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離家在外20多年,已經很久沒有聽過家鄉的梆子戲了。

對於現在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到現場聽戲的機會幾乎是沒有的,現在的年輕人也不熱愛,也沒有空閒去琢磨那些腔調和戲中的故事。

但是,在鄉村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那些下地回來的老人們總會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機,聽會戲放鬆一番。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露天戲臺

特別逢節有戲劇團來演出,對於農村人來說是個特別的時候,吃完飯總會搬個凳子去等著戲曲開場。

我是名地地道道農村人,對於戲劇耳燻目染,也是十分熱愛。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農村露天大戲臺

也是多年沒有坐在大戲臺前聽戲了,現居亳州的老楊哥,發來一段嘉祥山東梆子劇團演出的視頻,非常精彩。

老楊哥祖籍山東濟寧,說早些時候曾聽過幾次有個名震山東、姓竇的“紅臉王”唱的山東梆子。

老楊哥說的姓竇的紅臉王,應該是嘉祥臥龍山鎮的竇朝榮。竇朝榮是山東梆子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其唱腔被稱為竇派唱腔,唱腔激昂高亢,表演粗獷豪放。1954年以《兩狼山》一劇參加了華東地區戲曲會演,榮獲演員一等獎,為山東梆子贏得了第一塊金牌。仰慕竇派的戲迷不計其數,特別是在魯西南一帶,為了能看到他的演出,很多人不惜披星戴月,步行幾十裡一飽眼福。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原創收藏演出圖片

山東梆子屬於地方戲曲劇種,解放前稱“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

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冀南的“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山東為歷代水陸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來山東經商貿易早就有之。這些山西人經營典當、錢莊等行業,有的長期定居在山東。

在這種情況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的“西梆”也隨之而來。流傳到魯西南的濟寧、荷澤等地後,受到當地文化、方言及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一些戲曲及其它戲曲形式的影響,也就順其自然地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山東梆子。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嘉祥縣是山東梆子的發祥地之一。

縣劇團成立於解放初期的1950年,是全國最早的縣級山東梆子劇團之一。五十年代,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陣容整齊,各行各當都有名角,最有名的當屬“紅臉王”竇朝榮。

女演員中,在老家常聽老人們講起,嘉祥梆子劇團的名角“搖搖枝”、“搖搖鈴”唱腔多麼動聽,身段多麼優美,至今提起來還搖頭晃腦,陶醉不已。

其實,老人們提到的名角應是指姚月芝、姚月玲,由於當時大家普遍文化不高,應該是把演員名字以訛傳訛了。姚月芝主攻青衣,唱腔優美獨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入情入理,做戲聲情並茂。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演出劇照

她在潛心研究山東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時,又涉足豫劇、河北梆子等多個劇種,博採眾長,富於創造,豐富和完善了山東梆子的藝術風格,在山東梆子領域享有盛譽。她表演的《對花槍》《麻瘋女》成為山東梆子的經典劇目。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她飾演《對花槍》中的薑桂枝,榮獲演員二等獎。

家鄉人酷愛戲曲,通常把看戲稱為“聽戲”。每逢農曆二月二、十月一日的古廟會,以及春節前後,都會請來劇團唱上幾天。村子西門外有個十多畝的操場,在操場的南面堆了一個一米多高,幾十米見方的土臺子,當作演戲的舞臺。每逢演出,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如過節一樣。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演出劇照

本人居住的老家-濟寧嘉祥的一個小縣城,跟梆子戲還有一層關聯,就是村裡面本身就有不少專業的演員。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家大爺韓耀福,在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工作,師從著名的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任心才,學習任派紅臉藝術。任心才是繼竇朝榮之後的又一個“紅臉王”,他和竇朝榮一起被山東梆子戲迷稱為山東梆子的魂,兩位“紅臉王”都是大師級的表演藝術家。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收藏的老照片

任老的戲路寬廣,各種性格特徵的人物都演繹得栩栩如生。他所主演的《闖幽州》、《斬黃袍》、《臨潼山》、《轅門斬子》、《諸葛亮弔孝》、《嚴海鬥》等劇目深受群眾歡迎,在魯西南一帶家喻戶曉,群眾又稱他為"任紅臉"。1956年任大師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闖幽州》中飾楊繼業,榮獲演員一等獎。他的瀟灑飄逸的唱腔傾倒了無數觀眾,可稱是繼竇朝榮之後山東梆子史上又一座豐碑。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收藏的老照片

耀福大爺表演的《轅門斬子》《抄杜府》等劇目,模仿任先生的表演惟妙惟肖,頗受歡迎。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韻味醇厚,跌宕多姿的唱腔風格,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都表演得栩栩如生。他瀟灑飄逸的唱腔,更是傾倒了無數的觀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耀福大爺雖然已是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的團長,但他平易近人,每次回家鄉,鄉親們都要他清唱上幾段,他總是滿足鄉親們的要求。有時候人多家中站不下,他就在家東的場院裡,給人們唱上幾段,滿足鄉親們的戲癮。我小時候就聽過幾次。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收藏的老照片

可惜天不假年,耀福大爺於1993年因病去世了,鄉親們感嘆痛惜了好長一段時間。好在人雖已去,但衣缽仍傳承未斷。

耀福大爺的長子——我稱呼宗榮大哥,自幼隨父學戲,也是主攻任派紅臉,屬於任大師的再嫡傳弟子,在業內也很有名氣。宗榮大哥已年過半百,至今仍在嘉祥李霞山東梆子劇團堅持演出,一口正宗的任派唱腔,很受群眾歡迎。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圖片來源於網絡

聽說今年1月11日,山東省劇協山東梆子專業委員會、山東梆子戲迷票友聯誼會和鄆城縣委宣傳部,在鄆城縣主辦了紀念山東梆子藝術大師任心才先生百年誕辰系列活動,專門邀請宗榮大哥夫婦參加紀念活動(大嫂卜秀芳也是山東梆子專業演員),並表演了任大師的《抄杜府》名段唱腔,為弘揚傳承山東梆子任派藝術又盡了一份心。

時過境遷,而今各種藝術百花齊放,山東梆子再也找不回昔日的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為了能更好地發展傳承和弘揚山東梆子藝術,2006年嘉祥成立了山東梆子研究會,定期出版會刊,探索和交流山東梆子的排演技藝。並連續舉辦了多屆山東梆子名家名段演唱會。


憶山東傳統文化,家鄉的梆子戲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願山東梆子能更加絢麗,重拾咋日的輝煌。

再回家鄉時,我得專門找地方去演出現場,聽聽久違了的梆子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