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同傳實戰中的幾點心得體會

日語同傳實戰中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同傳工作簡介

潘太史出生於1970年,自從1992年北京某大學日語系畢業之後就一直從事與日語相關的工作。大約經過十五年左右的磨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突然對同聲傳譯開悟並且加入了這個行業。日語同傳的主要業務大致分為兩塊,即會議同傳與調查同傳,因此日語同傳的“天王”級人物也是兩個不同的人,好在他們都是北京人,而且年齡上也大致相當。

會議同傳大多在同傳間內完成,通常情況由兩人交替完成,因此會議同傳譯員的相關信息比較公開,水平如何同行中自有公論。日語會議同傳的老大乃是蔡先生,在他身邊據說聚集了五、六名一線高手,潘太史曾經與其中一位天后級同傳同臺對陣,其實力之強勁決非浪得虛名。而調查同傳往往是在暗室作業,同傳工作大多由一人完成,而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中文翻譯日語,所以即使是圈內人也未必完全瞭解情況。不過潘太史認為,日語調查同傳方面的天王級人物非秦先生莫屬,據說他每個月的同傳場次高達25天之多,但許多會議同傳的一流高手對此也未必完全知情。

由於與日本相關的國際性會議遠遠低於英語同行,而且客戶對日語要求的精度也遠在英文之上,因此潘太史認為每月如果能夠出場4-8次即可列為一線主力之列,平均每月出場2次以上者就應該算是一線同傳;二線主力的年均場次當在18次以上,月均不足一次者不妨統一算做二線同傳譯員。本人的出場頻率基本上兩三個月才會輪到一次,在二線當中也屬於場次偏少的那種。

從技術特點來看,日語同傳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前壓式與後啟式。所謂前壓式,就是在講演者說話之時(大約說出十個字以內)就搶先啟動,這種戰術對於同傳譯員精力及體力的付出都相對較高,而且要求較高的預測性。一般情況下,必須倚賴於事先對講稿的精心準備。如果預測準確、發揮得當,譯員基本上可以達到同聲傳譯的地步。後啟式則是在講演者基本上說完一句話(一個逗號)的時候再啟動,這樣雖然可以降低風險,但如果講演者速度過快、停頓較少則難免有所遺漏或者顯得節拍拖沓。不過從潘太史的實踐經驗來看,似乎後啟式同傳譯員的持久作戰能力比前壓式略勝一籌。

二,日中互譯難易對比

許多資深譯員似乎對中譯日相對更有把握,因為中文至少不存在聽不懂的問題,而日語雖然不是母語,但大致將意思翻譯出來還是可以做得到的。潘太史過去一直認為既然日文表達存在缺陷,還不如索性在中文表達上發揮優勢為妥,並且有過成功的案例。這是因為日本人的發言通常比較有條理,一般不會超越講稿的既定框架。但近年來的實戰經驗表明,承擔日翻中的譯員或許風險會更大一些。

1, 某金融年會,主辦方臨時壓縮講演時間,鬼子的發言由四十分鐘縮短至於三十分鐘,整整九頁稿紙,講演人雖然基本上沒有脫離框架,但先後順序卻完全大亂,而且講話速度極快。幸好那天潘太史的任務就是為那一個鬼子提供同傳,而且由於備戰時間充裕,對講演足足學習了三天,內容幾乎完全吃透,加之本人對金融問題素來關心,所以不論鬼子講到哪裡,大致內容立即就在腦海中浮現,結果圓滿完成了任務,甚至引起了鬼子助手的好奇。但這次特殊的戰例卻導致了後來許多誤判,致使本人嚴重低估了日譯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2, 某文化產業項目,由於備戰時間嚴重不足,事先身體疲乏,加之鬼子發言速度極快,而且聲音較輕,本人在緊張之中又忘記了調節音量,致使形勢緊張,有些內容未能完整譯出。而且事後把原因歸咎於音量問題,以致未能及時糾正錯誤認識。

3, 某個兩日同傳項目,內容較多,雖然提前獲取了資料,但鬼子的講稿卻直到開戰前夕才姍姍來遲,並且開戰以後還有更改。由於在第一天體力透支,加之翌日早起還要繼續準備,結果在第二天出現了身體不適,雖然在輪到本人開打時有所好轉,但鬼子在發言時卻突然發飈,幾乎完全脫離了講稿的順序,其中出現了聽不清或沒聽懂的問題,幸好本人憑藉尚好的預測能力勉強過關,但其中的漏譯畢竟存在遺憾。

三,經驗教訓

大約在兩年前,某資深一線主力同傳曾經在郵件中透露,全天項目最好由三人承接,如果是兩人承接,最後因體力透支所造成的質量下降問題譯員概不負責。通過最近的同傳實戰,潘太史深感身體調控以及日翻中的潛在風險,因此對分工中到底中翻日還是日翻中表現得更加淡然了,並且總結出了以下幾點經驗教訓;

1, 由於中日語言結構及語法的不同,每1000字中文基本上相當於1300日文,加之需要使用敬語來表達,實戰中或許要達到1000/1500字的水平,加之中文母語與日語翻譯的表達上畢竟存在差距,因此在中翻日的時候應當適當簡化,而在日翻中的時候不妨適當美化。

2, 必須承認不對等條件下的差距。假如講演者大部分時間在快速念稿子,而翻譯手頭並無稿子,而且事先對大致內容毫不知情,那麼譯出率相對較低實屬無奈,不必刻意強求。同傳譯員為了追求速度,不論是前壓式還是後啟式都需要事先有所預測,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毫無預測的前提下,影響質量和速度則是無法避免的。畢竟手頭有稿子要勝過沒有稿子,精心準備要勝過粗略準備。

3, 脫稿講演和即興發言是檢驗同傳翻譯實力的最佳舞臺。由於講演者完全是自我意志的表達,講話中必然充滿激情,抑揚頓挫,因此速度不至於太快,而且表達也比較口語化、富有邏輯性,因此同傳譯員完全可以利用其停頓以及某些接續詞的間隙把全文基本完整地表達出來。如果講演者基本上照念講稿,那麼播音員出身的同傳譯員無疑就會橫掃天下,顯然有失公允。

4, 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存在兩面性。北京人在做同傳方面無疑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他們的中文表達至少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對於中方講演者的普通話水平也相對要求較高,如果口音嚴重則難免產生誤判。而非北京土著的同傳譯員通過一定鍛鍊,其普通話水平也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對各種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也相對更加適應。

5, 關於備戰時間成本的攤銷問題。就目前的市場行情來說,調查同傳的酬勞大約為每小時/1000-1500元。一天會議同傳大多則在5000-6000之間。調查同傳的天王之所以每月的出場次數高達25天以上,各中玄機在於他對相關內容早已爛熟於心,無須備戰而已。而會議同傳則多少需要準備時間,有些專業性強的項目甚至需要準備一週甚至十天以上。那麼同傳譯員每天的實際酬勞很可能連1000元也無法維持,其收益還不如索性擔任交傳或商務陪同。潘太史認為解決問題的惟一訣竅就是引入財務術語中的攤銷概念。假如能夠提前一個月獲取資料,利用十天閒散時間進行備戰,那麼5000元/天的項目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為如果再度遇到此類項目,備戰時間即可縮短至五天,做過三次以上無疑就可以成為本人的優勢項目。

6, 潘太史認為同傳毫無神秘可言,與交傳相比無非是在啟動速度及時間上略微加快或提前而已。能夠勝任交傳工作的譯員,其實大多都能承接同傳工作,最好是在交傳實踐中有意加快一點速度,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勝任同傳工作。另外,由於同傳過於強調速度,長期從事同傳工作的譯員難免為了把話說圓而使用一定的技巧,尤其是遇到生詞的時候必須迅速“繞道而行”。而在交傳過程中卻有機會與客戶取得溝通,從而真正理解其確切含義。所謂同傳乃是翻譯的最高境界云云,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談,不是自我膨脹,就是居心叵測。

7, 同傳的收益率並不樂觀。除了個別頂級的同傳譯員之外,大多數二線日語同傳的收益並不樂觀。而且即使熬到了行業頂級的水平,年收入充其量不過三百萬元,連房地產老總的零頭都不夠。而且日語同傳譯員的規模根本不成氣候,現役同傳譯員(把潘太史這樣的二線人員統統計算在內),全國也不會超過三百人,根本無法形成行業效應。所以潘太史認為,凡是舉辦日語同傳培訓班以及鼓吹日語同傳乃是“十大賺錢行業之幾”的言論,基本上與詐騙無異。

四,護航式打法的貫徹落實問題

1, 會議同傳大多屬於雙打項目,兩名譯員的實力最好平分秋色,當然這在實戰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是維持在45/55之間,底線則在4/6之間,如果超過了這個範疇,現場勢必會發生一邊倒的情形,聽眾感覺難免受到影響。

2, 眾所周知,英語屬於多國之間的通用語言,雖然主要分為英式及美式,但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世界標準英語。而中文與日語都屬於單一國家的語言,其中固然不乏方言問題,但相對來說普通話及東京音乃是兩國公認的官方標準語言。因此,聽眾對於譯員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另外,由於中學階段的外語學習大多以英語為主,所以日語譯員在起步階段明顯存在先天不足的劣勢,而且即使赴日長期留學,由於日本生活成本較高,許多留學生忙於打工,語言能力著實令人不敢恭維?即便語言過關,畢竟翻譯工作大多涉及諸多專業問題,根據潘太史的切身觀察,留學五年難成大器,七年以上外加長期實踐,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也就是說日語表達、尤其是敬語接近鬼子的日常口語水平,否則的話與國內實戰經驗豐富的日語譯員相比未必能夠佔據實際優勢。而一旦突破了七年瓶頸並且可以勝任同傳工作,那麼這樣的譯員在日語表達方面已經達到了母語或準母語的高度,在中文翻譯日語的時候與本土譯員相比無疑就會建立壓倒性優勢,經過若干實戰的鍛鍊,他(她)們就可以毫無懸念地成為左右開弓型的超一流高手。

3, 本土型日語譯員固然存在先天不足的嚴重隱患,但許多人在實戰中的確積累了不少豐富的經驗,而且對於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把握地更加準確,中文反應速度相對較快。由於日語同傳譯員相對來說屬於稀有資源,真正能夠左右開弓的超一流高手在同一項目中很難保證兩人同時出場,因此超一流高手與另外一名本土型同傳的搭檔就成了最為現實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由超一流高手完全或大部承擔中譯日任務,本土譯員儘量只負責日譯中,或許不失為當下最為合理的選擇方案。至於日譯中所存在的巨大風險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4, 除了日語表達的優劣以外,譯員本人的專業背景也很重要,若能根據項目中的實際情況靈活組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無疑可以極大緩解現場壓力。

5, 本土型譯員在不得不說日語的時候,應該儘量採取保守型戰術,也就是說日文表達不妨化繁為簡,以不出錯為要領。總之,護航式打法的要點就是兩名現場同傳譯員充分合作、以便各自揚長避短,儘量發揮自身優勢。

五,致辭中“同讀”的問題

中日雙方在會議致辭時大多事先備有講稿,而且多數情況下領導在致辭中也會照本宣科,譯員就會產生“同讀”的問題。日方的致辭稿大多言簡意賅,而且充分使用敬語,所以譯員在“同讀”時間自然遊刃有餘。但中方致辭相對來說就比較冗長,與之對應的日文稿件如果完全翻譯成對等的敬語,估計音節長度會突破100/150的比例,恐怕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日語播音員才有可能勉強達標。某位同行的對策是,事先將講稿製作成左右對稱式的中日文對照版。潘太史進而認為應該根據中文的篇幅長度對日文酌情刪減,具體原則是敬語儘量保留,某些重複性的套話、主語不妨果斷省略。諸如,中日******綜合論壇,在同讀中不妨簡稱“綜合論壇”或“本次論壇”等等,以便切實達到“同傳”的效果。

六,日語同傳行業的問題所在

1, 市場紊亂、報酬偏低。一流高手的身價,一天也不過8000元左右,二流譯員則在5000元左右。因此難免形成價格競爭,劣勝優汰。有些二、三流同傳混事心理嚴重,甚至開戰前夕還在為了增加收入而承接無關的筆譯項目。

2, 當局最近發佈新規,同傳譯員的報酬被封頂在5000元/天,英語項目或許尚能維持,日語項目根本失去了實際操作的空間。

3, 各自為戰,缺乏默契,有些譯員甚至為了爭奪市場而相互拆臺,甚至彼此之間存在成見。

4, 不少譯員自視過高,缺乏自知之明,尤其是缺乏合作意識,而且往往存在重大性格缺陷或人格缺陷。

七,日語同傳行業的前景預測

由於市場不佳,對價關係未能得到應有的體現,日語同傳行業目前已經陷入了極大的困境。加之中日邦交這兩年不太穩定,許多原先已經初步具備同傳實力的準同傳譯員由於缺乏實戰鍛鍊而逐漸報廢,青黃不接的現象已經十分突出。因此潘太史預測,日語同傳行業的現役譯員(如果兩年內毫無出場經歷,基本上等同於報廢)將從目前的300人(樂觀估計)迅速降至100人以下。現役主力的同傳生涯或許有望延長至60歲以後,因為一代新人顯然根本無力取代舊人。嗚呼!哀哉!現役主力包括一天王、四天後,調研天王不在其中。

2013年11月7日初稿(一、二、三)

2014年12月29日修訂(四、五、六、七)

2018年4月17日再度修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