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紀錄片《小人國》,記錄了小朋友們在北京郊區一所名為“芭學園”的幼兒園裡的真實生活。

鏡頭下,並沒有出現經常在電視裡能看到的“品學兼優”的乖孩子,相反,展示出來的都是有各種“問題”的小朋友,他們搗亂,他們執著、他們個性,他們跟別的孩子不一樣。

有的小朋友,總是一刻不停地搗蛋,到處扔東西、滿世界竄高爬低,無所畏懼。

在有些家長眼裡,看到的是孩子的折騰,孩子的好動。

可是,老師們看到了孩子探索空間的心理需求,明白孩子是進入空間敏感期了,因此對他們的行為充滿了理解、包容和關愛。

下面,本文就來分析孩子們做出各種探索空間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我們成人如何去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01

從《小人國》看進入空間敏感期孩子的具體行為

所謂空間敏感期是指:兒童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物體的位置、運動以及彎曲的視界探索空間,並由此得到空間感,形成空間概念。此時孩子會慢慢發現原來這一物體和那一物體是分離的,於是他會通過拋撒、移動物體等行為來探索空間,感知他和物品以及空間之間的關係。

這就是空間敏感期。

美國的兒童專家格塞爾·阿諾德認為:

空間敏感期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最早的時候,孩子是依靠身體來感知空間的,通過擴大對於空間的感知來探索這個立體的世界。

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動的時候,包裹著他的子宮就跟著一起動。

孩子從緊緊包裹著自己的空間——子宮,進入到空曠的無、所依託的巨大空間時,他依然認為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他動的時候世界也會動。

但是慢慢他們發現周圍的物體是獨立與自己,單獨存在的,逐漸建立與世界的聯繫。於是,他們不停的通過身體動作探索世界,調動一切感官,感知周圍的立體世界。

和《小人國》裡的描述的一樣,孩子早感知空間時,常常會有以下一些行為:

1. 把東西從盒子裡倒出去

剛滿2歲的錫坤,把盒子裡的教具慢慢的全部倒出來,滿的都是。而且特別專注得看著掉在地上的東西。

扔東西、倒東西的過程中,孩子發現物體與物體是分離的,同時還發現了因果關係:因為自己的動作行為,使得東西掉到地上了。

2. 各種各樣的“洞”

錫坤把把鞋、盤子、球、玩具等東西一個一個從教室裡拿出來,全部都扔進垃圾桶這個大大的洞裡。

他還細心得看到地上的小洞,往小孔裡塞東西。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通過把東西放進洞裡、塞進縫隙裡,孩子發現空間有裡面和外面的概念,能把東西塞進去、取出來。

體驗過塞東西之後,孩子開始把自己塞進各種“洞”裡,比如床底下、大紙盒子、衣櫃等等,用身體去探索空間的大小。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

那些喜歡待在自己小空間的快樂孩子,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來了,他們已經懂得把自己和周圍區別開來。

把自己放進狹小空間,也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

3. 竄高爬低

小錫坤爬教具櫃,在堆放物品的地方想象自己在爬樓梯。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這些攀爬行為,都是兒童在運用身體對空間的感知和把握。

隨著年齡的增長,動作能力的增強,孩子會開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並不斷嘗試征服更高的高度。與此同時,他們對身體的控制和空間的感知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

02

空間敏感期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兒童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說:

有些時候,我們會將孩子隨心所欲的性情誤認為是一種任性的表現。實際上,孩子一點兒也不任性,只是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不夠而已。

空間敏感期,孩子在探索空間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不僅僅是感知空間大小

孩子在空間敏感期通過各種動作行為感知空間。

除了感知空間的大小外,孩子身體所有的器官都在感知這個空間的存在,不斷在增強大腦和身體彼此之間的協調性。

孩子喜歡玩具隧道,有的孩子在第一次鑽洞的時候會撞頭,有的孩子鑽的時候整個身體都爬到地上匍匐前進。因為他們的視覺判斷不足,大腦下了錯誤的指令指揮身體行動。空間能力強的孩子不僅身體的高度剛剛好,而且鑽的時候動作迅速敏捷。

就好像停車入位,新手則要揉好幾次方向盤才能停好,老司機一次就成功入位,原因就在於二者對空間的判斷和車的掌控能力不同。

空間感知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對立體的空間的長短、高低、遠近就能進行正確的感知和判斷。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2. 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孩子對空間有了正確的感知和判斷,在頭腦中會慢慢建立立體空間的精準模型,逐步提高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起來之後,藉助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就能在大腦中對具體事物的關係進行準確的想象和判斷。

而這些,都是對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思維的基礎。

3. 滿足好奇心和激發探索欲

這個世界的一切對孩子而言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因此他們天生的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的未知事物和未知空間,在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的樂趣並自我滿足。

密歇根大學幼兒科學副教授Prachi Shah2019年四月發佈了一項研究:

在對2600名孩子進行調查後,他發現在幼兒園中,好奇心越強,數學和讀寫能力就越強。而在水平相近的孩子中,好奇心越強,“努力控制”和集中精神的能力,以及觀察力也越強。

他們不停地探索空間,感知空間、滿足好奇心,不僅對啟蒙階段的孩子智力開發和注意力都有極大裨益,而且從而激發對更多未知事物的探索慾望,對這個世界永遠充滿新鮮感和熱愛。

03

保證孩子在空間探索過程中的安全

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空間敏感期充滿了矛盾,一方面要滿足他們的探索需求,另一方面,還必須盡全力保證孩子的安全。

1. 做好防護措施,保證孩子的安全

當孩子開始在家裡爬來爬去逃出探索的時候,父母就必須給孩子創設一個安全的環境,杜絕安全隱患了。

稍有不慎,孩子具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危險。

就在上個月的3月9日,廣東深圳某小區兩名女童從19樓陽臺防盜網墜落身亡,警方排除刑案可能。知情人稱,兩名女童分別是9歲和5歲,事發時家中有人但未注意悲劇發生。

一個家庭因為防範措施不到位,造成了兩個孩子失去生命的人間慘劇,實在令人痛惜不已。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安全無小事,悲劇悔終生。

家裡的的安全防範千萬大意不得:

牆角、桌角貼上安全防護條、防護角,防止孩子碰到磕傷、撞傷;

給插座的插孔塞上插座蓋,防止寶寶把手伸進去摳小洞

危險的物品,如藥物、剪刀等物品,儘量放到高處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

保證家裡的門窗都關嚴實了;

儘量不要孩子脫離成人的視線,關注著孩子;

......

總之,儘可能地排除家裡存在的隱患,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自在的探索空間,讓他更好的發展自身的能力。

2. 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促進孩子的協調發展

父母引導孩子進行空間探索時,將孩子的注意力放到安全的探索性空間裡,讓他發現那些地方的樂趣。

千萬不要為了防範危險,而把孩子禁錮在有限的空間裡,這也不讓玩,那也不能摸,人為地把孩子變成一個“乖娃娃”,這樣不僅限制了孩子的身體,更限制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正常成長。

當孩子這裡摸、那裡爬、一會兒塞東西、一會摳小東西的時候,不僅是在鍛鍊空間感知,也是在鍛鍊大運動和精細動作,讓手眼的協調性得到良好的發展,這些對孩子以後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運動發展能力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作家冰心說:

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

我們不能為眼前的安全,而禁錮孩子探索的天性和內在發展的需求,而要從長遠考慮,解放孩子的雙手和雙腳,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陪著孩子一起探索。

3. 正確的語言引導

每次探索新的空間,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適應新環境的體驗,家長除了陪孩子玩,還需要跟著說,用語言描述物體在空間位置、物體和物體的位置關係,比如左和右、上和下、裡面和外面、整體和部分等等。

讓孩子的在感覺體驗的同時,通過理解家長這些方位詞語,能加強孩子對空間的認知能力。

04

父母如何在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空間敏感期

1. 主動設置活動內容,滿足孩子需求

《小人國》裡的老師觀察到班裡的小朋友喜歡扔東西、裝東西后,專門設置了扔樹葉的遊戲,主動滿足孩子空間探索的心理需求。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當父母發現孩子進來喜歡空間感知的某些行為時,可以主動和孩子玩相關的遊戲。

例如,孩子喜歡扔東西,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扔東西的遊戲,諸如枕頭大戰、扔球、投球之類;

孩子喜歡躲到床底下,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

通過主動和孩子多方面的互動,更好地滿足孩子的空間探索需求。

2. 設置環境,滿足孩子需求

《小人國》的幼兒園裡,操場上挖了土坑,讓孩子可以在土坑自由地上躥下跳,滿身泥土也無所謂。

在樹底下設置了鞦韆,孩子們可奮力地蕩向最高處。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這些,都是老師們為了滿足孩子的對空間探索的需求,設置的外在環境,孩子在玩的時候就可以自由地去探索空間、感知身體在空間的位置變化。

父母可以在家裡也佈置上大紙箱子一類的物品,讓孩子開開心心地躲起來。

還可以經常到戶外盪鞦韆、爬山、坐纜車等等,感受空間,感受世界。

3. 理解和包容孩子行為

《小人國》裡,錫坤把東西都投進了垃圾箱,老師完全沒有阻止錫坤的行為,只是在錫坤完成投遞探索後,默默地把他投進垃圾桶裡的東西全部收回來,洗乾淨。

看到錫坤爬上爬下,也並沒有立即喝止他、批評他,而是在判斷他不會受傷的情況下,允許他。

這需要的不僅是成人的理解,還需要極大的包容心才能做到的。

如果你看到孩子把衣櫃裡的衣服扔的滿地都是,看到孩子把從米袋子裡用手掏出來放地上,然後又放進去......

希望作為父母的你,不要大發脾氣打罵一頓,傷了他的探索之心。而是能夠儘量保持冷靜,平心靜氣地做好善後工作,從好的方面鼓勵孩子,對於不好的地方能做到良好溝通。

《小人國》的錫坤把盒子裡的教具倒出來,滿地都是。老師耐心地示範,和錫坤一起收拾。

《小人國》:如何放開手腳,充分鍛鍊多動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老師的及時引導可以說是相當智慧了,既收拾了教具,對孩子而言是另一種探索,用身體掌控工具,把東西放進盒子裡,完成另一種形式的空間探索。

父母同樣需要在實踐中摸索智慧的方式面對孩子在探索空間時的破壞行為。

05

最後

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一家超級大公司的總部進門處,放置著一個巨大的魚缸,裡面有十幾條熱帶的雜交魚,這些魚的體型在兩年之內基本沒有多化。

有一天,公司董事長的兒子來公司玩,試圖抓魚玩的時候不小心把魚缸打破了。那些魚只能被暫時放到外面的噴泉中,兩個月之後,那些魚的體型由原來的三寸瘋狂地長到了一尺。

這個故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魚缸法則。

魚被限制在魚缸中永遠也長不大,給他換一個大的池子就能迅速地成長。

孩子在空間敏感期,生理上、心理上都需要自由探索外部環境,限制他的自由等於限制了他心智的正常成長。給他提供廣闊的天地,讓孩子隨心所欲地探索,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更茁壯的成長。

願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像《小人國》裡的孩子一樣,按照自己的內在規則和發展需要自由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