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商山四皓”是中国传统的艺术题材,源于著名的历史典故。秦末汉初有四位白发皓首的老者: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他们长期隐居于熊耳山(商山),不愿为官。直到汉刘邦时期,吕后遵张良的主意,延请四老辅佐太子刘盈,使得刘邦改变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后四人再次离去隐居商山,后人因此名之“商山四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山四皓”代表了古代文人们不愿为尘网官场所羁绊,希望归隐山林无拘无束的愿望,因此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题材之一。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元 佚名 商山四皓

故宫博物院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远景中可见“商山四皓”或正对弈,或正观棋,山峦构筑出与世隔绝的一方天地。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近景中正是吕后所派遣拜谒“商山四皓”的使者,高树将气氛衬托得更为幽深。

故宫博物院中所藏的一件佚名的元人《商山四皓图》,数株高大的松树构成了引人注目的前景,树下则云集神态各异的人物,应是张良前来拜请商山四皓出山,而远景中则是或盘坐对弈或拄杖而立的四皓,层层递进,将氛围烘托得更为幽深。此后,到了明清,又淡化了张良拜请的场景,而更突出四皓隐居的形象,将高松下的张良与侍卫直接改为了四皓,譬如清代黄慎的《商山四皓》就是如此——四位皓首老者或立或坐,气氛闲逸安适,主题更为集中醒目。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清 黄慎 商山四皓图

故宫博物院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在清代的“商山四皓”题材作品中,往往展现“四皓”隐居之趣,而略去了吕后派遣使者之故实,令隐居高士的主题更家突出。

可以说,高树下的四位老者,正是“商山四皓”最为鲜明经典的图式。包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御题“商山四皓”青玉山子亦是如此。由于玉质坚硬,故其雕刻线条显得硬挺,然而于细节却不慎清晰,譬如松针刻作团团之状,虽如此,在层次的安排上,却显得相当清晰错落。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清 乾隆御题“商山四皓”青玉山子

故宫博物院

寿山石中自然也不乏以“商山四皓”为主题的作品,民国寿山石薄意雕刻巨擘林清卿亦有“商山四皓”的寿山石佳作留存于世,譬如一田黄石所雕薄意“商山四皓”,乃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件作品曾经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与张大千溥心畬并称“渡海三家”之一的黄君璧递藏,可见其珍贵。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林清卿 田黄石 商山四皓

在石材的选择上,作品特别采用了两面平整光洁的田黄石,便于能够呈现出开阔而不逼仄的画面。下方的天然石皮和丝纹略带斑驳感,恰雕刻为堆叠的山石。天然田黄往往带有筋格,这枚亦不例外,且一道筋格由底部向上延伸,在接近于田黄中部时转为横向,若寻常石工,对此筋格的处理或颇棘手,然林清卿却将其巧妙地化作一块巨大的山石的边缘,显得极为自然,这一处理立刻将整个画面拉开了层次感,也避免了“一览无余”之弊,堪称妙手。篆刻家、书画家陈子奋对于林清卿有如此评价,云:“花卉之妩媚生动,难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静穆浑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从此处薄意山石的刻画,就足见林清卿“用石之病反见天然”之妙手。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田黄石的天然筋格被巧妙“化”为前景中起伏的山石脉络。

在构图上,林清卿也沿用了“商山四皓”的经典图式,以高树之下策杖对语以及闲卧坐观的老者作为画面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以刀代笔”的特点。实际上,林清卿二十岁左右曾由雕刻转而习画,之后又重拾雕刀。习画的经历对林清卿影响巨大,在之后的寿山石雕艺术创作中,林清卿吸收了中国画立意构图的成分,在寿山石上展现出文人画的意境。在这件田黄石薄意“商山四皓”中,构图极似明代文人画,例如画面中,几株叶形各不相同的树木,烘托出了树与树之间的错落层次,树下闲卧坐观的老者,即使吸收了“明四家”的构图效果(仅以仇英《秋江待渡》为参照)。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明 仇英 秋江待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明清文人画中亦常见错落高树下文人闲憩的构图

从雕刻细节上看,林清卿的刀法松而不散、舒展自如,同时能够极为精当地表现出物象的质感。譬如人物衣料覆盖交错的界限附近,有一定角度的起伏——仅仅一道圆刀,就将衣料的厚度完美地呈现而出,再如衣袖宽大处则略下凹,体现出其薄而相贴之感,都特见巧思,如果不是对物象细心体察,用刀精准精湛,则决不可有此精妙的细节。在这一块方寸田黄上表现“商山四皓”,人物自然极小,然而即便是“小人物”,林清卿在他们的情态表现上依然准确生动,人物通过头部的俯仰,有的甚至不刻五官,却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他们在闲谈对话。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林清卿精妙的刀法,展现出衣纹交叠时的质感与厚度。仅以头部的俯仰展现出人物的神情,甚至无需面部刻画便已经栩栩如生,

在自然景物的刻画上,林清卿的薄意作品亦同样生动,他能够通过刀痕的起伏,表现出树枝的前后关系,以及分枝从主干上生出的角度变化,每一片树叶,林清卿都在叶片的正中点一刀痕,不仅富有装饰性,更表现出树叶的叶片起伏,每一棵树木上的每一块树瘤都不尽相同,通过雕刀的转动,呈现树瘤的不同的深浅、朝向,“细至枝叶络脉,花靥蕊须,勾勒如生动,渲染若天然”。林清卿的刀法是简洁的,然而却将这每一刀的语言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每一刀都有交待,每一刀皆能生情。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枝叶的走势和前后穿插,全靠刀路的转动一气呵成,因刀路巧妙错落,因此颇有立体感,而不显得板滞。

如今寿山石雕善薄意者众,然而谁也无法达到清卿之境,他一心埋头寿山石雕刻,能够长期观察物象,同时巧妙借鉴其他艺术并在石上生动地展现出精妙绝伦的情景,这还得益于林清卿经常与文人雅士进行艺事上的交流。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需靠雕刻家“穷其理而知至”的钻研,潜心于创作,这便是“清卿之后,不复清卿”的原因所在吧。

林清卿的“商山四皓”缘何成为薄意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