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神祕的故鄉小河


故鄉從地圖上看很小,小的微不足道;但其名字很響亮,它就是古桐城南鄉抱龍山下的黃華里。

故鄉有一條自抱龍山發脈沒有統一的流向卻流淌了數百年的神秘小河,飛越高山平原,跨過江河湖海,披荊斬棘不停的流淌。它流淌的不是涓涓細流,亦不是滾滾洪流;而是濃濃的血液,難捨難分的親情。它歷經滄桑歲月,年復一年,流向神州大江南北、海角天涯。究其原因或徭役、或科舉、或戰亂、或饑荒、或禮讓。現讓我們打開宗譜看看歷代先祖們自祖居地出發流向何方,開天闢地,造福子孫。

五世長房樸菴公房松莊公支下九世祖啟灼、啟炤公於明嘉靖年間流向桐城北鄉五里鋪。十世祖應麒、應麟二公自五里鋪轉流桐城魯谼山方家灣。十一世祖志信公於明萬曆年間流向北京、天津等地不知所蹤。十一世祖志達公於明萬曆年間流向貴池殷家匯安皮衝(今殷匯涼亭村)。十一世祖志學公於明萬曆年間自桐城五里鋪分流雨壇查林方家衝。十三世祖開和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北鄉錢家橋光家山。十四世祖懋仁、懋意、懋理、懋志諸公又自魯谼山分流舒城縣湯池鎮磨子園方家店。

醉樂公支下十二世祖正祥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桐城龍旺山保陶家衝(今龍眠街道)。十六世祖緒塘、緒塗二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陝西。十七世祖培曉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安慶羅塘洲將軍廟。十七世祖培玉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合肥。十八世祖植文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貴池縣下七保中區潮溪(今殷匯鎮石城村)。

菊莊公支下平坡公房十世祖應良公於明萬曆年間流向桐城金神鎮天林莊保方莊。十四世祖承名、承高、承先三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下一保高吉嶺。十五世祖宗睿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安慶長風鄉柘林村。十七世祖培劬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清風亭。十八世祖植文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黃山太平紅楊都。十九世祖本有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江蘇江寧縣雲臺市陶吳鎮。十九世祖本厚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青陽縣五溪橋。

菊莊公支下翠巖公房十二世祖正泰公於明崇禎年間流向桐城北鄉石井鋪保(今範崗鎮範崗村)。十二世祖正馥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北鄉吉衝保。十四世祖承益、承允二公於清康熙年間自桐城範崗鎮分流舒城縣南九里保馮家河。十六世祖緒純公於清乾隆年間由舒城馮家河再分流舒城中保河(今萬佛湖鎮)。十六世祖緒亭公於清乾隆年間由舒城南九里保夾樹灣再分流無為縣襄安鎮襄二泛柳成圩。後又分流銅陵灰河鄉、江西省武寧縣。十六世祖緒明公於清嘉慶年間由桐城黃宮橋保分流廬江縣大風廟河口。十七世祖培發、培應二公於清道光年間由桐城西鄉新莊鋪保再分流黃山市屯溪楊武村。十七世祖培富公於清道光年間由桐城西鄉新莊鋪保再分流涇縣北鄉雙浪都。

菊莊公支下龍山公房十世祖應晉公於明萬曆年間由雨壇查林流向東鄉鳳儀山方家窊(今湯溝鎮農莊村)。十一世祖志偉公於明天啟年間流向桐城掛車山保趙家坂。十二世祖正尚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桐城孔城南掘岡。十二世祖正陽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北鄉官莊山保陳智鋪。十三世祖開常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孔城十五里坊五牛畈。十三世祖開發公於清乾隆年間由湯溝鳳儀山再分流桐城桐子山。十四世祖懋貺公攜子宗畔、宗疇於清雍正年間流向江西省浮樑縣千秋鄉三十二都。十四世祖承鉉公於清雍正年間攜子宗旃、宗旅、宗旗由雨壇石響保流向陝西。十四世祖承家公於清雍正年間攜子宗敭、宗斐、宗敞由雨壇石響保流向陝西。十四世祖懋滄公於清康熙年間攜子自雨壇石響保流向陝西。十五世祖宗守公於清嘉慶年間自桐城孔城分流舒城毛豹河。十六世祖緒廣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六安蘇家埠。十六世祖緒暌公於清嘉慶年間攜子培興、培順、培麻自桐城孔城分流來安縣。十六世祖緒世公於清道光年間自桐城孔城再分流無為無二順王家山。十七世祖培餚、培核、培有三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安慶長風鄉柘林村。十七世祖培長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貴池西門外趙家圩。十七世祖培芝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南京。十八世祖植炎、植坤二公於清同治年間自雨壇石響保流向貴池梅村鎮珍溪村胡村。十八世祖植以、植安二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東坑鳳凰嶺桐子山。十八世祖植福、植壽二公自雨壇石響保流向貴池梅村鎮高坦。十八世祖植祝、植同、植羊、植祥、植信、植已、植綏、植有、植十、植全諸公於清光緒年間自雨壇石響保流向貴池梅村鎮珍溪村沙坡、魚塘、胡村一帶。十九世祖本甲、本印、本玉三公於清光緒年間自雨壇石響保流向蕪湖南陵縣許鎮鎮太平圩。十八世祖植聯公於清道光年間自湯溝鎮鳳儀山分流至廬江縣樂橋鎮金橋村。十九世祖本餘、本堂公於清光緒年間自湯溝鎮鳳儀山分流至廬江縣樂橋鎮黃山村。十九世祖本民、本一、本林、本忠、本海、本龍諸公於民國初自雨壇石響保分流至石臺縣磯灘鄉內外重陽。二十世祖支龍公於民國年間自桐城孔城分流至望江縣華陽。二十世祖振亞、振中、振東諸公於建國前後分流至太平洋彼岸美國。

以玉公房七世祖鰲峰公於明宏治年間自幼流向江西省浮樑縣方家村,後中進士第,歷任福建按察司副使,其子孫後代流落無蹤。九世祖啟旻公於明萬曆年間流向貴池烏沙,其子應宗分流至貴池晏塘。十四世祖承初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廬江縣泥河鎮。十五世祖成德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安慶北門潘家山。十五世祖宗儀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安慶市長風鄉柘澗山。十七世祖培生、培嘉、培高三公於清同治年間自安慶柘澗山分流至貴池梅村鎮珍溪村沙坡。

達齋公房十世祖應兆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桐城羅嶺小龍山(今安慶市宜秀區)。十世祖應球、應逭二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桐城龍旺山保四家門灣(今龍眠街道)。十二世祖正吉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北鄉投子寺。十三世祖開霖、開趾二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烏沙。十三世祖敬瑯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桐城大關百步嶺。十七世祖培家、培旺二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桐城東鄉梅子嶺保(今白梅鄉柳峰村),其子孫後分流江蘇揚州市、青陽縣新河鎮。

五世三房寧菴公房東巖公支下十世祖應彩公於明萬曆年間流向桐城東鄉柳峰山。青峰公支下十二世祖正名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潛山市馬口嶺。東巖公支下十二世祖正溶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舒城縣湯池鎮楓嶺衝。青峰公支下十三世祖敬琅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桐城西鄉嬉子湖鎮松山村。青峰公支下十三世祖敬力公於清雍正年間流向安慶市長風鄉柘澗山。東巖公支下十三世祖敬瓔、敬瓚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西鄉九重崗保(今新渡鎮)。東巖公支下十三世祖敬達、敬乾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北鄉小關(今大關鎮)。東巖公支下十三世祖敬耀、敬緝公於清雍正年間流向廬江縣薛家橋。青峰公支下十六世祖起發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貴池殷匯鎮河東村。青峰公支下十六世祖緒畫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寧國市孫家埠小李村。東巖公支下十六世祖緒紱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窰嘴頭。東巖公支下十六世祖緒繽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桐城北鄉孔城鎮金地村。東巖公支下十六世祖緒翔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貴池西門外(今秋江街道梅里)。青峰公支下十七世祖培和、培梆二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廬江西鄉龍瑞山(今樂橋鎮大化村、岱鰲村一帶)。東巖公支下十七世祖培悅公(後改號宜順)於清同治年間流向貴池殷匯鎮龍莊村。東巖公支下十七世祖培煦、培靜二公於清咸豐、光緒年間流向來安縣。東巖公支下十八世祖植瀠、植茆二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池州九華山九都岡(今九華山風景區風形新村)。

五世四房怡菴公房六世畏齋公支下與衡公支十二世祖朝、國二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桐城西鄉小河沿保蔣家衝。十四世祖盛公於清乾隆年間自蔣家衝分流潛山園潭灣,十四世祖遠、德、松三公於清乾隆年間自蔣家衝分流潛山龍井關。悟初公支下十五世祖致中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忠心庵。觀臺公支下十五世祖禎祥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桐城西鄉官莊山保錢家灣。賓明公支下十五世祖壁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安慶北門南莊嶺。北萊公支下十六世祖雨林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貴池池口,十六世祖兆麟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貴池柯家橋。與衡公支下十六世祖材、義、興三公於清乾隆年間自潛山龍井關分流至舒城縣柏林鄉秦家橋。十六世祖柱公於清乾隆年間自潛山龍井關分流至桐城西鄉小河沿。北萊公支下十七世祖培羲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銅陵梁山磯。鑑宇公支下十七世祖培樹、培雲二公於清嘉慶年間流向浙江省淳安縣。與衡公支下十七世祖孝親、懷親、順親三公於清嘉慶年間自潛山龍井關分流貴池將親嶺、黃龍橋等地。磐嵎公支下十七世祖卷生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貴池柘裡湖。磐嵎公支下十七世祖慶公於清咸豐年間流向桐城北鄉陽和岡保(今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賓明公支下十七世祖恩綬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皖南涇縣。泰麓公支下十八世祖春先、蓮元二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青陽縣九都焦家畈。十八世祖梅生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蕩裡姚佛頭嶺。北萊公支下十八世祖長青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廬江縣范家岡。十八世祖植喜、小喜二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下廬衝。與衡公支下十八世祖秉鈞公於清光緒年間自潛山龍井關分流六安毛坦廠。磐嵎公支下十八世祖廷佐、廷幹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梅村鎮珍溪村魚塘、朱村坡、慄坑、嶺腳等地。十八世祖廷弼公於清同治年間自雨壇石響保方莊分流貴池梅村鎮珍溪村胡村。十八世祖德生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青陽縣東鄉十七都。賓明公支下十八世祖良甫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仁一保邵家衝。泰麓公支下十九世祖寶貴、大牛、二牛、三牛、小牛諸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青陽縣五溪橋。十九世祖福林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廬江縣中沙溪。觀臺支下十九世祖福生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袁四保。

五世四房怡菴公房下六世西村公支下南橋公支十二世祖正邇、正遠、正通三公於明崇禎年間流向壽縣。十二世祖正臨、正助二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池州府貴池縣。近村公支下十二世祖正邦公於清順治年間流向六安舒城縣小天。守村公支下雪江公房十二世祖琦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項鋪石溪村方夏莊。守村公支下浩數公房十二世祖正炯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北鄉龍旺山保石馬潭。愛村公支下十三世祖敬祺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安慶花山。愛川公支下十三世祖敬班公於清卜乾隆年間流向安慶市長風鄉柘林村。十三世祖延初、延藻、延剛、延懷、延超諸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安慶市宜秀區小龍山。杉城公支下十三世祖敬雲、敬開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舒城縣進士園。十三世祖敬晨、敬四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大陰衝。明之公支下十三世祖於清乾隆年間流向錢家橋。雪江公支下十三世祖敬鈿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桐城孔城。施白公支下十三世祖敬念公於清康熙年間流向桐城孔城潼梓山。玉彝公支下十三世祖尊賢、可南二公於清雍正年間流向桐城呂亭鎮連山村土銅土。十三世祖里仁公於清雍正年間流向六安霍山縣。十三世祖自超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懷寧縣萬松山。序山公支下十四世祖初曉、舒曉、清曉三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陝西商州塔峪溝。十四世祖承彪、承埜二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陝西商南縣。子佩公支下十四世祖承相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陝西。愛川公支下十四世祖三元、如意二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懷寧縣五里廟。雪江公支下十四世祖承間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廬江縣卞家橋。十四世祖承鶴公於清乾隆年間自項鋪石溪分流廬江縣新鄉經廷上保(今泥河鎮洋河村)。愛川公支下十五世祖保和、太和、宗仁、凌元、魁元、亞元、宗元諸公於清嘉慶年間自桐城北鄉陽和崗保分流廬江縣羅埠鄉、石頭鎮、冶父山鎮、廬江縣城、馬鞍山市當塗縣等地。雪江公支下十五世祖宗煌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舒城縣南六里。十五世祖宗祥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陝西安康縣。十五世祖宗頂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貴池西門城外。十五世祖元虎、從虎、臣虎、四明諸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桐城北鄉演武亭保陳莊(今桐城市東郊小區)。雪江公支下十六世祖緒多公於清乾隆年間流向無為縣襄安鎮。子佩公支下十六世祖成林、春喜二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貴池舞鸞鄉。常吉公支下十六世祖華太公於清光緒年間自大韋莊流向義津姚王村周灣莊。序山公支下十七世祖培宗公於清道光年間流向南京。愛川公支下十七世祖培勝公於清同治年間自廬江縣羅埠分流肥西縣三河鎮。雪江公支下十七世祖培衡公於清嘉慶年間自義津小李莊分流蕪湖市南陵縣許鎮鎮。十七世祖培奎、培壽、培兆、培杏、培性諸公於清嘉慶年間自義津小李莊分流無為縣襄安鎮襄一泛。十七世祖培植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貴池桃坡。子佩公支下十七世祖培延、培元、培箕三公於清光緒年間自貴池元三保分流桐城東鄉南一保(今樅陽縣湯溝鎮中心村)。文緝公支下十七世祖培椿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貴池袁四保諸霧山(今貴池裡山街道)。逸少公支下十七世祖家喜、春喜、冬喜、夏喜、春桂諸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望江縣十里寺、南臺山一帶。序山公支下十八世祖植墉公於清同治年間因為官流向甘肅。愛川公支下十八世祖紹傳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梅街鎮姚街村。雪江公支下十八世祖植森、植懷、植桂三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牛頭山。

五世四房怡菴公房六世桂軒公支下小軒公支十五世祖宗詢公於清亁隆年間流向桐城北鄉演武亭。左川公支十四世祖承燈公攜子春義於清道光年間流向來安縣。左川公支十五世祖宗鵾於清乾隆年間流向桐城孔城。小軒公支十六世祖緒允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殷家匯。左川公支十六世祖敏生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陝西小雁塔。左川公支十六世祖盛懷公於清同治年間流向貴池清風亭。十六世祖緒符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青陽縣木竹潭。十七世祖培久、培元、培順三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廬江縣礬山鎮。十六世祖元和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廬江東顧山。小軒公支十七世祖萬明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貴池主湖村。左川公支十七世祖培貴公於清光緒年間流向青陽縣杜村鄉。

民國年間,因戰亂頻繁,賦稅繁重,災禍連連,各房派先祖不堪忍受,紛紛拖兒帶女,背井離鄉。流向江西省彭澤縣棉船、芙蓉、馬壋,宿松縣洲頭、復興、套口,望江縣蓮洲、華陽,貴池烏沙、駐駕、民生、萬寶、梅龍、殷匯、涓橋等地墾荒種地立足生存。

建國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各地族人紛紛離開黃土地,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湧向城鎮創業發展,大顯身手,在不同的行業中激起朵朵精彩的浪花,方顯出黃華許方氏族人聰明才智、勤勞勇敢的本色。

如今家族續修統譜,流落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列祖列宗的子孫又匯聚到家族宗譜的史冊中,握手言歡,舉族歡慶,其樂融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