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做房地产自媒体整整1年了。这一年写了近60万字,内容有行业热点评析、有市场趋势分析、有买房卖房经验透析、有政策新规解析。总之关于房地产宏观、微观那些事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了,但自觉内容输出比较零散、不成体系。

因此从2021年开始,准备系统地把房地产这个行业写一写、聊一聊,尽己所能地传递自己十多年浸淫房地产的心得与认知。

先从基础的开始。

第三讲:房价逻辑。这是2021年房地产系列讲的第三篇,前两篇阅读量感人,说明没有话题性的内容,并不怎么受系统与读者欢迎。若这篇文章阅读量一般,后面会放缓系列讲的进度。

言归正传。

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房子,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之多。从看山是山的角度,房子是一个物理性质的钢筋混凝土产物,用以人类的居住与生活。从看山不是山的角度,房子形态、价格、配置、功能都有所不同,从精神层面看,内可以提升品质与追求,外可以体现尊贵与面子。再回到看山是山的角度,房子又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资产包,与个人身家、家庭财产、公司资产、国民财富紧密相连。

所以,如果能掌握房价逻辑,无论是对于居住还是面子,还是财富,都能获得显著提升。

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一、成本逻辑

房子又称商品住宅,属于商品范畴,自然就有其成本。

房子成本主要分为四大块,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税务成本、财务成本,分别占10-30%不等,加起来超过90%。其他诸如人力成本、规划成本、营销成本相对于前四块而言,都属于“低权重”。

从这就能发现,商品房与消费品(普通商品)的成本体系很不相同,消费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营销、生产四大块,少数还有研发成本。

不同在哪呢?房子成本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比如土地、税务,甚至是财务。而消费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自身”。

为什么同样是商品,会有云泥之别?

两个原因。

1、 房子必须建设在土地上,即土地是房子最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抛开土地归属问题,土地本身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位置好的土地,更属于稀缺不可再生资源。而消费品绝大部分都是可再生的。供应端的不可再生决定了房子、尤其是好房子的成本是必然与日俱增的。

2、 房子是非标产品,每一个楼盘对应不同的土地、规划、户型等等,可以理解为“量身定制”,而消费品几乎都是标准流水线生产的。很显然,非标的成本必然远大于标准化。

PS:当然,非标是很难做大的,标准化才是企业做大的核心所在。近些年很多房企致力于标准化的打造,追求极致的开发效率与节奏,才催生了千亿、数千亿规模房企的诞生。从非标到标准化的过程中,效率提升会促使建安成本、人力成本等相应的降低,但短期内财务成本却有了很大的提升。

土地作为最大的成本之一,即使抛开归属问题,土地本身不可再生属性与市场化下对好土地的追求属性,也必然会驱使好房子愈加水涨船高。这就是为何强调买房追求核心区位的根本逻辑所在。

但需要提醒且注意的是,好土地、好房子水涨船高之下,普通土地、较差土地也会跟涨。这就要分清楚是“价值上的跟涨”还是“盲目的跟涨”。16-18年期间就有相当部分房子是“盲目跟涨”。而随着房住不炒深入、货币政策趋稳,潮水必然会逐步褪去。褪去之后,很多房子就会陷入囹圄、露出本来面目。而这也是现在所谓“楼市分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所在。

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二、使用逻辑

房子与黄金最大的区别就是“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这句话意思是:金银是天然而成,早期并不是用以货币凭证交易的。但随着人类把它作为一个交易工具,因此具备了保值、流通的作用。

所以,现如今黄金是作为交易标准工具存在的,即便不考虑其使用佩戴价值,也拥有公认的保值、流通价值。

但房子则不同,房子即便拥有资产、金融的属性在内,但这些属性是依附在“使用属性”上而体现的。

举个例子。农村的房子比比皆是,但是市场价值不高,因为没啥使用价值。上海核心区房子寸土寸金,因为周边各种配套应有尽有,从居住到面子、里子尽数囊括,所以使用价值很高。学区房相比普通商品房更贵,因为多了一个学区的使用价值。

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按照这个逻辑,就能区分哪些房子相对是“缺乏使用价值的”,进而代表市场价值、流通性偏低的。

比如以此来分析空置率。

有些专家以空置率很高作为判断依据对后市表达悲观情绪,很多人也因此无端焦虑。但实际上,房子空置不空置跟后市真正的关联在于:这些空置房是否具备使用价值。

有些城市随着刚需的饱和与改善时代到来,边缘区域的空置房会率先被市场抛弃、老城区的无电梯老破小会逐渐被市场抛弃,户型小、户型差的会逐渐被抛弃,物业差、景观差的会逐渐被抛弃,等等。但核心区、功能健全的房子逻辑完全不同,这些房子只会随着时间流淌而日渐珍贵。所以,空置率也要分开分析,跟不上趋势的房子可能就永远空置了,有价值的房子只会愈加“待价而沽”。

再回到如何买房问题上,逻辑始终未变。买房前问一下自己,这套房因何而买,未来又因何而卖,有哪些充足的使用价值。

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三、供需逻辑

供需逻辑与使用逻辑,看似是一回事,实际有些许不同。

使用逻辑,更偏向于房屋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越高、市场价值越高。

而供需逻辑,是建立在使用价值上,再加入供需的权重,进一步放大或缩小房屋价值。

比如,别墅产品是公认的终极住宅形态,即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但从供需角度上看,别墅的市场客群往往比较狭窄,就有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甚至没有市场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越往大城市才越低。比如上海2020年10万一平以上超级豪宅销售量是2019年的近乎一倍,表现出市场足够的需求与购买力。但如果放在普通城市,高使用住宅的房子其结果就截然不同。

从这点就能分析出,在不同量级的城市买房,不仅要考虑使用逻辑,还得结合供需逻辑来看。中小城市更应该关注量级更大的刚需市场与首改市场,并在这个范围内追求高使用性。像大平层、别墅、商铺、公寓这些自然就应该排除在外。

再比如,城市新区的房子,为何有些地方是坑,有些地方是宝?规划了交通、学校、配套的地方,未来具备使用价值,能够吸引人口入住,这是其一。新区规划落位、土地出让、房屋供应量、市场需求四者之间的流速始终匹配,不会出现供过于求、不会出现纸面规划,这是其二。看看现在全国各地的新区,就能发现这个规律,万变不离其宗。

房地产系列讲,普通人如何掌握房价逻辑与如何买房,行家勿入

以上是这讲的三个核心内容。当然,影响房价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M2、M1、社融规模、货币政策、城市拐点、买房偏好、甚至是落户政策、热钱动向等等。

但这些东西为何不讲?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买房人而言,这块东西是很难理解、运用的。比如上海近半年楼市活跃,究竟是因何原因?自然有原因,但普通买房人完全不需要去理解、追逐那些费解的信号、迹象论。

就用以上三个核心点去判断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套房子即可,不要学着追高杀低(内行自动忽略)。毕竟不是冲着炒房去的,所以没必要会那些。掌握以上三个房价基础逻辑,从最本源的角度去指导自己如何买房,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