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汪家庙由来

汪家庙坐落在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陈桥村汪庙自然村东约200米处,占地数十亩。

汪家庙,原名泰山庙,始建于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虽经历朝更迭,但庙址始终未变。据《旧五河县志》记载,古时,汪家庙原为焚香祈福之地。外观原庙,风水宝地,背高似山,庙门向南,望水而居,树木葱郁,古柏参天,道路畅通。原主大殿梁柱以粗大整木,丁字形骨架,砖石墙壁,上盖是琉璃瓦,为诸殿之冠。庙院内曲径幽深,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主殿内家族神主堂,供奉的是汪氏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龛前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壁墙上有绘画、浮雕、宣传匾额等。西侧殿为家族聚义堂,以供族人聚义议事娱乐教化之用。堂中有名人雕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庙门两立柱楹联为“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梦迷人”;两扇大门上对联为“平阳世泽长,余地家声久”。大门上悬挂匾额“汪家庙”。

汪家庙之所以得到明朝建文帝的御赐而建成,全归功于汪氏的开山始祖母——“德贤夫人”汪氏老母。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汪氏老母虽生活拮据,度日艰难,但仍热心扶弱济困,行善事,积厚德。她和丈夫汪钢克服重重困难,曾“三救”童年流浪乞丐、少年和尚——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感恩于汪氏夫妇救命之恩,给予嘉奖并告诫子孙牢记汪钢夫妇的恩情。建文元年间,为表彰汪钢夫妇古道热肠、广种善果的精神,激励后人弘扬此良好家风,追封汪钢“协职侯”、汪氏始祖母汪余氏“德贤夫人”,并为其建了一座汪家庙。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汪家庙的庙会日,这天方圆几十里的乡民从四面八方前来赶会,非常热闹,不下万人。

作为庙宇汪家庙一直沿用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因当地教育发展需要,汪家庙功能发生变化,在原庙宇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汪庙联中、汪庙小学。

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汪家庙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