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洨河源頭五峰山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遙望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石家莊市鹿泉區上寨鄉梁莊村西,距石家莊主城區約20公里,主峰海拔907米,是鹿泉區第一高峰,因有五座巍峨奇拔的山峰並列聳立,故名五峰山,又名順天山,山場面積達892萬平方米,森林面積2690400平方米,植被複蓋率達93%。它西接井陘縣,南是通往井陘元氏的要道,北連金梁川。《獲鹿縣志》記載其地理位置:“封龍山”又西北有五峰嶺,寶泉出焉"。這裡有青山有綠水,有山花有密林,是市民徒步登山休閒健身的好去處。關鍵還免費喲!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寶泉寺大殿遺址

寶泉寺佔地面積258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400平方米,建築形式呈"十"字形,昔日五峰山是佛教、道教的集中地,名不虛傳。北側有始建於唐代的毗盧寺,規制宏大,景氣清幽,尚存遺址。據碑文記載"聞毗盧之勝厥,而往之遙見層巒峭峰,儼若屏障,茂林奇木,宛如圖畫,而吾鹿之奇觀也"。寺院正殿遺址四周有漢白玉圍欄和臺階石,配殿遺有數尊漢白玉、青石佛像和磚瓦,院中有一青石香爐。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寶泉寺山門遺址

山門前有一對距今三百多年的石獅,特別珍貴,現已移至山下石門院子別墅區南門路旁。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重修寶泉禪院碑記

寶泉寺曾是臨濟宗的道場。考查佛教史料可知,唐代大中八年(854年)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唐義玄來到真定府臨濟寺,研習禪學,創立臨濟宗一派。傳至北宋楚國(986-1039年)門下,又分為楊歧黃龍兩派。碑文記載明代重修寶泉寺的"禪師翠榮,系臨濟宗正宗弟子"。從碑文中確知:在金代大定年間(1161-1189)已經重修過寶泉寺。在當時已知寺院"漢唐迄今以來,經兵焚,遺蹟荒涼"。到明成化二十年(1485年)重修寶泉寺的禪師為翠寧榮"系臨濟宗之衛派,進法之嫡系"。此時,寺院"棟宇嶙峋,金碧燦爛"、"暮鼓晨鐘",香火極盛。寺內和尚有150多名,藏有經書12卷和樂器等寶物。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重修寶泉寺碑記

直到清代末年,香火不斷。民國初期,晉奉軍閥在五峰山一帶交戰,可惜一方名剎毀於戰火。寶泉寺周圍風景非常秀麗,林海漫山,奇石叢生。碑文記述:"晝聞虎嘯曉風生,夜聽猿啼秋月上。冬觀五頂如銀,夏觀千株似錦"。"鹿邑山水甲恆南,而五峰為之最"。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龍王堂

供奉洨河(寶泉)龍王的龍王堂。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洨河正源——寶泉

寶泉寺北側20米的山岩下,有一口一米見方、清澈見底、四季常湧,夏喝清涼爽口、冬飲綿綿胃、能治多種疾病的泉水--寶泉。這就是寶泉寺名字的由來。昔日,寺內從多和尚唯用些泉水飲茶做飯。俗傳,鹿泉歷史上有著名的三泉,鹿泉和龍泉早已聞名遐邇,然寶泉起碼在清代已和前二泉齊名同載《獲鹿縣志》:"……今按洨水發源五峰,五峰一名順天山,群峰聳翠,大者有五。峰下有坪,名禪房坪,左有泉出自石竇,大旱不涸,名曰寶泉,實洨水正源也"。寶泉水經寺前向東南奔瀉而下,彙集群山雨水,形成滾滾的洨河流向東南平原。聞名天下的趙州橋橫跨洨河之上,寶泉寺立於名傳千古的洨河源頭。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五峰山南側山峰如天然臥佛,每年12月上旬,在落日餘暉照耀下,便會出現佛光普照的奇觀。

探秘洨河源頭五峰山

形似“珠峰”的五峰山

冬季大雪過後,銀裝素裹的五峰山與珠穆朗瑪峰頗有幾分形似,可愛的“小珠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