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提问:为什么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一位答主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在他坐长途火车时,一位十一岁的小女孩,令人心疼。

小女孩有两个弟弟,一个七岁,一个刚会走路。

妈妈在一旁剥石榴,喂七岁的弟弟,她哄着刚会走路的弟弟,看了好一会,才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也想吃。”

妈妈便将剩下的半个石榴扔给她自己剥。

到了晚上,妈妈说:“我累了,去休息一会,你照顾好弟弟。”

小女孩便陪着弟弟玩,直到凌晨一点,列车员被小孩的哭声吵醒,叫醒他们的妈妈,小女孩才有了时间休息。

这个家里,十一岁的她更像是一个妈妈。

不禁让我想起电影《素媛》中的一句话: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受过伤的人总是笑得最灿烂。”

乖巧、懂事,既是他们应对世界的方式,是他们获得关注和爱的途径,却也是一道围墙,孤独和无望在他们心底生长。

作者左灯曾反思自己患重度抑郁症的原因,她说:

我是一个怪胎,这是我对自己最中肯的评价。

曾经有一度,我研究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偏好喜恶,只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我对每个人笑意盈盈、曲意逢迎、虚与委蛇,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待人处世的方式。

我想:众生皆虚伪,我只是选择了比较体面的虚伪方式。

同时,我坚信,一旦有人没事找事,致力于闯进我的世界,剖析我的人格,他们会惊呼我的造作,讶异于我深不见底的黑暗,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我。

你看,懂事的人总能把所有人都照顾得很好,唯独忽略了自己

他们往往善解人意、有求必应,是朋友圈的开心果。

可另一方面,懂事于他们自己而言,却像是一味慢性毒药。

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01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凡是被压抑的,总会卷土重来。

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三十而已》播出时,陈屿的冷漠自私被骂惨。

家里锁坏了,好几次钟晓芹都拧不开,他却嫌麻烦、懒得动弹。

钟晓芹深夜聚餐,他宁愿在家看鱼,也不愿意去接一下。

钟晓芹意外怀孕,他却说:“孩子是你坚持要生的,咱家没能力让你当全职太太,你自己在单位注意点,我可养不起。”

其实,他也没有那么不堪。

在家里,他总在帮钟晓芹整理乱扔的鞋,帮她捡随手扔的纸巾。

钟晓芹怀孕后整天幻想着未来的美好,是陈屿装好小夜灯,半夜起床量婴儿床的尺寸。

离婚时,被问到存款,钟晓芹一无所知,是陈屿说出准确的金额,还提出平分自己婚前购买的房子。

他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就是家中的“父亲”,照顾弟弟,安抚妈妈。

如同钟晓芹的扮演者毛晓彤所说:

“陈屿希望给自己找一个避风港,躲避不快乐的童年。”

所以,他才会说:“我结婚就是为了轻松省心。”

成熟懂事,是他保护自己的伪装,他的内心里有着一个满是伤痕的小孩。

心中的那个小孩也会累到不想付出,也会期待被照顾一下,让自己卸下防备,做一次小孩。

那些因懂事而被压抑的委屈和渴望,让人在未来总试图找回来。

表面压抑,内心渴望,他们跟自己拉扯。

在这种拉扯中,他们却总伤害那个最珍视的人,破坏自己最珍视的关系。

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02

第二,人格面具强大,真性自我破碎。

懂事,首先是被塑造出来的。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本是一个爱玩,有点任性的13岁女孩。

当她心爱的狗丢了,她大哭,四处找狗。

爸妈为了安抚她,找来一只一模一样的狗。

她发现真相,却被爸妈指责是辜负了长辈的好意,被狠揍一顿。

懂事,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她表达了真实的想法,迎来的却是指责。

于是,她学会了迎合别人的好意。

紧接着,她好不容易考了年级第一,只为爸爸答应她去博物馆看展览的承诺。

展览没看成,爸爸临时变卦,带她去了生意上的酒局,逼着她喝酒应酬。

她提出了自己的需要,迎来的却是忽视。

于是,她学会了妥协与虚伪。

她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让爸妈的脸上展露笑容,代价是藏起真实的自己。

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无处不在的期待和要求,让我们在自我和现实之间做出让步,学会带上人格面具。

在恰当的时刻戴上面具,在独处或信任的人面前摘下面具,灵活地使用人格面具,一方面帮助人们照顾自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怕的是这面具戴上,就不摘下来了。

有的人把面具当作自己,他们隔离自己的情绪。

他们的情绪、想法和行为来自于面具,而不是真实的自己,逐渐成为一个和自身距离极为遥远的人。

这种状态也被称作“自我异化”。

徐凯文在北京大学的心理工作中遇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觉得自己从来没来过这个世界,过去的20多年好像都为别人或者,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一位专业能力十分优秀的同学,在尝试自杀未遂后说:

“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其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但是至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现在是已经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它就变成了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

这就是“自我异化”最可怕的地方,它让我们失去的不只是真实的自己,更是一种热爱并探索世界的生命力。

“懂事”的面具之下,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内核一点点被侵蚀,如同行尸走肉。

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03

《少年说》中,一位高一的女生给刚满2个月的弟弟写了一封信:

“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为什么?

因为,她自己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好孩子”。

因为懂事,她鼓励爸妈生二胎,只是因为担心自己上大学以后爸妈会觉得孤单;

因为懂事,她在住校期间,总是报喜不报忧;

因为懂事,她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心里要有多累,才希望弟弟不要走上这条“懂事”的道路。

可,与其吞下心里的苦,祝愿别人,不如也给自己留点善意,从此刻开始对自己好一点。

如何改变?

记录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自由的书写,看看那个真实的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你也可以试着突破一些期待和要求,任性一点点,不那么乖一次。

你要知道,“懂事”可以暂时获得你渴望的关注、认可和爱意。

但,当你带上面具,然后获得爱,你的心底永远会有一个声音:“这都是假的,他们爱的不是你,而是你扮演的一个角色。

问问自己:往后的一生,你想要如此活吗?


懂事的人常缺爱,自私的人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