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平王东迁开启了东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宜臼也在雒邑重赏了那些拥立他的功臣们。此后,这些获得了实惠的诸侯倒也没让平王失望:

郑武公家事、国事两不误,在朝中尽心尽力地辅佐天子;秦襄公、文公两代人努力驱逐西戎,收复了岐丰之地,并将其交还给了朝廷。可大家有没有发现,受赏时获得最多封赐的晋国却显得异常沉默,拥立天子后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留下他们替朝廷分忧的事迹,莫非晋国人是忘恩负义之人么?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晋国在文侯这位明君的带领下,怎么会忘记天子对自己的恩泽和嘱托呢。只不过,平王当年托付给晋国的工作乃是征伐权,希望晋文侯发挥本国军事实力强劲的优势,来保护雒邑的安全。正因如此,清除周围外敌骚扰,剿灭一些反对平王的诸侯邦君只是他们的基本工作。所以,绝大多数的史官认为这些细碎琐事无需记录于史册中,才让晋国仿佛在这段时期蒸发了一般。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晋国史上一代明君晋文侯

但再少的记录也还是会留下线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平王东迁,蛮遂侵暴上国。晋文侯辅政,乃率蔡共侯击破之”这样的记载。足见晋文侯还是很好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和郑武公一起,一个攘外、一个安内,拱卫着平王。所以众多史书中才会留下:“晋文侯、郑武公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的记载。

可是,清除清除蛮夷外患,以及剿灭一些不听话的番邦小国毕竟都是小事,让平王这个天子之位始终坐不安稳的大患周携王依然存在。晋文侯既然是平王钦定的征讨“总司令”,怎能不替天子分忧呢?终于,在平王登基后的第二十一年,机会出现了,晋文侯要完成他勤王的“收尾工作”,向那位跟平王并立的携王余臣动手了。所以,上一次咱们刚把秦国故事做个阶段性的小结,便急急忙忙赶回中部地区,就是为了不要错过这历史性的时刻。但本以为这将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竹书》却只用了:“(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这短短十几个字带过,真是太令人扫兴了。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竹书》中晋文侯杀携王的记载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想看到的那场决战呢?鄙人在上文文末留下了那么大的一个悬念,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结果吗?大家先别着急,别看这记载十分简短,但其中却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悬念,而这个悬念才是咱们真正要去探索、研究的关键所在。

不知各位有没有仔细琢磨,携王余臣毕竟是和平王并立过的一位周王,他也有过不少的支持者。就算后来平王通过一些手段,让携王失了势,那他也存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好歹还有不少军队在保护他。否则,平王一方早该向他动手了,何必留了这么长时间。可是,《竹书》记载中只写了晋文侯杀余臣,却没提到任何一个诸如“战”、“讨”、“征”、“伐”等跟交战有关的字眼,是不是很奇怪?

再有,余臣被杀之地在携,携地之前咱们分析过应位于南虢国疆域内。而南虢国君虢公翰正是拥立携王的首辅之人,按理说南虢国应该会出兵保护携王,不会让晋国人轻易进入境内。可怎么一点交战的痕迹都没有

呢?更何况,如果晋国能轻松在南虢国内杀了携王,其实力足以灭了南虢国,他们此时又有平王赐予的征伐权,何必要留着虢国到晋献公时才“假途灭虢”呢?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假途灭虢”的三位主人公

正因为这些疑点,以及史书中没有半点关于这次晋国和南虢国交锋的记载,所以在下大胆猜测,

平王二十一年时,晋国根本没有出过兵,当然就没有什么战斗可言了。可晋文侯没有出征讨伐携王,余臣又是怎么死在携地的呢?这就是接下来鄙人要分析的,携王余臣的真正死因。在下认为,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携王余臣的死只有两种情况:其一,被晋文侯派的刺客刺死在携地;其二,携王最后的保护伞南虢国也背叛了他,所以他被南虢国和晋国串通杀害了。那到底哪一种死因更符合历史真相呢?咱们马上去看一看:

1、携王被刺杀的假设是否成立?

按时间来说,从“二王并立”到携王被杀总共有二十一年的时间,就算从平王拉拢来晋国,在雒邑定都后来计算,十余年的时间是肯定有的。在这样长的时间里,晋文侯为了帮平王剪除对手,去寻找、培养一个刺客是说得通的。毕竟,荆轲刺秦之前也是花了很长时间,做了充分准备的。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荆轲刺秦

可问题是如果真有这样一位培养了那么多年的刺客,又成功刺死了携王,怎么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号,甚至一点痕迹都没有呢?毕竟太史公在《史记》中特意为刺客们列过传,这样一个发生时间最早,又是取得成功的刺杀案例,怎么会被忽略了呢?显然是司马迁根本没找到半点相关的记载,也就是说所谓刺杀携王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应该是不能成立的。

2、南虢国背叛携王,串通晋文侯杀害余臣的假设是否成立?

既然刺杀一说的假设分析过后不能成立,现在只剩下南虢国背叛这一种可能了。那这条假设有没有佐证呢?如果还没有的话,携王之死就真的成为又一个历史疑团了。幸运的是,在下还真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现在就说给大家听一听,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第一,正如上面提到的,晋文侯这次杀余臣的行动并没有战斗过的迹象,说明携王身边已经没有了保护

,所以无需晋国出动大军交战。而本来携王身边保护他的人,无非就是南虢国这些拥立他的诸国的军队,即使是在携地守卫的那些人,应该也是南虢国派遣的才是。此时,这些保护携王的人突然都不见了,是不是就证明了南虢国为首的一众携王支持者已经都叛变了呢?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携王的支持者已经放弃了他

第二,还是参考上面提到的《后汉书》中的那条记载。

蔡国是老牌姬姓诸侯国,在此前的文章中在下分析过,他们是跟着虢公翰一起拥立携王的诸侯。可此时的蔡共侯却听从晋文侯的调遣,帮平王扫除蛮夷的袭扰,是不是也说明携王一派已经松动了呢?很多当初支持他的诸侯国,已经转投到了平王旗下

第三,这条线索要往此次事件之后来寻找。如《左传·隐公三年》中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说的就是郑国两代国君把持朝政,引起了平王的忌惮,所以天子暗中要把权力分给虢公,好制衡郑伯的权力。虽然这次分权没能取得成功,但从平王愿意把权力分给虢公来看,说明曾经反对平王的虢国已经转投到了平王旗下,并且还应该是有功于平王,才会让天子如此信任他们。这难道不是南虢国背叛携王最有力的证据么?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长期把持周朝朝政的“郑氏三公”

所以,综合以上几条证据,在下认为当时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本来平王、携王“二王并立”,双方势均力敌,甚至携王一方还要更有优势一些。但由于老牌诸侯们不主动求变,却让平王一派抢占了先机,致使整个大形势发生了逆转。而平王被天下认可后,携王这边的支持者看不到了希望,逐渐也都改旗易帜投靠了平王,这才有了晋、蔡合力驱蛮的记载。

其他曾经支持携王的诸侯都成为平王的拥护者后,被孤立的南虢国当然也不会希望自己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因此也希望有所改变。也许说到这会有朋友提出,虢公翰不是跟平王一派有仇嘛,毕竟前国君虢石父是死在了叛乱之中,怎么能忘记仇恨呢?但鄙人要说的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之久了,很有可能虢公翰已经离世(史书中没有虢公翰生卒记载,所以只能用假设),他的继任者没有那么执着,主动求变来保存族人和国家才是现实。而且,就算虢公翰还活着,为了南虢国的生存和发展,他也会选择放弃前嫌投奔平王

既然,南虢国也打算投靠平王了,可他从拥立“首辅”一下子变成了最后一个,这即使加入了平王阵营也不会被重用啊。所以,南虢国国君需要准备一份“厚礼”才能博取姬宜臼的赏识,才能让虢国保住地位和权力,那这份厚礼自然是平王的“死对头”携王的人头了。于是,当了二十一年“并立周王”的余臣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南虢国出卖了他,请晋文侯带人来携地杀了携王,或者干脆由南虢人自己杀害了携王,将余臣首级送给了晋文侯,来表示投诚。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携王已死,平王终于成为唯一的天子

这也正是《竹书》中为何只写了余臣被杀,而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至于为何没有提到南虢国的背叛,只把这功劳归于晋文侯。那是因为,毕竟这次南虢国的投诚是暗中操作,又是杀害了“原主公”的隐晦之事,不被史书所记载,而由晋文侯来做挡箭牌是说得通的。反正,南虢国带“见面礼”投诚的目的达到了,只要平王不计前嫌,依然重用他们就可以了。

当然,这只是在下对携王死因的一次探索,并不能百分百确定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如果各位朋友、同仁也对此感兴趣,也曾对携王的死因做过研究,不妨踊跃留言,说出您的看法。或许,这位曾经在历史中活跃了二十余年之久的一代周王,会越发真实地被今人所了解。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文侯杀携王、平王封赏、晋国鲜有作为、实则尽心护周、收尾勤王工作、杀余臣于携、竹书记载短、探索携王死因、刺杀说难立、南虢叛杀携王。

诸侯国史话卷廿七:携王真是晋文侯杀的么?或许这点你没太在意

关键词云图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