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殿堂到民间,走出实验室的互联网如何流行起来?

前言

纵观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有这样的轨迹:国家机器推动军事科技,科学界理论转化,实验室应用冷启动,军民应用逐步分离,社会广泛传播技术,科技流行深入民心,科技促成社会进步。

从殿堂到民间,走出实验室的互联网如何流行起来?

之前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阿帕网的初衷和使命、三位互联网之父的出现、TCP/IP协议的诞生这些故事。故事阐述了互联网走完国家机器推动军事科技,科学界理论转化,实验室应用冷启动的过程直到1983年到1984年间,阿帕网被分流为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和用于民间的阿帕网互联网完成了军民应用逐步分离

那么,民间的阿帕网,又如何逐渐流行起来的呢?

(前面所谈到的故事,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进入阅读。)

互联网传世经典,TCP/IP“秘笈”背后的故事

操作体统“带着跑”

上篇故事里,我们说到阿帕网面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异构的问题。事实上,在阿帕网建设时期,存在这样的情况:每制造一台计算机,极大可能会出现一个与其他计算机完全不一样操作系统1969年到1975年,阿帕网从连接4台计算机,发展到连接100多台计算机,7年间增长不到

200台,可见发展并不容易。

在我们网络协议技术的发展视野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场”,那就是操作系统的统一和升级(该方面的故事后续会讲,暂且不表)。

分时系统的UNIX系统1970年问世,1973年C语言诞生并重写UNIX系统,1974年向外界开放。而正当此时,PDP-11系列小型计算机已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这PDP-11系列小型计算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正是UNIX系统。于是,UNIX系统的用户也日益增多。

这就是标准的硬件绑定软件的案例,硬件的流行带着操作系统软件流行起来。

从殿堂到民间,走出实验室的互联网如何流行起来?

1983年,TCP/IP协议被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分校作为其操作系统BSD UNIX(Unix的衍生系统)的一部分,绑定组合里又多了个标准网络通信协议。UNIX操作系统越流行,TCP/IP协议就越被广泛使用。操作系统把TCP/IP协议“带着跑起来”,从而逐渐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Internet)

NSFNet,全美连接到全球连接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于 1950 年,目标是通过资助基础科学研究计划来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

借着广域网建设的驱动,

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连接起来,形成NSFNet。被NSF资助的大学、研究机构纷纷接入NSFNet,全美国形成了连接。

从殿堂到民间,走出实验室的互联网如何流行起来?

1990

年,阿帕网正式退役。NSFNet1990年6月彻底地取代了阿帕网(ARPANET),成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主干网络。

NSFNet在美国快速发展的时候,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国家,也在推动本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建设自己的广域网。各国的广域网先后接入NSFNet(即使有所不同,也是兼容的)。这个阶段连入NSFNet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德国、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波多黎哥、英国等。

就这样,NSFNet接过阿帕网的接力棒,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连接。这些结果表明,实验室的互联网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

从殿堂到民间,走出实验室的互联网如何流行起来?

下回分解

硬件绑定软件,软件绑定协议,互联网流行起来。全美连接到全球连接,互联网逐渐扩大影响力。

NSFNet接过阿帕网的接力棒,互联网将会如何发展呢?

互联网“溯源”之旅不停,我们的故事,慢慢讲。

从殿堂到民间,走出实验室的互联网如何流行起来?

因为【相信】,所以你【看见】我。请持续关注Mitaple,学习道路上,我们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