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縯与刘秀:生前为兄弟,死后成对手!

|孙正宇

前言:

我们都知道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创者,但是这个王朝开国大业的首创者却不是刘秀,而是其兄刘縯。文韬武略的刘秀为何没有成为开国大业的首创者?如果刘縯没有被杀,能否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縯首创大业对刘秀的帝位传承有何制衡?刘秀如何破解这种制衡?我们来逐一分析。

刘縯与刘秀:生前为兄弟,死后成对手!

刘縯

一、刘秀最初为何要追随其兄刘縯首创大业,而不是自己创业?

(一)长兄如父的传统。

刘秀九岁时父亲去世,刘縯是刘秀的长兄。中国古代有长兄若父的传统,加之刘縯在起义初期号召力和威望都很强,所以刘秀一开始就跟随刘縯起义就多少有些顺理成章的味道。

(二)刘秀个人的威望和志向有限。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因“性勤于稼穑”常被其兄刘縯非议和笑话,将他比作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

又据《后汉书·邓晨传》记载,刘秀年轻时,有一次,刘縯、刘秀、邓晨等人与“颇学图谶”的蔡少公宴语。蔡少公根据图谶说“刘秀当为天子”。有人说:“是国师公刘秀乎?”刘秀开玩笑说:“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只有邓晨“独喜”。

由此可知,年轻时的刘秀不是很被众人看重,包括其兄刘縯都有些瞧不起他,就连刘秀都不相信自己将来会当皇帝。

另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刘秀早年在长安求学时,见到“执金吾车骑甚盛”,感叹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由此可见,当初如果能当上执金吾这样的官,就是刘秀最高的人生理想了。

所以,刘秀年轻时在亲友圈里威望不高,其本人志向也不大,这样的人号召力必然有限。

(三)刘秀的性格与外在形象让人很难相信他会造反。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人们最开始看到刘秀造反时,都震惊地说:“谨厚者亦复为之。”

又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最初严尤认识刘秀,后来听说刘秀参加绿林起义军,就笑着说:“是那个美须眉者邪?他怎么会造反!”

由此可见,刘秀性格谨厚,长相俊美,最初人们都不敢相信他会造反,更别提领导大家首创大业了。

(四)起义初期,刘秀持观望、犹豫、徘徊的态度。

最初李通等人以“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劝刘秀起义,刘秀不敢干,但转念一想,哥哥刘縯“必举大事”,而且王莽败兆已现,天下方乱,这才决定参加起义。

由此可见,刘秀这种对起义摇摆和投机的心态很难成为起义军的带头人。

相比之下,刘縯性格刚毅,“慷慨有大节”,以“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为己任,“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这种号召力、组织力和人脉使刘縯成为东汉王朝首创大业的领导者。

所以,如果不是刘縯首创大业,刘秀都不见得会参加起义;即使参加起义,其在绿林军中的发展空间可能也很有限;没有一定的机遇和平台,开创东汉王朝的历史重任不见得能轮到他刘秀。总之,没有刘縯首创大业,刘秀不见得会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刘縯与刘秀:生前为兄弟,死后成对手!

刘秀

二、如果刘縯没有被杀,能否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在中国古代,能成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首先必须是一位政治家,此外有的还是一位军事家。比如,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和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都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那么首先我们就分析一下,刘縯在军事上怎么样。

据《后汉书·刘縯传》记载,在起义初期,刘縯率军多次击败王莽的军队。“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刘縯字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刘縯虽然没有取得过像刘秀那样在昆阳之战中击溃王莽军主力的战绩,但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才干是非常优秀的。关键就在于刘縯的政治才干如何,他能算是一位政治家吗?

(一)刘縯无识人之明。

据《后汉书》记载,刘縯对刘秀的评价是高祖之兄刘仲;“颇学图谶”的蔡少公说“刘秀当为天子”,刘秀开玩笑说:“怎么知道不是我呢?”此时刘縯的反应和众人一样,大笑。

刘秀可谓是刘縯看着长大的,在多年的接触中,刘縯对刘秀的文韬武略居然没有清醒的认识,可见此人确实没有识人之明。

(二)刘縯的格局有限。

之前咱们在《刘良与刘秀:孝道与皇权的交锋》一文中;聊到,当时绿林军内部在讨论皇帝人选时,因为新市、平林两派势力的反对,刘縯不可能当上皇帝;而刘良无论在资历、辈分还是德望上,都远高于新市、平林两派支持的人选刘玄,但是刘縯一心想自己将来能当皇帝,他并不希望刘良或刘玄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此时成为皇帝,单纯地以此时不宜拥立皇帝的理由来抵制刘玄称帝,结果刘玄还是被拥立为帝。

正是因为刘縯格局上的狭隘,才导致了刘玄与刘縯、刘秀形成了君臣关系。这直接影响到后来刘縯的被杀,也给之后的刘秀在与刘玄的斗争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刘縯政治警觉性差,城府不深,能伸不能屈。

王莽代汉以来,刘縯一直都是一个“怀复社稷之虑”,行事高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做事情也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可据《资治通鉴》记载,随着汉军(绿林军)军事上的胜利,更始帝刘玄一方对刘縯的忌惮越来越深;当刘秀提醒刘縯时,刘縯的反应居然是“常如是耳”。

由此可见,刘縯这个人对于危险来临的政治警觉性差。

再者,刘玄称帝后,刘縯对自己的身家性命已经掌握在刘玄手中这一点认识不清晰,依然没有收敛锋芒,他不会像刘邦那样在鸿门宴上对项羽委曲求全,也不会像刘秀那样在在刘縯被杀后,能够去向刘玄请罪,“饮食言笑如平常”。

与刘邦、刘秀比起来,刘縯的城府不深,“伸”可以,但“屈”不行。

(四)刘縯缺乏走出政治困境的正确思路。

我们读《后汉书·刘縯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起义开始之后,刘縯好像一直在前方指挥打仗,就连后方在商议应该立谁为皇帝时,刘縯也在前方指挥围攻宛城。刘玄即位之后,当年“五月,伯升(刘縯)拔宛;六月,光武(刘秀)破王寻、王邑”。

我们把这些记载联系起来分析会发现,刘縯总是在忙于军事,他似乎很少愿意去思考政治上的问题;即使后来刘玄当皇帝后,刘縯在政治上已经十分被动了,他还是在忙于军事上的事务,直到最后,威名震主,被刘玄所杀。

刘縯取得过许多军事上的胜利,可见其擅长军事,但政治上斗争不是其长项;他越不擅长越是去懒得思考那些,越是懒得去思考,越是不擅长;他一味地扑在自己擅长的军事领域,幻想着通过军事上的胜利和自己威名的益甚,能够自然地化解政治上的困局。总之,他没有走出政治困境的正确思路。而刘秀则与刘縯不同,其通过政治上的韬光养晦,获取了持节去河北镇慰州郡机遇,渡过了这场政治寒冬。

综上,即使刘縯没有被杀,但因为其政治上的不足,他也不会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刘縯与刘秀:生前为兄弟,死后成对手!

刘玄

三、刘縯首创大业对刘秀的帝位传承有何制衡?

据《资治通鉴》记载,更始元年(23年)六月,刘縯被杀。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

如果单纯地从时间上看,刘縯首创大业对刘秀的皇位传承应该没有什么影响。但问题在于,刘縯虽然去世了,其留下了两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刘章和次子刘兴。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有一次刘秀兵败遇险,军中找不见萧王刘秀,有的人说刘秀战死了,诸将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大将吴汉说了一句话:“卿曹努力!萧王哥哥(刘縯)的儿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建武元年元月至四月之间,刘秀马上就要称帝之前。

刘秀的长子刘彊出生在建武元年,刘秀这次遇险时,刘彊很可能尚未出生,但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刘秀已经基本平定了河北,马上就要称帝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认为刘秀的事业是刘縯首创大业的延续,刘縯的儿子对刘秀的事业有当之无愧的继承权。

另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称帝之前,诸将劝进的奏章上写道“王(刘秀)与伯升(刘縯)首举义兵”,结果这次劝进被刘秀拒绝。

由此可知,在刘秀称帝之前,在部将们心中,首创大业的是刘縯;当然,鉴于刘秀很可能即将荣任皇帝一职,所以首创大业之人里也把刘秀算上了。

再者,东汉建立之后,在时人看来,天下是高祖之天下,所以皇位不是只有刘秀的子孙才有继承权;在刘秀的儿子年幼的情况下,刘縯作为公认的东汉开国大业的首创者,其二子对于刘秀将来的皇位传承必然产生强大的威慑。


刘縯与刘秀:生前为兄弟,死后成对手!

四、刘秀如何破解刘縯二子对其帝位传承的威慑?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称帝时的祝文中提到“王莽篡位,秀(刘秀)发愤兴兵”。

由此可知,在刘秀称帝时的官方舆论中,首创大业的人变成刘秀了,已经不承认刘縯首举义兵了,历史被改写了。《后汉书·刘縯传》中所提到的“帝以伯升首创大业”,这里的皇帝不是刘秀,是刘秀的重孙东汉和帝。等于说,几代人之后,刘縯首创大业的功绩才重新被肯定。

既然在刘秀时期,刘縯首创大业的功绩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其儿子继承皇位的正当性必然被极大地削弱了。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虽然在当时的官方舆论里,刘縯没有首创大业,但是经过那个年代的时人还是了解那段历史的,如何进一步削弱其儿子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成了摆在刘秀面前的一道课题。

咱们首先说刘縯的长子刘章。

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年,刘章被封为太原王,后徙为齐王;根据刘秀的安排,为了让其熟悉吏事,刘章常年在地方为官,先后担任过平阴令和梁郡太守,“立二十一年薨,谥曰哀王”。

在地方为官,熟悉吏事,自然会使刘章得到历练,但是常年远离朝廷,在交通和通讯条件都不发达的古代,会使其在京师缺少人脉,在朝廷缺少基础。这样一来,刘章对朝廷的影响,对皇位传承的威慑自然就淡化了。

咱们再说次子刘兴。

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年,刘兴被封为鲁王,由其来给刘秀的二哥刘仲承嗣。

其实由长子刘章给刘縯承嗣,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在于,如果由刘章来给刘縯承嗣,那次子刘兴就缺少了被封王的理由。而刘秀让刘兴给自己的二哥刘仲承嗣,这样一来本来不能当王的刘兴现在可以当王了,刘兴自然非常高兴。

对刘秀来讲,刘兴给刘仲承嗣了,从名义上他就成了刘仲的儿子,那刘兴对东汉皇位的威慑自然就大大降低了。这是刘秀的如意算盘。但刘兴毕竟是刘縯的儿子,为了继续减弱其对皇位传承的威慑,刘秀的办法仍然是让其到地方为官。

据《后汉书》记载,刘兴先后担任过缑氏令、弘农太守等职,而且干得不错,后来被征还京师。

之后,刘秀为了让鲁王刘兴与齐王刘石(刘章之子)远离权力中心,避免他们在京师形成气候,于建武二十七年,让二人回到封地。又于建武二十八年,将鲁国并入东海国,将刘兴徙为北海王。

这样一来,刘兴对东汉帝位传承的威慑也被淡化了。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东汉建立之后,因为刘縯的首创大业之功没有得到肯定,所以,其迟迟没有被追封为王。直到建武十五年,距离刘縯去世已经十七年了,一代人过去了,刘縯已经成了一个相对遥远的历史了,刘秀才追谥其为齐武王。不过能得到了“武”这个谥号,可见刘秀对其战功还是非常肯定的。

结语:

如果没有刘縯,刘秀也许就不会赢得开创东汉王朝的历史机遇;不过如果刘縯没有被杀,凭他的能力是开创不了东汉王朝的。所以,文韬武略的刘秀成为东汉的开国之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如果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讲,刘縯的子孙也没有什么资格和理由能够逾越刘秀的儿子来继承东汉的皇位。如此说来,刘秀不让刘章、刘兴、刘石有影响皇位传承的实力,也不能说是不念亲情。相反,刘秀封刘章、刘兴两兄弟为王,并到地方历练,既增长了才干,又被赐予了他,们相对很高的荣华富贵,也算是对两个侄子的一种厚待了。当然,刘秀否定哥哥刘縯首创大业的功绩,从情理上对哥哥是一种亏欠,但从国家稳定和东汉开基的大局上讲,不能不说这里有着促进政局稳定和皇位传承安全的政治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