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縯與劉秀:生前為兄弟,死後成對手!

|孫正宇

前言:

我們都知道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創者,但是這個王朝開國大業的首創者卻不是劉秀,而是其兄劉縯。文韜武略的劉秀為何沒有成為開國大業的首創者?如果劉縯沒有被殺,能否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縯首創大業對劉秀的帝位傳承有何制衡?劉秀如何破解這種制衡?我們來逐一分析。

劉縯與劉秀:生前為兄弟,死後成對手!

劉縯

一、劉秀最初為何要追隨其兄劉縯首創大業,而不是自己創業?

(一)長兄如父的傳統。

劉秀九歲時父親去世,劉縯是劉秀的長兄。中國古代有長兄若父的傳統,加之劉縯在起義初期號召力和威望都很強,所以劉秀一開始就跟隨劉縯起義就多少有些順理成章的味道。

(二)劉秀個人的威望和志向有限。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因“性勤於稼穡”常被其兄劉縯非議和笑話,將他比作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劉仲。

又據《後漢書·鄧晨傳》記載,劉秀年輕時,有一次,劉縯、劉秀、鄧晨等人與“頗學圖讖”的蔡少公宴語。蔡少公根據圖讖說“劉秀當為天子”。有人說:“是國師公劉秀乎?”劉秀開玩笑說:“怎麼知道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都大笑,只有鄧晨“獨喜”。

由此可知,年輕時的劉秀不是很被眾人看重,包括其兄劉縯都有些瞧不起他,就連劉秀都不相信自己將來會當皇帝。

另據《後漢書·皇后紀》記載,劉秀早年在長安求學時,見到“執金吾車騎甚盛”,感嘆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由此可見,當初如果能當上執金吾這樣的官,就是劉秀最高的人生理想了。

所以,劉秀年輕時在親友圈裡威望不高,其本人志向也不大,這樣的人號召力必然有限。

(三)劉秀的性格與外在形象讓人很難相信他會造反。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人們最開始看到劉秀造反時,都震驚地說:“謹厚者亦復為之。”

又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最初嚴尤認識劉秀,後來聽說劉秀參加綠林起義軍,就笑著說:“是那個美鬚眉者邪?他怎麼會造反!”

由此可見,劉秀性格謹厚,長相俊美,最初人們都不敢相信他會造反,更別提領導大家首創大業了。

(四)起義初期,劉秀持觀望、猶豫、徘徊的態度。

最初李通等人以“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圖讖勸劉秀起義,劉秀不敢幹,但轉念一想,哥哥劉縯“必舉大事”,而且王莽敗兆已現,天下方亂,這才決定參加起義。

由此可見,劉秀這種對起義搖擺和投機的心態很難成為起義軍的帶頭人。

相比之下,劉縯性格剛毅,“慷慨有大節”,以“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為己任,“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這種號召力、組織力和人脈使劉縯成為東漢王朝首創大業的領導者。

所以,如果不是劉縯首創大業,劉秀都不見得會參加起義;即使參加起義,其在綠林軍中的發展空間可能也很有限;沒有一定的機遇和平臺,開創東漢王朝的歷史重任不見得能輪到他劉秀。總之,沒有劉縯首創大業,劉秀不見得會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劉縯與劉秀:生前為兄弟,死後成對手!

劉秀

二、如果劉縯沒有被殺,能否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在中國古代,能成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首先必須是一位政治家,此外有的還是一位軍事家。比如,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和建立明朝的朱元璋,都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那麼首先我們就分析一下,劉縯在軍事上怎麼樣。

據《後漢書·劉縯傳》記載,在起義初期,劉縯率軍多次擊敗王莽的軍隊。“王莽素聞其名,大震懼,購伯升(劉縯字伯升)邑五萬戶,黃金十萬斤,位上公。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於塾,旦起射之。”

劉縯雖然沒有取得過像劉秀那樣在昆陽之戰中擊潰王莽軍主力的戰績,但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出,他的軍事才幹是非常優秀的。關鍵就在於劉縯的政治才幹如何,他能算是一位政治家嗎?

(一)劉縯無識人之明。

據《後漢書》記載,劉縯對劉秀的評價是高祖之兄劉仲;“頗學圖讖”的蔡少公說“劉秀當為天子”,劉秀開玩笑說:“怎麼知道不是我呢?”此時劉縯的反應和眾人一樣,大笑。

劉秀可謂是劉縯看著長大的,在多年的接觸中,劉縯對劉秀的文韜武略居然沒有清醒的認識,可見此人確實沒有識人之明。

(二)劉縯的格局有限。

之前咱們在《劉良與劉秀:孝道與皇權的交鋒》一文中;聊到,當時綠林軍內部在討論皇帝人選時,因為新市、平林兩派勢力的反對,劉縯不可能當上皇帝;而劉良無論在資歷、輩分還是德望上,都遠高於新市、平林兩派支持的人選劉玄,但是劉縯一心想自己將來能當皇帝,他並不希望劉良或劉玄之中的任何一個人此時成為皇帝,單純地以此時不宜擁立皇帝的理由來抵制劉玄稱帝,結果劉玄還是被擁立為帝。

正是因為劉縯格局上的狹隘,才導致了劉玄與劉縯、劉秀形成了君臣關係。這直接影響到後來劉縯的被殺,也給之後的劉秀在與劉玄的鬥爭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三)劉縯政治警覺性差,城府不深,能伸不能屈。

王莽代漢以來,劉縯一直都是一個“懷復社稷之慮”,行事高調,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做事情也是風風火火,雷厲風行。

可據《資治通鑑》記載,隨著漢軍(綠林軍)軍事上的勝利,更始帝劉玄一方對劉縯的忌憚越來越深;當劉秀提醒劉縯時,劉縯的反應居然是“常如是耳”。

由此可見,劉縯這個人對於危險來臨的政治警覺性差。

再者,劉玄稱帝后,劉縯對自己的身家性命已經掌握在劉玄手中這一點認識不清晰,依然沒有收斂鋒芒,他不會像劉邦那樣在鴻門宴上對項羽委曲求全,也不會像劉秀那樣在在劉縯被殺後,能夠去向劉玄請罪,“飲食言笑如平常”。

與劉邦、劉秀比起來,劉縯的城府不深,“伸”可以,但“屈”不行。

(四)劉縯缺乏走出政治困境的正確思路。

我們讀《後漢書·劉縯傳》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起義開始之後,劉縯好像一直在前方指揮打仗,就連後方在商議應該立誰為皇帝時,劉縯也在前方指揮圍攻宛城。劉玄即位之後,當年“五月,伯升(劉縯)拔宛;六月,光武(劉秀)破王尋、王邑”。

我們把這些記載聯繫起來分析會發現,劉縯總是在忙於軍事,他似乎很少願意去思考政治上的問題;即使後來劉玄當皇帝后,劉縯在政治上已經十分被動了,他還是在忙於軍事上的事務,直到最後,威名震主,被劉玄所殺。

劉縯取得過許多軍事上的勝利,可見其擅長軍事,但政治上鬥爭不是其長項;他越不擅長越是去懶得思考那些,越是懶得去思考,越是不擅長;他一味地撲在自己擅長的軍事領域,幻想著通過軍事上的勝利和自己威名的益甚,能夠自然地化解政治上的困局。總之,他沒有走出政治困境的正確思路。而劉秀則與劉縯不同,其通過政治上的韜光養晦,獲取了持節去河北鎮慰州郡機遇,渡過了這場政治寒冬。

綜上,即使劉縯沒有被殺,但因為其政治上的不足,他也不會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劉縯與劉秀:生前為兄弟,死後成對手!

劉玄

三、劉縯首創大業對劉秀的帝位傳承有何制衡?

據《資治通鑑》記載,更始元年(23年)六月,劉縯被殺。建武元年(25年)六月,劉秀即皇帝位。

如果單純地從時間上看,劉縯首創大業對劉秀的皇位傳承應該沒有什麼影響。但問題在於,劉縯雖然去世了,其留下了兩個兒子,也就是長子劉章和次子劉興。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有一次劉秀兵敗遇險,軍中找不見蕭王劉秀,有的人說劉秀戰死了,諸將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大將吳漢說了一句話:“卿曹努力!蕭王哥哥(劉縯)的兒子在南陽,何憂無主!”眾恐懼,數日乃定。這件事情就發生在建武元年元月至四月之間,劉秀馬上就要稱帝之前。

劉秀的長子劉彊出生在建武元年,劉秀這次遇險時,劉彊很可能尚未出生,但這件事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劉秀已經基本平定了河北,馬上就要稱帝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人仍然認為劉秀的事業是劉縯首創大業的延續,劉縯的兒子對劉秀的事業有當之無愧的繼承權。

另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稱帝之前,諸將勸進的奏章上寫道“王(劉秀)與伯升(劉縯)首舉義兵”,結果這次勸進被劉秀拒絕。

由此可知,在劉秀稱帝之前,在部將們心中,首創大業的是劉縯;當然,鑑於劉秀很可能即將榮任皇帝一職,所以首創大業之人裡也把劉秀算上了。

再者,東漢建立之後,在時人看來,天下是高祖之天下,所以皇位不是隻有劉秀的子孫才有繼承權;在劉秀的兒子年幼的情況下,劉縯作為公認的東漢開國大業的首創者,其二子對於劉秀將來的皇位傳承必然產生強大的威懾。


劉縯與劉秀:生前為兄弟,死後成對手!

四、劉秀如何破解劉縯二子對其帝位傳承的威懾?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稱帝時的祝文中提到“王莽篡位,秀(劉秀)發憤興兵”。

由此可知,在劉秀稱帝時的官方輿論中,首創大業的人變成劉秀了,已經不承認劉縯首舉義兵了,歷史被改寫了。《後漢書·劉縯傳》中所提到的“帝以伯升首創大業”,這裡的皇帝不是劉秀,是劉秀的重孫東漢和帝。等於說,幾代人之後,劉縯首創大業的功績才重新被肯定。

既然在劉秀時期,劉縯首創大業的功績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其兒子繼承皇位的正當性必然被極大地削弱了。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雖然在當時的官方輿論裡,劉縯沒有首創大業,但是經過那個年代的時人還是瞭解那段歷史的,如何進一步削弱其兒子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成了擺在劉秀面前的一道課題。

咱們首先說劉縯的長子劉章。

據《後漢書》記載,建武二年,劉章被封為太原王,後徙為齊王;根據劉秀的安排,為了讓其熟悉吏事,劉章常年在地方為官,先後擔任過平陰令和梁郡太守,“立二十一年薨,諡曰哀王”。

在地方為官,熟悉吏事,自然會使劉章得到歷練,但是常年遠離朝廷,在交通和通訊條件都不發達的古代,會使其在京師缺少人脈,在朝廷缺少基礎。這樣一來,劉章對朝廷的影響,對皇位傳承的威懾自然就淡化了。

咱們再說次子劉興。

據《後漢書》記載,建武二年,劉興被封為魯王,由其來給劉秀的二哥劉仲承嗣。

其實由長子劉章給劉縯承嗣,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在於,如果由劉章來給劉縯承嗣,那次子劉興就缺少了被封王的理由。而劉秀讓劉興給自己的二哥劉仲承嗣,這樣一來本來不能當王的劉興現在可以當王了,劉興自然非常高興。

對劉秀來講,劉興給劉仲承嗣了,從名義上他就成了劉仲的兒子,那劉興對東漢皇位的威懾自然就大大降低了。這是劉秀的如意算盤。但劉興畢竟是劉縯的兒子,為了繼續減弱其對皇位傳承的威懾,劉秀的辦法仍然是讓其到地方為官。

據《後漢書》記載,劉興先後擔任過緱氏令、弘農太守等職,而且幹得不錯,後來被徵還京師。

之後,劉秀為了讓魯王劉興與齊王劉石(劉章之子)遠離權力中心,避免他們在京師形成氣候,於建武二十七年,讓二人回到封地。又於建武二十八年,將魯國併入東海國,將劉興徙為北海王。

這樣一來,劉興對東漢帝位傳承的威懾也被淡化了。

最後,需要一提的是,東漢建立之後,因為劉縯的首創大業之功沒有得到肯定,所以,其遲遲沒有被追封為王。直到建武十五年,距離劉縯去世已經十七年了,一代人過去了,劉縯已經成了一個相對遙遠的歷史了,劉秀才追諡其為齊武王。不過能得到了“武”這個諡號,可見劉秀對其戰功還是非常肯定的。

結語:

如果沒有劉縯,劉秀也許就不會贏得開創東漢王朝的歷史機遇;不過如果劉縯沒有被殺,憑他的能力是開創不了東漢王朝的。所以,文韜武略的劉秀成為東漢的開國之君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如果從當時的歷史環境講,劉縯的子孫也沒有什麼資格和理由能夠逾越劉秀的兒子來繼承東漢的皇位。如此說來,劉秀不讓劉章、劉興、劉石有影響皇位傳承的實力,也不能說是不念親情。相反,劉秀封劉章、劉興兩兄弟為王,併到地方歷練,既增長了才幹,又被賜予了他,們相對很高的榮華富貴,也算是對兩個侄子的一種厚待了。當然,劉秀否定哥哥劉縯首創大業的功績,從情理上對哥哥是一種虧欠,但從國家穩定和東漢開基的大局上講,不能不說這裡有著促進政局穩定和皇位傳承安全的政治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