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上世紀20年代,魯迅和很多文學團體發生過筆戰,比如創作社、新月社及現代評論派。現在很多人一說起這些事兒,習慣於用“某某被魯迅罵過”來形容。這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當時的魯迅地位比較高,路見不平或心有不爽一聲吼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是以一種非常強勢的姿態“罵人”的。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魯迅

但事實情況絕非如此。回到歷史語境中我們會發現,大家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進行論戰的,簡單來說就是誰都不服誰。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當時不少人其實是看不起魯迅的。

最典型的就是新月社那幫人,他們都是歐美留學回來的海歸博士、碩士,而魯迅雖然留日了,但連學士學位都沒取得(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肄業)。從留學背景和學歷方面來說,徐志摩、梁實秋、聞一多等人是看不太起魯迅的。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徐志摩

另外,從文學創作方面來說,新月社的成員們也看不起魯迅。新月社的創造宗旨是“以詩歌之名演繹平凡人的詩意人生”,正常情況下是一幫搞藝術的,極端一點來說就是“為了藝術而藝術”。

魯迅作品的藝術氣息是不夠濃烈的,他主要是為了指出國民性中的一些問題,以達到“立人—興國”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魯迅是以一種非常實際、比較功利的態度創作的,為此魯迅犧牲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這在一幫搞藝術的人看來,無疑是非常俗氣,甚至是非常無聊的。

胡適、梁實秋、徐志摩等人都是跟魯迅發生過筆戰的,他們也都表露過自己看不起魯迅的心理。聞一多是新月社的一員,他雖然沒有直接和魯迅“對罵”過,但也曾公開鄙視過魯迅。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胡適

在清華大學的一次課堂上,在談到魯迅等“左翼”作家的創作時,聞一多曾這樣評價道:

藝術的成功,乃在藝術,而不可以人生標準去評價。現在的(魯迅等)普羅文學家,即代表藝術態度的反面,故不能成就太大

聞一多的這個評價,代表了當時很大一部分專家、教授、學者、詩人的看法。他們認為文學應當是為藝術的,而不該像魯迅那樣試圖直接干預現實。事實上,當時也曾爆發過多次文學是為了人生還是為了藝術的爭論。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聞一多

聞一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保持著對魯迅的不屑與鄙視,直至魯迅逝世。魯迅逝世之後,聞一多開始對魯迅做出了比較公道的評價。在魯迅逝世八週年紀念日時,聞一多更是公開向魯迅懺悔道:

從前我們住在北京,一些學者先生看不起魯迅,就是沒有跟著罵的人,也不把他放在眼裡。現在我向魯迅懺悔,我們罵錯了。魯迅對,我們錯了。當魯迅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卻在享福。當時如果我們都有魯迅那樣的硬骨頭精神,哪怕是隻有一點,中國也不至於現在這樣了

聞一多對魯迅的態度之所以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跟時局的變化以及他自身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魯迅是1936年逝世的,第二年抗戰就爆發了。聞一多等教師跟學生從北京步行到重慶,在這個過程中目睹了時局動盪為人民帶來的災難。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聞一多與西南聯大師生合影

而當時很多官僚,卻不思抗戰,反倒發起國難財來。在這種情況下,聞一多感受到了“亡國之痛”,心中的文人救世情懷被激發起來了,宛如當年的魯迅。聞一多終於意識到了魯迅的偉大,並且走出書齋,投身於現實的抗爭。

此外,聞一多也開始想魯迅一樣大量寫作雜文,這種他曾經看不起的文體。聞一多曾這樣寫道:

魯迅勇敢、堅決地做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在文化戰線上打著大旗衝鋒陷陣,難怪有的人那麼恨他!魯迅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寧願受苦流亡,也不妥協。魯迅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寫出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和他這種偉大的人格是分不開的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聞一多

此時的聞一多,儼然已經成為了另一個魯迅,甚至比魯迅還要硬!而聞一多,也因為他的硬骨頭遭遇了不幸。

1946年7月11日,李公樸被特務殺害。4天后,在李公樸追悼大會上,聞一多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宣誓說: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李公樸

當天下午,聞一多主持了記者招待會進一步揭露事件的真相。散會後,聞一多遭特務伏擊,身中十餘彈,不幸遇難。

兩年前,聞一多在魯迅紀念日時曾這樣說道:有些人死去,儘管排場弄得非常熱鬧,過了沒幾天,很快就被遺忘了;有的人死去,儘管生前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但時間越過得久,形象卻越來越光輝,他的聲名卻越來越偉大……

後來,聞一多的學生臧克家將這段話寫成了詩《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歐美海歸教授看不起魯迅,魯迅去世後聞一多懺悔道:我們錯了

這首詩既是在懷念魯迅先生,也是在懷念聞一多先生,還有無數為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犧牲過的人。魯迅的故事我們是很熟悉的,但聞一多等大師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因此,推薦大家閱讀一下聞一多等四位大師的傳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