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张桂生

在闽西新泉流传着一首有趣的歌谣,“新泉仔,真豪放,十月十三蒙天帐;门前三河水(朋口河、庙前河、罗地河),说话响叮当.......”

此歌谣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在新泉有一个盛大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不约而同涌向新泉镇,一时间猪肉脱销了,豆腐卖完了,蔬菜紧张了,昔日存货多多的各类啤酒红酒也告急,大街小巷、村道小路车流滚滚、人满为患,家家杀鸡宰鸭、户户置办酒席,不论是张姓杨姓,还是冯屋曹屋,或是高楼大厦,抑或低矮平房,几乎家家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一桌坐不下,安排二桌三桌,甚至十桌八桌。桌上美食佳肴满满的,花样多多的,还有新泉的特色小吃捆粄、包粄、黄粄、糍粑、米冻粄(米豆腐),比春节还要丰盛,酒好、菜好、情意浓,客人们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踉跄而归。酒足饭饱之后,一些比较悠闲的女儿女婿磨磨蹭蹭不肯回家,带着孩子逛逛新泉街,走走红军路,泡泡温泉浴,晚上游历万人台、大榕树、宗祠广场,看看打醮,观摩文艺演出,品味木偶戏剧,然后吃吃新泉美食小点才意犹未尽“夫妻双双把家还”。这就是新泉民俗“十月十三”庙会的真实写照。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十月十三”庙会是有一番来历的,体现的是新泉人正直、厚道、热情、好客、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与明万历三十年间(1600年前后)在连城县任职的县令徐大化有关。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地理位置独特,三条河流从不同方向流到村中汇聚,穿村而过,每年的洪涝灾害,让黎民百姓年年饥荒,又无计可施。宋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一场特大洪水,新泉东南与西、北三村被淹没,大量民房倒塌,新泉汤背寨(今新泉村半岛)环村土质城墙在特大洪水的肆虐下化为乌有,流寇土匪时常袭扰新泉,劳苦大众终日人心惶惶。公元1600年,浙江绍兴徐大化从京城降职任连城县令。上任后,前来新泉了解民情,知道百姓疾苦,而后找张姓族人,商议解决之道。他建议围绕东南村沿河筑一座城墙,防匪御涝。张姓族人非常赞同徐大化的建议,任务按家庭分配到户,有钱的人出钱,没钱的人出力,历时六个多月,一座一千六百五十丈的砖石砌筑的城墙拔地而起;再经二个月,将五个城门的城楼建好,俗称“新泉新城”,五个城门分别是晋明门、集庆门、朝宗门、日新门、拥金门。从此,百姓免遭洪涝之害,流寇土匪也不敢随意攻入城内作恶,新泉人过上平安的日子。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为感激知县徐大化为新泉张姓百姓做好事,经张姓族亲商议,在被洪水淹毁的原普真庙旧址(现新泉张氏家庙所在地)建一座徐大化生祠。祠内安放徐公的塑像,还置放许多供迎神打醮时可以移动的木质菩萨,新泉人把徐公当作神和菩萨一样来敬奉。在新泉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新泉人始终记得徐大化所做的善事而顶礼膜拜,在上了年纪的人们口中有一句“你不懂,去问徐公”(即徐大化)的口头禅,把徐公当作“包治百病”的“全能冠军”。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徐大化生

日之时,举行隆重的迎神打醮活动,纪念徐公的功绩。这是新泉由来已久的“十月十三”民俗的起源。

徐大化很欣赏新泉张姓百姓知恩知报的举止,以渊博的风水学知识研究新泉村的地貌,告诉张姓宗亲,生祠旁边的山地是一块风水宝地,用于建祖祠,百年之后,张姓裔孙会人才辈出。该山场为七世祖月塘公所有,作为荣兴公的后人,他积极捐款献地用于建祠堂;且他的儿子、孙子为建祖祠亦不遗余力,祖孙三代团结张姓大众全心全意建好该祠。大宗祠分三个阶段建造:第一阶段,盖了一字坪三间房屋,即上厅、左右厢房;第二阶段,建祠堂围墙;第三阶段,建两边过道、下厅、大门,扩建中亭。从万历45年(公元1617年)开始兴建,到顺治8年(1651年),历时34年方才竣工。张氏家庙的建成,与早期建成的徐公祠成连为一体,因而这里成了“十月十三”庙会的活动中心。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的庙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时代不同,活动内容有所增减和化。主要活动项目有三:

迎神打醮保平安。在封建社会,黎民百姓民不聊生,因而文盲居多,认识世界的水平有限,把神当作人类的保护者,宁愿平时省吃俭用,也要积极参与敬神打醮,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一次迎神打醮的活动,念祭文,烧纸钱,安抚慰劳虚无飘渺、来去无踪的神灵,让其保护黎民百姓出入平安,远离灾祸。这种现象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新泉客家也是如此。新中国诞生了,崇拜神灵保平安的历史早已经过去,相信科学在新泉现代人的心坎里扎了根,十月十三迎神打醮却当作一种传统民俗节日保留下来,现在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亲朋好友相互交流的积极平台。“十月十三”即将来临的九月底,新泉相关的乡绅们就开始忙乎了,制定计划、发动捐款、聘请道士、安排场地、置办物资。醮场一般设在祠堂里,免去搭置遮风挡雨天棚之麻烦。上世纪文革前,醮场一般设在大宗祠(张氏家庙)的中亭,并且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文革中,打醮场所被占作粮库,也无人敢组织打醮这一类的“封建迷信”活动。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新泉“十月十三”的迎神打醮活动逐步恢复,因原有醮场不适合打醮,故打醮没有固定场所,于是,新泉三个村二、三十座祠堂先后有过设坛打醮的历史。近二、三十年“十月十三”打醮一般都在连南河西岸“仙狮金”寺庙后面的“城隍庙”举行。当然,也有的醮场设在露天,如北村岗头的大榕树广场,新泉土地祠的狭小巷道。醮期一般为三天,前二天为斋期日,不论是道士、醮务人员,还是三个村的所有村民,人人吃素,家家戒荤,如有违反者,定遭众人谴责。某一年,发生一个趣味故事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一村妇带着供品到醮场烧香祈福,一粒鞭炮飞驰而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这个村妇带来的供品里,“叭”的一声开炸了,还炸伤祈福的村妇。事后,细心的醮务人员在其被炸坏的盘子里发现蛛丝马迹,原来煎炸供品的油是猪油,被“神”发现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用荤油做供品糊弄神灵,给一点小小的惩罚。虽然此故事纯属子虚乌有,但也有教育人们做人做事应当诚心不得弄虚作假之功效。醮期的最后一天是开荤日,刚好是十月十三日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云集新泉山坳欢天喜地过大节。正是“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历史上最大型的活动是1938年“十月十三”打大醮,从农历十月十日至十六一连打了7天。因打醮时间长,又值十月秋天艳阳高照,天干物燥,气温偏高,不论是打醮的道士和一班醮务人员,以及庙会期间在张氏家庙前摆摊设点进行物质交流的人们,个个汗流浃背,闷热难当。于是聪明的新泉人跨街拉上棚布遮阳。一家开了先例,者紧紧跟上,一时间整条街包括半片街都是白帆蒙天,减少阳光辐射,成为“十月十三”庙会的一道风景,歌谣中的“十月十三”蒙天帐因此而来。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唱戏彩街造气氛。白天热热闹闹的“美酒佳肴”并没有尽兴,晚上还有更精彩的活动内容。张氏家庙前的戏台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彩幔高悬,文艺演出在这里举行。入夜,戏台上挂起了四盏煤油汽灯,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还发出“吱吱”的叫声。演出的剧种大多为汉剧,历史上,新泉有一个汉剧班子,虽然几起几落,

但也演出了不少剧目,深受新泉人的喜爱。文革那些年,反映历史故事的古装戏剧不能演出,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每年“十月十三”连城县歌剧团就会到新泉演出,名曰“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改革开放后的“十月十三”庙会晚上的文艺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年年都有新花样,有时节目多一点,有时少一点,节目的多寡要视组织者的工作力度而言。节目主要有放电影、木偶戏、歌舞表演,甚至舞龙舞狮犁春牛等等。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物质交流生意兴。“十月十三”人流量大,不失时机做生意,好好挣它一笔,这是新泉人对“十月十三”庙会乐此不疲的因素之一。每年的庙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个体工商户云集新泉,开车载来的,摩的拉来的,自行车驮的,肩挑手提的诸多商品,一齐涌进古老的街道,真可谓琳琅满目,山上采的野果,地里摘的蔬菜,田里挖的特产,外地进货的吃、喝、拉、撒、住、玩、看、乐的产品应有尽有。这几天新泉几十家美食门店也是座无虚席、餐餐爆满,挣得个盆满缽满。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新泉“十月十三”庙会之谜


日益富裕的新泉人正在筹划着新一轮的“十月十三”狂欢节。

感谢《湖西之声》等媒体及《鹭岛新泉》提供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