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現如今,準媽媽們通常會在胎教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期望為即將出生的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而音樂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胎教方法。

在胎教領域,有一些眾所周知的觀念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許多人相信在懷孕期間聽音樂對胎兒的發育有好處,準媽媽們最在意的是:音樂能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高的智力水平。

然而,就像古代先民在各種儀式中為音樂賦予了太多神秘的內涵一樣,認為胎教音樂可以讓嬰兒變得更聰明,也完全是一種誤解,它過分誇大了音樂的作用。但並不是說,胎教音樂毫無意義,只是它的功用和價值並不體現在促進智力提升這個方面。

那麼,公眾對於胎教音樂的誤解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它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音樂究竟能在哪些方面讓孕婦和胎兒獲益?又有哪些最新成果和觀點值得準媽媽們關注?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莫扎特效應

1993年,心理學家弗朗西絲·勞舍爾在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向公眾介紹了自己的一項研究成果,她發現:智商和聽莫扎特音樂之間擁有某種細微的關聯。

勞舍爾挑選了36名美國大學生開展研究,在測試與空間有關的技能之前,勞舍爾讓一部分學生先聽了一段莫扎特的奏鳴曲,結果他們在測試中表現得比聽其他音樂家的音樂或完全不聽音樂的學生更好。她將這一現象稱作“莫扎特效應”。然而,音樂對學生產生的這種影響只是暫時性的,她的結論也一直存在爭議。

不過,這篇文章和所謂的“莫扎特效應”依舊引起了媒體、教育機構和唱片公司的興趣,許多企業從中嗅到了商機。勞舍爾或許不曾料到,自己的一篇文章後來竟在全球範圍內催生出瞭如此龐大的行業和市場。

90年代末,孕婦聽古典音樂能讓孩子更聰明的觀點開始流行起來,懷孕媽媽們也開始相信,古典音樂能夠提升胎兒的智力水平。有人甚至說,胎兒在子宮裡就能聽出父母為他們播放的音樂,甚至在聽到熟悉的歌曲時就會興奮起來或者睡著。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然而,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莫扎特或者古典音樂並不能讓胎兒變得更加聰明,但這些研究也證實了音樂的確會對胎兒的發育產生許多積極影響。

要理解胎教音樂的真正價值,首先需要明白: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專家早就指出,寶寶大腦的發育過程主要發生在子宮外,也就是嬰兒出生後的階段。因此,正如美國婦產科醫生彼得·範·伊爾登博士所言:“即便古典音樂確實對嬰兒的智力水平有影響,那也只是很小的影響。”

儘管莫扎特可能不會讓胎兒變得更聰明,但一些研究表明,適當的音樂可能會讓胎兒的大腦變得更加活躍,並在另一些方面刺激胎兒的發育。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聽覺刺激

正常情況下,胎兒從母親懷孕第16周開始具備聽覺功能,並對聲音作出反應。從這時開始,胎兒就能探測到外界的聲響,他們在子宮裡聽到的聲音、曲調和噪音,會幫助她適應出生時將要進入的那個環境。

此時,他們不僅能夠識別母親的聲音,甚至能夠記住一些詞語的模式和韻律。關於母親的聲音對胎兒產生的影響,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全球著名母嬰教育研究機構Aptaclub在其官網上發佈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當母親大聲朗讀時,她的聲音對未出生或剛出生的嬰兒有鎮靜作用,可降低嬰兒的心率。語音語調已被證明會影響聽覺學習,從而使新生兒識別並偏愛母親的聲音。她的聲音不僅會影響寶寶聽覺系統的發育,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它還會影響寶寶的社交和情感發育。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實際上,胎兒不僅能接收到母親的語言信息,音樂也會對胎兒產生明顯的刺激作用。歐洲的一項研究表明,讓腹中的胎兒聽音樂,對他們的大腦會產生長期性的影響。

研究者們發現,新生兒能記住他們在子宮裡聽到的兒歌《一閃一閃亮晶晶》,這些記憶在他們出生之前就形成了,一直持續到他們四個月大;甚至還有研究指出,舒緩的音樂可能會鼓勵早產兒進食,並能改善他們的生命體徵,如心率和氧飽和度。

總之,許多科學界和醫學界人士傾向於認為:選擇合適的音樂,對母親和寶寶都有好處,既能降低孕婦的壓力,也有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

但不是所有音樂都能產生相同的功效,為了更深入瞭解音樂與胎兒之間的關係,一些機構進行了大量實驗。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生活才剛剛開始

幾年前,西班牙一家名為馬科斯輔助生育診所的機構開展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聽過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以及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的胎兒,在子宮中表現出了更為明顯的精神刺激跡象。相比之下,夏奇拉和比吉斯的流行歌曲對這些未出生的小聽眾就顯得不夠有吸引力。

《波西米亞狂想曲》裡恰好有一句歌詞:媽媽,生活才剛剛開始(Mama, life had just begun)。這簡直就是一個快樂的巧合。而這首搖滾歌曲之所以比其他流行歌曲更能刺激胎兒,大概是因為歌裡有許多類似歌劇詠歎調風格的旋律。

為什麼剛剛擁有聽覺能力的胎兒,會對音樂如此挑剔呢?該機構的研究人員稱,這可能與歌曲的音高或旋律的特點有關。

該機構負責人瑪麗莎博士在一份對外聲明中指出,人類的“第一語言是音樂,而不是語詞”。“我們仍然本能地傾向於用高音對新生兒說話,因為我們知道,新生兒對這些聲音的感知更好,而且他們知道我們想用這種方式與他們交流。”

上述結論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結果的證實,古典音樂的確在胎教方面效果更為顯著,尤其是室內樂,旋律悠揚舒展,很少有激烈迅猛的音效。這些新成果和新發現,也在某種程度上深化了勞舍爾當年的研究,並印證了“莫扎特效應”的真實性。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更愛古典音樂

2018年夏天,在巴塞羅那舉行的國際音樂與醫學協會會議上公佈了一項有關胎教音樂的報告。研究人員選出300名18至38周的胎兒,為他們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從巴赫和貝多芬的奏鳴曲,到傳統的西班牙聖誕頌歌,再到皇后樂隊和阿黛爾的熱門歌曲。

當胎兒開始聽音樂時,研究人員便在超聲波儀器上觀察其嘴和舌頭的運動。他們推測,那些隨著音樂挪動嘴巴或舌頭的胎兒,是因為大腦語言中樞受到了刺激,他們可能正在學習如何回應這種音樂。

研究人員寫道:“我們最初的假設是,音樂可以產生一種反應,這種反應表現為發聲運動,因為它激活了大腦中刺激語言和交流的迴路。”

總的來說,這些胎兒更喜歡聽古典音樂,而不是流行音樂。報告顯示,在播放古典音樂時,91%的寶寶會動嘴,73%的寶寶在聽到莫扎特的《小夜曲》時會伸舌頭。巴赫、普羅科菲耶夫和施特勞斯的音樂,會讓80%以上的胎兒拍動他們的小牙齦。

流行音樂中,同樣是《波西米亞狂想曲》一枝獨秀,90%的嬰兒對其有所回應,而阿黛爾、比吉斯和夏奇拉等人的歌曲只讓60%或者更少的胎兒有肢體反饋。上述結果也與馬科斯輔助生育診所的研究基本一致。

促進發育不等於提高智商,關於胎教音樂,你需要了解這些事實

營造親子關係

當然,這些研究結果並沒有告訴人們,音樂究竟能為寶寶的成長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如果我們的心態過分功利,反而會失去胎教音樂的魅力。

專業育兒網站BabyCenter曾發佈過一篇名為《音樂影響胎兒發育嗎?》的文章,其中援引了胎教專家範·德·卡爾的觀點:不要指望用胎教音樂去創造一個天才。文章寫道:“播放音樂是因為你喜歡它,而不是因為你想讓未出生的孩子變得更聰明。”而真正的音樂教育,也要等到孩子出生後才能進行。

對於孕婦來說,音樂可以讓人放鬆。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門研究胎兒發育的發展心理學家珍妮特·迪皮特羅看來:“當女人放鬆時,對胎兒就有好處,這是音樂對胎兒的間接影響。”

伊爾登博士認為,無論是給胎兒放音樂還是唱歌,目的都是為胎兒的發育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換句話說,音樂是產前親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由於胎教音樂的研究尚不完全成熟,關於這方面的結論也並未達成真正的共識。所以,準媽媽們在胎教音樂上應該更加謹慎一些,尤其在播放音樂的時間和音量上,適度最重要。

至於選擇什麼樣的音樂,其實並沒有一套標準曲目,尤其不必過分拘泥於那些所謂的胎教音樂指南。大體上講,輕柔舒緩、不過分激烈以及低音樂器使用較少的古典音樂作品都是不錯的選擇,而莫扎特的室內樂也許是首選,畢竟無論準媽媽們的音樂品味如何,大概都不會排斥莫扎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