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殺秦王沒有成功,但他在歷史上比較有名,是什麼原因?

丁盼望


一般我們說“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往往都是以結果論成敗。大多數的人,都是隻看重最後的結果,對於那過程,卻是選擇了睜 一隻眼,閉一隻眼。那為什麼荊軻作為一名刺客,刺殺秦王失敗了,卻還名流千古呢?

那我們就首先了解一下“刺客”這個名詞,“刺客"並不是現在那種專門為了一定利益進行暗殺活動,致人死命的人。在古代,“刺客”還擁有另外一個含義,在《史記》中記載:“俠之大者,謂之刺客”。他們的刺殺動機非常淡村,往往只是為了一句承諾赴湯蹈火,即便用生命來換也是在所不惜。

在歷史中,我們知道很多古代刺客的英雄事蹟,其中以先秦的“四大刺客”最為出名,荊軻、專諸、聶政和要離各自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是為什麼只剩下一個家喻戶曉的荊軻,還是並沒有刺殺秦王成功的事蹟?還導致當時的燕國被秦國所滅?

不難看出,荊軻刺殺的對象是當時最有名的秦始皇,雖然其他的刺客刺殺的吳王僚、慶忌、俠累,也是當時的名人,但是如何也不能與一統六國、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相提並論。

荊軻刺殺親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刺殺秦王的計劃非常周密,準備十分充足,感覺秦始皇不死都對不起人們,但結果偏偏就是秦始皇沒死,就像我們平常讀故事一樣,都需要有一個包袱,才能達到更高的高潮。荊軻刺秦中所涉及名人眾多,各有各的特點,故事性最強,容易推廣,所以才有了荊軻刺秦的大名。

在荊軻刺秦中,最出名的不是荊軻刺殺秦王的過程,而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首歌,這一首歌不僅歌詞感人,再加上高漸離擊築,使得歌曲深入人心。

所以,想要成為出名的刺客,並不是依靠武功的高低、難度的輕易,而是在於刺殺對象的名聲。刺殺名氣大的人,一朝成功則會天下知,不成功也會成就千古威名。


禾子大人說歷史


荊軻之所以比較有名,無非就是兩點“敢於赴死”和“悲情壯士”。在以前的所被灌輸的思想之中,荊軻富有犧牲精神,他不畏強權,為了刺殺殘暴的始皇帝嬴政和推翻暴秦,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個人是渺小的,但他的志願是宏大的。很多人被這些思想灌輸後,便從心中由衷的敬佩這位燕國刺客,並且認為自己也應該做荊軻這樣的人。

但如果從歷史的側面來看的話,荊軻不過是個不自量力的二愣子罷了。他之所以成名,全都是秦始皇“賜”給他的,如果他刺殺的是個無名小卒,誰知道你荊軻是個什麼東西。

另外荊軻的成名無外乎司馬遷的吹捧,司馬遷對這種悲情人物情有獨鍾,也許他認為自己也很悲情的緣故吧,一個本來正常的男人,卻因為受到腐刑而變得不男不女,他憎恨那些手握權力之人,而寄希望於有英雄和壯士去殺掉這些人。因此不論是項羽還是荊軻,他都用極具讚美的語言大書特書,而他不喜歡的人物,就用那種並不美好的語言去描述其人物。這些他不喜歡的人物無外乎殘暴、兇惡、不仁,總之就是該死。

荊軻敢於冒險不顧生死,這並不是當今人們值得推崇和學習的地方,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面對的對手有多麼強大。而不是單憑一腔熱血就去送死,這跟二傻子沒什麼區別。往往有些自不量力之人,憑藉別人幾句話,便認為自己有多大能耐,而幹出超出自己能力數倍甚至數十倍的事情,最終結果就是自己吃虧,而別人一點事都沒有。

換句話說,許多人都只看到了秦始皇殘暴的反面,而沒有看到他霸氣的正面,一統六合,將那些諸侯國統一成一個大大的國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讓天下歸一,這不是阿貓阿狗所能辦到的,這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氣度?五千年曆史之中,沒有一次大統一不是踏著血與骨走過來的,哪有不死人的戰爭,哪有不沾血的刀槍,戰爭並不值得讚美,但只有經歷戰爭,才能換來和平。人類如同自然界的動物一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改變不了的,優者就要取代劣者,因此不必去憎恨或唾棄歷史上的任何人,也不必去讚美任何人,不管是荊軻還是秦始皇,都只是歷史中的一個過客罷了。


大獅


荊軻雖然沒有成功,但卻比較有名,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

一 為了完成荊軻刺秦的事,紛紛赴死的人比較多,而且個個都是血性漢子。在燕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的時候,太子丹就發誓要復仇,於是招募死士,但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勇士。這時候一個叫田光的人,推薦了荊軻。太子丹對田光說,我的事情很機密,希望你不要對別人講,於是田光在推薦了荊軻之後為了對得起太子的信任,躲避嫌疑,自殺了。這是第一個勇於赴死者。荊軻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需要借樊於期的腦袋,因為樊於期得罪了秦王,秦王懸賞千金,且樊於期在秦國的全家已經被秦王殺盡,樊也懷著血海深仇。當荊軻對樊說借他的腦袋取信秦王時,樊於期為了助荊軻成功毫不猶豫的自殺。這是又一個赴死者。當然第三個就是荊軻本人。秦舞陽雖然害怕,但也是為了刺秦而死。第五個就是燕太子本人,在刺秦失敗以後,秦軍圍攻燕國,燕國情勢危急,燕王被逼無奈,居然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丹,並且將首級獻給了秦國。整個事件的情節非常悲壯。

第二個原因,是大家對於弱者在投無路之下予以反擊,給予同情。也是對秦國的暴政的不滿。刺秦事件發生在韓國趙國滅亡之後,當時的形勢是魏國齊國均不敢得罪秦國,怯弱怕事以求平安,而楚國稍遠,借不到力量,燕國在這些國家當中屬於小國,但燕太子深知秦貪得無厭,亡國難以避免,於是孤注一擲,反戈一擊,表現出了一個弱者敢於同強者抗爭的勇氣,而且非常悲壯,所以也影響深遠。

第三個原因,主要在於故事本身的悲壯色彩和契合古人的價值觀。當荊軻離開燕國去秦國的時候,在易水之畔,送行的人都穿白衣戴素冠,知他一去難返,大家舉杯相送,酒過數巡,高漸離敲築,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切,賓客無不落淚。但荊軻義無反顧赴死,雖事未成功,但謀士在人,成事在天,又明知事情難為而為之,難道不正是古代所謂的勇士的特徵嗎?而且正符合古人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也正因為他的失敗,更凸顯出了事件的悲情色彩,讓後人們在惋惜和遺憾中更能記住他們的勇氣,也更加同情他們的遭遇。





東易道崑崙國學館


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光而已!



楚王孫44248848


我有以下觀點:

第一:荊軻本就是慷慨忠義之士。很具有反叛精神。

第二:荊軻比較重誠信。行走江湖說話算話代表了當時的一個做人的品格。

第三:秦始皇比較出名,千古一帝,雖然殘忍可也統一了天下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無疑貢獻很大。

第四: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當時很多豪傑俠客都想做出點可以流芳百世的事情。荊軻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志向和精神。



流浪832


秦國的覆滅,也不是突然現象,推反秦王朝,也是個逐步發展到高潮最後推反的過程。

荊軻刺秦王是史記漢代史引子一部分。

秦國焚書坑儒,七國文化合並一處,諸子百家只留精華,秦代時間短,文學發展不高。

漢武帝時代,文學史學人才輩出。史記成為史學頂峰,以後的史學家是能望其項背。

歷史人物的知名度,需要歷史學家的宣傳。

荊軻的知名度歸功於司馬遷。好比宋江遇施耐庵,喬峰遇金庸,范冰冰碰到馮小剛。


臺灣問題民間評論員


後人敬佩荊軻雖千萬人吾往矣,視死如歸的精神。

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的宣傳作用,還有詩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以及相關小說、影視、相聲、評書等文藝作品在大眾人群中的傳播,都讓大家記住了荊軻這位英雄。



玉驄


首先,反映了人們普遍對秦國暴政不滿,渴望有人出頭來改變這種局面,荊軻敢於冒著生命危險刺秦王,被人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崇拜,其故事也就為人津津樂道。

其次,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並宣揚了荊軻刺秦,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廣作用。


漢刺


主要他刺殺的是秦始皇、他要是刺殺的是一個小商販或者是一個想退西瓜的老頭也就不會留下歷史印記了,所以這個印記並不是他的而是秦始皇的。


落葉松25


一些人總是為荊軻鳴冤叫屈,佩服他能幹,敢跟千古一帝一決雌雄,把他稱為壯士,因此有點名聲,其實荊軻就是跳樑小醜,不知自己分量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