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上【繁華聲,遁入空門,折煞了世人】

下【緣分落地生根 是 我們,伽蘭寺聽雨聲 盼 永恆】

這是我目前最難下筆的一篇文章:原因之一是寫的少,從去年九月底至今,七月餘,我指尖寥寥32篇文;二是閱歷少,出生到現在,我26年的人生經歷,還不足夠讓我能有沉甸甸的感悟,去完整體會悉達多的大智慧。

然而就像書中說的那樣,智慧不能傳承,不能學習,只能體會。那我就要“不自量力”地努力體會一把佛陀達摩的大徹大悟。

《悉達多》薄薄一本,德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黑塞所著,第二標題《一首印度的詩》。拿過諾貝爾獎、馮泰納獎、歌德獎的黑塞,把這本薄薄的小書寫出了詩意。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引用譯者的話說:“黑塞的語言是美的,《悉達多》是一部完全是詩的、充滿歌詠性的、音樂性的光彩奪目的傑作。”

往往這時,我恨不得自己懂得德文,能跨越語言障礙,能夠牢牢握住它的“完全是詩”,“充滿歌詠性”,和“音樂性”的光彩。

姜乙的翻譯版本,只有164頁。全書分成上下兩個部分,於我讀來卻是四個階段。

如果以前,我一定會冒昧地把這兩個部分,分成孩童、少年、青年、老年四個階段。然而經佛的徹悟,時間乃是虛幻,我們的孩童、少年、青年、老年時期也不過亦真亦幻,又何來區分之說?

因而我把《悉達多》的故事、粗淺地分成了四個部分:逃離自我、看清自我、忘記自我、找回自我&看見眾生。

1. 逃離自我,我是天選之子

俊美的婆羅門之子,顯赫之後,悉達多,天資聰穎,智慧不凡,他修習辯論,修習參禪的藝術與冥想,早已學會念誦“唵”一詞。

“所有人都愛悉達多,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然而別人的喜愛無法讓悉達多獲取真正的快樂。

即便修習了婆羅門所有的思想,他仍舊無法獲得內心的真正滿足。

他無比想逃離肉體上的我和思想上的我,因為他覺得這都不是“我”。

真正的“我”又在哪裡?“阿特曼”要到何處尋?

悉達多此時的痛苦就來源於找不到真正的“阿特曼”,頓悟不了真正的“我”。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三國魏,邯鄲淳撰《笑林》:一葉障目。傳世佛陀都曾困惑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曾歷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其實是我們的一貫常態。

然而悉達多跳出了“常態”的框架,在“唵為弓,靈為箭,梵乃箭之靶,當不屑地擊中它”信念的驅動下,他為了追尋“大梵”,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自己原本富足的生活,告別了父親母親,放下了天選之子的身份,開始走向成為“沙門”之路。

2. 看清自我,我只是我

“悉達多與好友喬文達一起,追上了前行的三位苦行者,加入了沙門的旅途。”

在這一路,悉達多每日只食一餐生食。我在思索,莫不是修行者都明瞭,腹中無食,思維才能轉的更快?所以越是得道高僧,往往齋戒。

悉達多跟隨沙門長老,修習克己和禪定,唯一的目標就是“墮入空無”。他深信,只有“我”消亡,那個最深處的“非我”才能覺醒。

然而悉達多並不滿足,因為他雖然修習了諸多克己之法,千百次擺脫了“我”,卻又無法擺脫地重歸於我。

他既而又開始不安、躁動,他反思自己這麼多年的求知,依舊找不到真正的“我”。

而此時,一個叫喬達摩的世尊佛陀現世了。悉達多在聆聽了喬達摩的法義之後,依舊不能被說服。

他當然贊同這法義的無瑕和完美,然而唯一的小漏洞,就是這讓人獲得解脫的法義,因為悉達多始終認為,人無法通過學習他人的法義獲得解脫,他甚至表明從此不再學習任何知識。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老子《道德經》有云:絕聖棄智,絕學無憂。悉達多要解脫,要徹頭徹尾地看清對於他來說陌生的“我”。

不再逃離,不再回避,已完全覺醒的悉達多,離開了喬達摩的舍衛城,走上了自我之路。

他要去塵世間生活,感受自己心臟的跳動,如今他是甦醒的悉達多,不是婆羅門之子,不是父親母親的兒子,也不再是喬達文的朋友,甚至不是那個聽過達摩法義的門徒,他只是悉達多。

3. 忘記自我,我是繁世之人

來到人世間的悉達多,歷經愛情,他邂逅伽摩羅,在她懷裡、身下,縱慾歡樂、水乳交融。為了她,悉達多深入塵世間。

他同迦摩施瓦彌學習做生意,飽衣豐食,腰纏萬貫。

他在人世間學會了聲色犬馬,學會了品美食、賞名花,甚至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貪婪。

他曾如此不屑世人,如今卻變得如同世人一般。

世俗將他囚禁。情慾、貪慾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視、時常嘲笑、視為最愚昧的唯利是圖俘虜了他。他拜倒在錢財下。賺錢於他不再是遊戲和瑣事,而是枷鎖和負荷。在充滿詭詐的歧路上,他最終沉迷於卑劣的賭博。

在悉達多身邊的所有人中,唯有一生摯愛伽摩羅懂他,知他。

最後一次情愛歡好過後,悉達多驚愕:這性竟然和死如此接近。他又一次獲得了內心的平和。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荀子·解敝》:人心譬如盤水。人的思想和情緒,就該如這盤中水一般,平和無波瀾,不因驕傲躁動而招惹是非。

悉達多徹悟,就像在夢中那隻死去被他放走的知更鳥,他要離開他的芒果樹,告別他的花園,塵世間的自我已經死去,他要重新找回那個已經忘記的使命:找尋真我“阿特曼”。

4. 找回自我,看見眾生,世界圓融一統

悉達多來到河邊,他在絕望中,想到了赴死。他驚恐,口中又一次說出了已經遺忘許久的“唵”,他又一次,重新認識了“阿特曼”。

河水在身邊湧動,他頭枕樹根酣睡,酣睡之久,彷彿一下子過去了十年。

這一次酣睡讓他失去了從前的記憶,只餘下新生的喜悅。

他坐起,身邊多了一位黃衣僧人,不曾想這僧人卻是曾經的好友喬文達。他認出了好友,好友卻不曾認出他。

曾經,為了找尋真我,悉達多離開家園,成為沙門,之後又與佛陀達摩相遇,在與佛陀交談後,他依舊困惑,為了繼續追尋內在的“阿特曼”,遂只得變為愚蠢世人,經世事:去生活、去試煉、去體驗、去經淫樂,去享財富。

如今他重新聽見“唵”之聲,他又找回了那個快樂的悉達多。

悉達多的徹底頓悟,還差最後一步。

這一步要由他曾遇過的渡河人瓦穌迪瓦,還有他與伽摩羅的兒子小悉達多幫助他完成。

瓦穌迪瓦的再一次出現,教會了悉達多聆聽河流,聆聽生命的聲聲不息,悉達多的孩童、少年、青年和成年時期,不過是幻想,死亡和未來實為虛幻,只有本質和當下才是萬物之根。

兒子小悉達多的意外出現,讓悉達多學會了真正的愛。伽摩羅曾說過,悉達多不懂愛,也不會愛任何人。然而現在的悉達多,卻徹底感受到了對兒子瘋狂愚蠢般的愛。原來世人這本能簡單的愛,並非愚不可及,並非幼稚地可笑。

《悉達多》:一首需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精妙詩歌

唐寅曾作《桃花庵歌》: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世人與智者之間,是否真的是天上地下的差別?就像動物與人類,在物競天擇面前,難道不是動物更勝一籌嗎?

悉達多微笑了然,側耳用心傾聽:“所有聲音、目標、渴望、痛苦、慾念,所有善與惡合為一體,構成世界,構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樂。”

他終於成功認知了圓滿,用眼、用心看見了以前曾鄙視的眾生。

最後,悉達多與喬文達又一次在河邊相遇,可是他的這位朋友一次都不曾認出過自己。

喬文達一生修道,追隨悉達多,追隨達摩,而他從未徹悟過“真我”,未曾洞悉過生命的真諦,未曾看見愛的意義。

結語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悉達多·喬達摩,釋迦摩尼的本名,黑塞用“一首詩”寫出了釋迦摩尼的兩面:悉達多作為追尋者,喬達摩作為入道者。而悉達多的朋友喬文達就像一直追隨的影子,就如在人世間一直迷惑的眾人。

就是這些迷惑於塵世間的眾人,在悉達多一路追尋真我的過程中,在他遇見自己、丟棄自己、又找回自己的路上,在他生命中出現的這些“愚蠢”眾人,才真正教會了他“阿特曼”的永恆真諦。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絕非偶然,他也一定會教會你什麼。”——釋迦摩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