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商山四皓”是中國傳統的藝術題材,源於著名的歷史典故。秦末漢初有四位白髮皓首的老者: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他們長期隱居於熊耳山(商山),不願為官。直到漢劉邦時期,呂后遵張良的主意,延請四老輔佐太子劉盈,使得劉邦改變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後四人再次離去隱居商山,後人因此名之“商山四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商山四皓”代表了古代文人們不願為塵網官場所羈絆,希望歸隱山林無拘無束的願望,因此成為了藝術創作中經久不衰的經典題材之一。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元 佚名 商山四皓

故宮博物院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遠景中可見“商山四皓”或正對弈,或正觀棋,山巒構築出與世隔絕的一方天地。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近景中正是呂后所派遣拜謁“商山四皓”的使者,高樹將氣氛襯托得更為幽深。

故宮博物院中所藏的一件佚名的元人《商山四皓圖》,數株高大的松樹構成了引人注目的前景,樹下則雲集神態各異的人物,應是張良前來拜請商山四皓出山,而遠景中則是或盤坐對弈或拄杖而立的四皓,層層遞進,將氛圍烘托得更為幽深。此後,到了明清,又淡化了張良拜請的場景,而更突出四皓隱居的形象,將高松下的張良與侍衛直接改為了四皓,譬如清代黃慎的《商山四皓》就是如此——四位皓首老者或立或坐,氣氛閒逸安適,主題更為集中醒目。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清 黃慎 商山四皓圖

故宮博物院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在清代的“商山四皓”題材作品中,往往展現“四皓”隱居之趣,而略去了呂后派遣使者之故實,令隱居高士的主題更家突出。

可以說,高樹下的四位老者,正是“商山四皓”最為鮮明經典的圖式。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御題“商山四皓”青玉山子亦是如此。由於玉質堅硬,故其雕刻線條顯得硬挺,然而於細節卻不慎清晰,譬如松針刻作團團之狀,雖如此,在層次的安排上,卻顯得相當清晰錯落。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清 乾隆御題“商山四皓”青玉山子

故宮博物院

壽山石中自然也不乏以“商山四皓”為主題的作品,民國壽山石薄意雕刻巨擘林清卿亦有“商山四皓”的壽山石佳作留存於世,譬如一田黃石所雕薄意“商山四皓”,乃是其中的典範之作。這件作品曾經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與張大千溥心畬並稱“渡海三家”之一的黃君璧遞藏,可見其珍貴。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林清卿 田黃石 商山四皓

在石材的選擇上,作品特別採用了兩面平整光潔的田黃石,便於能夠呈現出開闊而不逼仄的畫面。下方的天然石皮和絲紋略帶斑駁感,恰雕刻為堆疊的山石。天然田黃往往帶有筋格,這枚亦不例外,且一道筋格由底部向上延伸,在接近於田黃中部時轉為橫向,若尋常石工,對此筋格的處理或頗棘手,然林清卿卻將其巧妙地化作一塊巨大的山石的邊緣,顯得極為自然,這一處理立刻將整個畫面拉開了層次感,也避免了“一覽無餘”之弊,堪稱妙手。篆刻家、書畫家陳子奮對於林清卿有如此評價,雲:“花卉之嫵媚生動,難寫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靜穆渾厚,難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見天然。”從此處薄意山石的刻畫,就足見林清卿“用石之病反見天然”之妙手。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田黃石的天然筋格被巧妙“化”為前景中起伏的山石脈絡。

在構圖上,林清卿也沿用了“商山四皓”的經典圖式,以高樹之下策杖對語以及閒臥坐觀的老者作為畫面的主體,具有鮮明的“以刀代筆”的特點。實際上,林清卿二十歲左右曾由雕刻轉而習畫,之後又重拾雕刀。習畫的經歷對林清卿影響巨大,在之後的壽山石雕藝術創作中,林清卿吸收了中國畫立意構圖的成分,在壽山石上展現出文人畫的意境。在這件田黃石薄意“商山四皓”中,構圖極似明代文人畫,例如畫面中,幾株葉形各不相同的樹木,烘托出了樹與樹之間的錯落層次,樹下閒臥坐觀的老者,即使吸收了“明四家”的構圖效果(僅以仇英《秋江待渡》為參照)。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明 仇英 秋江待渡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明清文人畫中亦常見錯落高樹下文人閒憩的構圖

從雕刻細節上看,林清卿的刀法松而不散、舒展自如,同時能夠極為精當地表現出物象的質感。譬如人物衣料覆蓋交錯的界限附近,有一定角度的起伏——僅僅一道圓刀,就將衣料的厚度完美地呈現而出,再如衣袖寬大處則略下凹,體現出其薄而相貼之感,都特見巧思,如果不是對物象細心體察,用刀精準精湛,則決不可有此精妙的細節。在這一塊方寸田黃上表現“商山四皓”,人物自然極小,然而即便是“小人物”,林清卿在他們的情態表現上依然準確生動,人物通過頭部的俯仰,有的甚至不刻五官,卻栩栩如生,彷彿能聽見他們在閒談對話。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林清卿精妙的刀法,展現出衣紋交疊時的質感與厚度。僅以頭部的俯仰展現出人物的神情,甚至無需面部刻畫便已經栩栩如生,

在自然景物的刻畫上,林清卿的薄意作品亦同樣生動,他能夠通過刀痕的起伏,表現出樹枝的前後關係,以及分枝從主幹上生出的角度變化,每一片樹葉,林清卿都在葉片的正中點一刀痕,不僅富有裝飾性,更表現出樹葉的葉片起伏,每一棵樹木上的每一塊樹瘤都不盡相同,通過雕刀的轉動,呈現樹瘤的不同的深淺、朝向,“細至枝葉絡脈,花靨蕊須,勾勒如生動,渲染若天然”。林清卿的刀法是簡潔的,然而卻將這每一刀的語言都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謂每一刀都有交待,每一刀皆能生情。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枝葉的走勢和前後穿插,全靠刀路的轉動一氣呵成,因刀路巧妙錯落,因此頗有立體感,而不顯得板滯。

如今壽山石雕善薄意者眾,然而誰也無法達到清卿之境,他一心埋頭壽山石雕刻,能夠長期觀察物象,同時巧妙借鑑其他藝術並在石上生動地展現出精妙絕倫的情景,這還得益於林清卿經常與文人雅士進行藝事上的交流。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需靠雕刻家“窮其理而知至”的鑽研,潛心於創作,這便是“清卿之後,不復清卿”的原因所在吧。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緣何成為薄意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