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卿的1931—1936,是揹負屈辱的"不抵抗將軍"還是民族英雄?

張漢卿的1931—1936,是揹負屈辱的“不抵抗將軍”還是民族英雄?

近幾年來,以張學良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較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少帥》2015年底上映,電視劇收視率較高,對編劇也是褒貶不一。褒,自然不用多說了,重點說說貶!

張漢卿的1931—1936,是揹負屈辱的


1928年6月4日皇姑事件後,北洋政府最後一任國家元首沒落,7月4日張學良接任其父成為東三省軍政最高領導,同年12月29日宣佈東北易幟,信奉三民主義,接受國民政府領導。在當時來說不過就是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僅僅只是形式上的歸屬。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進入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蔣馮閻李各方集結兵力合計約140萬,正值雙方僵持不下,同年9月18日,張學良發表通電:“籲請各方即日罷兵以紓民困”。隨即派遣麾下大將於學忠、王樹常率領東北邊防軍第1、2軍入關調停,戰爭到最後,往往一顆稻草都能壓死駱駝,何況還是裝備精良的10萬東北軍。張學良也因此達到人生權利的至高點——“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控制了晉、冀、察、綏和平津地區,東北、華北盡收囊中!僅陸軍就有40餘萬,名副其實的國民政府二號人物,自此奉張第二次入駐北平。

張漢卿的1931—1936,是揹負屈辱的


與奉系第一次入駐北平一樣,好景不長。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命令“避免和日軍發生衝突,不予抵抗!”次日,關東軍佔領瀋陽,至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不抵抗將軍也因此而來。

隨著華北的相繼淪陷,此時國內抗戰呼聲愈演愈烈,而蔣介石繼續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5年9月20日在西安設立“剿共”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陝甘,擬定張學良出任前敵司令,發起第六次圍剿紅軍計劃。此舉遭到張學良反對,期間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剿共”,要求國共一致抗日,屢次遭蔣拒絕。至1936年12月11日蔣介石宣佈蔣鼎文為西北剿匪前敵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此舉讓張學良對抗日希望徹底破滅,集國仇家恨於一身,還隨時有可能被中央軍剿滅的危險,終於,在周密的計劃下,聯合西北軍發動了當時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最終在多方斡旋和干涉下,及張學良以犧牲個人為代價換取和平解決,有功與國家。但是,在東北淪陷上不抵抗的罪名是不可否認的,作為東三省最高行政長官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於坊間傳聞說是遵照了蔣介石“電令”,其實不然,自東北易幟到調停中原大戰,張學良只是名義上歸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領導,地區控制實權的依然是張學良,這點毋容置疑,何況張氏父子經營東北長達15年之久。

張漢卿的1931—1936,是揹負屈辱的


有人說張學良不過是個花花公子、癮君子。“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馬君武是我國近代歷史文壇上有著較大聲譽,這首詩當時主要諷刺張學良的不抵抗行為,對於東三省的淪陷和日本帝國主義任意胡為無動於衷,同時又譏諷張學良與趙一荻、朱湄筠、胡蝶等人的曖昧關係。但這首詩寫得未免有失公允,對張學良的評價是不客觀的。歷史是人民書寫的,對於張學良的評價自始至終都是褒貶不一,俗話說蓋棺定論,其一生功過參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