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譜,指引著客家人回家的路


屹立在長汀客家母親緣廣場的客家母親塑像


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遷徙的歷史。清朝詩人黃遵憲的詩裡這樣寫道:“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人,過江入八閩,輾轉來海濱。”


一千多年來,永嘉之亂、唐末兵燹、宋室傾覆,每當中原大亂時,客家先民們就扶老攜幼,翻山越嶺,一路向南,向南!他們從中原故土輾轉千里來到閩粵贛邊的崇山峻嶺中,只要一點點土壤,這群遷徙的中原漢人就能紮下根來,就在這遷徙中,一個叫“客家”的漢族民系形成了。


在新的天地裡,客家人不忘故土,牢記祖訓,勇於開拓,艱辛生存,並創造了璀璨的客家文化。


客家族譜,指引回家的路


當年,在遷徙中,客家先民會帶些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除了吃穿用的必需品外,他們大多帶上了自己的家族譜牒。


客家先民渴望重返家園,為了不忘故土,遷徙的歷史和祖先的源流都記在了族譜上。


所以,當上個世紀八九十年,海內外客家人掀起尋根問祖熱潮時,正是通過族譜,找到了回家的路。


“族譜就像一座橋樑,搭起了客家人尋根的路。”在上杭縣的客家族譜館,館長嚴雅英說。


客家族譜,指引著客家人回家的路


尋根的根,或者說源頭,在客家人心中有重要的地位。福州大學教授、福建省客家研究聯誼會執行會長吳漢光說,客家有句古訓:“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直到今天,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


他舉例說:“四川成都的洛帶古鎮就是一個客家鎮,儘管已遷徙了幾百年,遠離大本營幾千公里,但當地客家人依然保持出門講四川話,在家講客家話的傳統。”


洛帶人對客家話的頑強堅持,正是客家人對根的追尋眷戀,對中原文化的執著守望。


吳漢光在充分肯定這一古訓的同時也認為,古訓中的“祖宗言”不僅僅只是語言,還可以理解成“祖宗源”,是一種“到哪兒都不能忘記自己根本”的堅持。


族譜,正是尋根的一座橋樑。通過這座橋,尋根的客家人找到了上杭瓦子街,找到汀江母親河,找到了古城汀州,找到了寧化石壁。


石壁,魂牽千萬客家人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石壁,這個位於三明寧化縣的一個小山村,是無數客家人的記憶符號,翻開泛黃的族譜,各種線索都留下了寧化石壁的字樣。


客家族譜,指引著客家人回家的路


今天,在寧化客家公祠裡,擺放著一百多個姓氏的祖先牌位,每年的10月16日,海內外的客家人都雲集於此,舉行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


而在長汀縣,一年一度的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也在秋天上演。這兩項公祭活動到今天,已經舉辦了19次。


當年,發起公祭活動的馬來西亞客家人姚美良先生曾激動地說:“客家人終於有了自己的朝拜聖地。”如今,姚先生雖已作古,但凝聚天下客家人的公祭活動依然在繼續。


推進客家族譜申報世界記憶


2009年,借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在臺北舉辦之際,嚴雅英(上杭客家族譜館館長)帶著一部分珍貴的客家族譜赴臺巡展,不管是在臺北,還是在高雄,所到之處,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血緣的東西是不受政治影響的。族譜展引起轟動證明,兩岸之間有著剪不掉的血緣。”


嚴雅英說,“族譜會告訴每一位客家後生,不管你走到哪裡,你的根永遠在祖先生活過的土地上。”


客家族譜,指引著客家人回家的路


嚴雅英:族譜是記錄一個家族的發展和歷史、以特殊形式編撰而成的,與正史、地方誌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獨特的、其他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客家族譜是印證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重要載體,關係世界客家人的認祖歸宗,有著重大的意義。


客家族譜不僅僅是客家人的記憶,也是屬於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上杭縣已經將申報世界記憶工程列入規劃,目前第一步正在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來源:客家手機精英報


客家族譜,指引著客家人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