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續前文1)

圍繞圖1中藍色 y 軸旋轉的稱之為順逆旋球,通俗的名稱是“側拐”球。y 軸與左右軸x 軸(紅色箭頭軸)組合可得4類順逆上下二維複合旋轉球;y軸與上下軸z 軸(綠色箭頭軸)組合可得另外4類左右順逆二維複合旋轉球。所以這 8 類二維複合旋轉球都是帶有順逆旋(側拐)成分的。

先看 y軸與 x軸決定的 xy平面(參見圖1),即水平的藍色平面。設此平面為正方形,其兩條黃色對角線即為旋轉軸的代表。顯然,這兩根黃色軸也是在四個象限平分x、y軸夾角的角平分線。本文介紹圍繞它們旋轉的4類二維複合旋轉球,另外4類後文介紹。

(一)藍色水平面xy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1 藍色水平面xy中的2條面對角線圖

我們把藍色水平面xy 的正方形單獨畫出來(圖1 右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的2條黃色面對角線。其中一條是從水平正方形的左後角指向右前角,另一條是從水平正方形的右後角指向左前角。乒乓球圍繞這兩根黃色軸旋轉,可得到4種順逆旋和上下旋二維複合的旋轉球,即順上、逆下、順下、逆上旋。理論上這些旋轉球是順逆旋和上下旋各佔一半的成分。如果這兩根旋轉軸在水平面的本象限內(兩個方向各45度,合計90度)繞中心偏轉,雖仍然還屬於這類二維旋轉,但二者的成分比例就不再保持各佔50%了。定性的說,旋轉軸越靠近紅色 x 軸,則上下旋成分越多;旋轉軸越靠近藍色 y 軸,則順逆旋成分越多。如果這兩根旋轉軸超出水平面繞中心偏轉,則不再屬於這類二維旋轉,而進入三維複合旋轉球的範圍了。

(二)順下旋WB與逆上旋CT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2 順下旋與逆上旋的旋轉方向示意圖

從圖2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圍繞著其中一根面對角線1做兩個相反方向的旋轉,可產生兩種旋轉球,順下和逆上。動畫顯示乒乓球先是做一週360度的順下旋,緊接著是360度的逆上旋。

這種以順旋和下旋為主要成分的旋轉球發球就是右手持拍球員最為常見的正手下平拍發球。不過多數情況下,這種順下旋發球都被稱作“左側下旋球”,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之所以說這個“左側下旋球”是誤稱,道理很簡單:下平拍發不出側旋球,只能發出下旋(向前摩擦)和順旋(向左摩擦)。雖然實際發球時可能會把拍型稍稍立起來一點,向左摩擦發出微弱的左側旋,但畢竟是很次要的成分,佔壓倒性的主要成分是下旋和順旋。

馬琳的著名“魔鬼”發球絕技----回跳球,正是這種順下旋球的特殊形式。這種發球在對方檯面彈跳路線往往呈現出“L”字形或者“U”字形,不斷連續向右側拐彈跳和回跳。這種發球的要點是觸球時拍面儘量放平,拍面越平側旋越弱(即順下旋成分更多);要加強下旋則大力向前摩擦球底部,要加強順旋則大力向左摩擦球底部。

從這種順下旋發球落到對方檯面後的彈跳錶現也很容易看出其旋轉屬性:球不怎麼往前走,多跳不出臺,甚至乾脆往回跳,這正是強下旋球的主要標誌;這種球落臺後多半還會不斷向右側彈跳,甚至直接從右邊線出臺,這恰好是強順旋球的典型特點----向右彈跳側拐。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必須重視儘量減少該發球向前的衝擊力,最好以球剛剛過網為限。如果向前衝擊力控制不好,發球多半二、三跳就會從對方端線出臺。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要加強下旋就必須加大向前摩擦的力,弄不好就衝出檯面;如果減少向前的摩擦力,球下旋不強,不會回跳。有一個解決辦法:把水平拍面向上翹起來,越過球底部,向前上方去磨擦球底部稍靠前面的部分(也就是7,8點鐘的位置)。因為是向前上方發力,可以加大發力,加強下旋,而不至於讓球前衝太甚。當然,向上發力太多也有副作用,使球速偏慢、發球弧線偏高、發球質量下降。總的要求就是反覆練習,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當然,這種回跳球只是用來練習手感較好,實戰中較少見到。實戰中威力較大的是像馬龍的那種前衝力很強的又急又長又拐的

順下旋發球,還要配合兩條黃金線路----直線追身,大斜線外拐。

(三)順上旋WT與逆下旋CB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3 順上旋與逆下旋的旋轉方向示意圖

從圖3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圍繞著另一根面對角線2做兩個相反方向的旋轉,也可產生另外兩種旋轉球。動畫顯示乒乓球先是做一週360度的順上旋,緊接著是360度的逆下旋。

這裡的逆下旋為主要成分的旋轉球發球正是左手持拍球員最為常見的正手下平拍發球。與前述右手持拍球員順下旋發球一樣,只是左右持拍手不同,左右側跳方向不同,這裡就不贅述了。

(四)逆上旋CT與順下旋WB球的產生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4 逆上旋球的產生示意圖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5 順下旋球的產生示意圖

從圖4中三種拍型的三個揮拍方向,都可以產生逆上旋球。必須注意,三個揮拍方向雖然都不相同,但有一點必須嚴格遵守---理論上必須保持球的旋轉軸不脫離xy平面;實踐中,雖然可以近似看待,但也必須保證球的旋轉軸與xy平面夾角不能太大(例如相差幾度是可以接受的)。該角度太大(比如相差二三十度),就是明顯的三維複合旋轉球了。

從圖5中三種拍型的三個揮拍方向,都可以產生順下旋球。同樣的道理,必須保持球的旋轉軸不脫離xy平面。

(五)順上旋WT與逆下旋CB球的產生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6 順上旋球的產生示意圖

淺說乒乓球14 ——二維複合旋轉的立體動畫(二)

圖7 逆下旋球的產生示意圖

這兩種旋轉球的產生與前述順下旋WB逆上旋CT球的產生非常相似,如拍型、揮拍摩擦方向都只是左右互換了一下位置。可以把圖6和圖4,圖7和圖5對照起來觀察。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