被打開更多的從未觸碰過的空間,找回那些思維及認知的原點。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徐冰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08月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773次推送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合作請聯繫後臺

徐冰:從天書到地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