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規則之後,後期孩子堅持不了多久應該怎麼辦?

一枚幼兒園的小靈通


親,我也經歷過這樣的問題。

我們在制定家規的時候,都是充分尊重了孩子意見的。

但孩子堅持一段時間,就懈怠了。有時候是發現長期堅持很難,有時候是惰性使然。於是開始反抗,開始鬧彆扭。

這時候,大人的態度很重要。

1 只要是對的,堅決不能妥協

有些規則,過一段時間就不適合了。比如疫情期間堅決不能出門,但疫情一過,咱們就得放開這一條。這就是規則需要作廢,孩子不遵守也可以。(只是舉個例子)。

有些規則,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比如飯前洗手。孩子肯能由於新鮮、由於喜歡某款洗手液,堅持一段時間,某一天忽然撒丫子不幹了,這時候我們大人態度一定要堅定。

孩子自控能力差,必要時是需要大人監督的。

這時候我們不能妥協,必須堅守的不能退步,不然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不夠堅定什麼規矩都立不起來。


2 大人如何幫孩子堅持

我們除了在態度上堅定,在行動上還可以做些具體的事情幫孩子。

給孩子一些外部的獎勵:你今天又做到了,我為你感到驕傲(口頭獎勵);你堅持了一週了,我想送你一個禮物表達我對你的欣賞(實物獎勵)。獎勵孩子的注意,不要當成賄賂,要在孩子做到時候及時表揚,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有多好,是被肯定的。這會增強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給孩子鋪平道路:比如孩子睡覺很晚,為了讓孩子堅持早睡。咱們可以在家庭環境上做些努力。比如睡前一小時不玩激烈遊戲,把等調暗,促進褪黑激素分泌等。這樣能讓孩子在網上更有睡意。

在很多事情,我們家長可以給孩子掃清一些障礙,讓孩子堅持得更順利。這不正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嘛。

自己做榜樣:孩子時刻都在模仿家長,家長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這就是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

我在遇到孩子不能堅持的事情上,態度是很堅定的。但我的語氣並不兇,更多的是溫和堅定、想辦法。我可以很溫柔,但我絕不妥協。

這樣孩子不會覺得我不可理喻,試探幾次就“慫了”。

雖然我們現在主張給孩子一些自由,但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並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該父母堅守原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持住。如果再想辦法,給孩子做好榜樣、鋪平道路那就更好了。

我也在這條路上努力,與君共勉。


寶媽麗麗在修行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制定了規則之後,後期孩子堅持不了多久該怎麼辦?在育兒的過程中,每一位父母都會為我們的孩子制定一些行為規則,為的就是培養一個用有良好行為規範和生活學習習慣的好孩子。但在有時,我們給孩子制定規則之後,後期孩子堅持不了多久,當這種情況出現了改怎麼辦?需要做什麼?


第一,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父母要是想要孩子遵守規則,那家長也要遵守,這一點很重要!父母要先做好榜樣,這樣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並且規則一旦制定好了,就不能因為自己一時心軟就破壞,只要是做錯了就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同時大人也要以身作則,一定不能自己帶頭破壞。
第二,制定了規則之後,一定要讓孩子堅持執行一段時間,至少三個星期。在這期間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做,這樣可以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如果做一段時間,感覺孩子可以獨立去做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放手了,讓孩子每天或每次自己去做。有可能這個時候就出現問題,就是孩子最後沒有去堅持規則,不想做了。那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繼續做下去,是什麼原因,可以直接問孩子。瞭解了原因後,再次引導孩子執行這個規則,可以講明堅持做這個規則的好處或是目的是什麼。然後再督促孩子繼續堅持,同時可以再陪孩子一起堅持幾次,等他習慣了就可以放手,慢慢的好習慣就成自然了。
第三,就是爸爸媽媽要多去鼓勵孩子。平時如果孩子有一個習慣堅持的很好,那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吝嗇鼓勵和語言,多多鼓勵孩子,表揚孩子,甚至可以適當的給點物質的獎勵,這樣讓孩子建立一種榮譽感,明白把一件事做好,是值得被表揚,充滿自豪感的!當有另一個規則後期沒有堅持太久的時候,我們可以拿他堅持的好的規則做一個比較和鼓勵,讓他能繼續堅持下去。

總之,制定了規則之後,讓孩子堅持下去,父母的榜樣力量很關鍵,對孩子陪伴和鼓勵也很重要。只要堅持下去,一切好的行為就是習慣成自然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2d28298cd004f3b9c77722e7e7e9ba7

家有淘姐憨弟


很多家長說我們也經常教給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可是孩子就是不聽,有時候反而會越來越糟糕,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對如何制定規則孩子才願意去遵守呢這個問題和大家討論一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家長們去做:

第一個是和善和堅定的態度

和善等於尊重,用語言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堅定是指溫柔的堅持,嚴厲型的父母往往過於控制,在孩子的心理缺乏善意;寵溺型的父母則缺乏設定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只有父母溫和而堅定地態度才能培養出來,溫和而堅定的常用說話語氣呢就例如“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別人的說法”“我很在乎你,願意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在討論”“我知道你能想出好辦法”等等這些話語,這種話語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很尊重他,也能讓他感覺到你所說的他還要去做,並沒有打折扣。

第二個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

這就需要多給孩子提供動手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對家庭有所貢獻,對家庭有責任感。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體能提高他對生活的技能,更能讓他從小學會獨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給他以信心。

第三個就是運用長期有效的技巧

老一輩的很多父母習慣用懲罰來管教孩子,信奉所謂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等。因為懲罰可以立刻制止家長認為不妥的行為。但是孩子只是暫時不做錯誤的事情,或者只有父母在身邊的時候才不做錯誤的事情,時間一長或者父母不在跟前就把之前父母說的當成耳邊風了。因為他們沒有學到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短期有效的懲罰甚至會帶來一連串的負面影響,例如叛逆、自卑、自暴自棄等,所以我們還要教會孩子做該做的事,引導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激發孩子的正向行為,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從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學會自我負責。

第四就是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不怕做錯事,因為他做錯了事正是學習的好機會,家長不用太過重視孩子偶爾的犯錯,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用開放式的提問教孩子從錯誤的行為中汲取到經驗,學會自己面臨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嘗試解決各種問題的技巧,思考出替代的方案。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瞭解自己的一個過程。例如孩子和小朋友搶玩具的時候把對方一把推開了,可以在孩子冷靜下來的時候問他:“你當時想要做什麼呢?如果下次發生同樣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嗎?現在應該怎麼做比較好?”等等運用這些開放式的問題跟孩子討論他的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引導孩子把焦點放在如果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在玩具身上,進而幫助他彌補錯誤。

第五、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決定他是否開心快樂的關鍵因素。行為偏差的孩子是自覺我不夠好的孩子,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樣,必須通過父母的不斷鼓勵才能體會自己有能力,才能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做出正確的回應。為了培養孩子,父母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優點,適時給予肯定,只要孩子在某個方面的信心增加,就能把這份自信延續到其他方面。(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