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构建生命重获安全感,更好地成为自己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无法证得自己的存在意义而苦闷,也许是在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中,也许是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落寞中,也许是在那个你突然觉得空洞的夜晚里。

不久前,还看到朋友圈里的一条动态:我走了,世界晚安!怎么也未曾想到这新闻般的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也许还有很多人有这么一种感受:我感觉到心脏的跳动、肺部的呼吸、身体的活跃,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可能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得,想要轻生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抑郁。但是罗伯特·纳伯格作为知名心理学家在面对了无数次这样的案例之后,几经思考认清了生命与存在的关系。

他在《缺爱》一书中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当代人为何会有各种名不言状的痛苦,不仅如此,还告诉了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存在意义,找到闪光点,从而自信地活下去。

《缺爱》:构建生命重获安全感,更好地成为自己

生命与存在是紧密相连的

当我们感觉到生命的意义有所破损时,其实就是我们存在感被削弱了,而存在感强烈的时候就是我们感觉到“幸福”的时候。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有些朋友心情低落甚至抑郁,因为他们的存在感在慢慢被削减,却没有及时重构。

当个人的存在感体系临近土崩瓦解之时,也会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作者在书中提到,其实我们往往是在存在感缺失时才意识到它,这也并不是一种生理本能,而是一个建构过程。那我们怎么知道是什么要素在影响我们的存在感呢?又怎么知道我们构建存在感的过程是有缺陷的呢?

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演奏着自己的存在。小宝宝会哭会闹去博得父母的关注,长大后我们又会积极主动交朋友去获得喜悦,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存在感。免不了的,我们还会经常参加派对,会有自己的信仰,这些都是我们在寻找归属感来感知自己的存在。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学习存在的重要工具。

《缺爱》:构建生命重获安全感,更好地成为自己

细说存在感构建

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脱离社会独立于世,没有社会感也就没有方式反馈存在感。所以我们一直渴望“爱”,这种爱并不是狭义的两人之间的感情,而是广义的获得尊严的被需要。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职场上奋力前行,直接结果当然是可以获得更优质的生活,不过究其根源,也可见是努力融入社会,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

《缺爱》一书中提到现实中有两种尊严:归属性尊严和个体的自尊。成长过程中的青春期,或者说是“叛逆期”,大概就是这两种尊严的抗衡。归属性尊严从属于社会团体,会有社会准则、家庭伦理,青春期的我们独立意识在逐渐萌芽,自己更注重个体的尊严,完全偏向于自己而忽略了平衡内心与外部准则就会表现出我们似乎与长辈格格不入。这时候,我们和父母的这一层人际关系就会被打破,也是我们存在感被削弱的开始。

此时继续任性的我们也是在构建自我存在感,年轻无知的我们不懂得努力修复关系来重新获得存在感,却是采用了逆反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书中明确说到,这种方式去获得存在感是虚妄的,事实上还是削弱存在感。

“叛逆”也只会愈演愈烈,这时候虽然与父母关系不好,但是和朋友关系挺好的,有朋友的认可了为什么也会有心情的大起大落呢?其实亦是“存在感”在作怪,我们演奏存在的乐器上,有八个键,四个人际关系键,分别是哺乳关系,权威关系,兄弟关系,恋爱关系,和四个归属关系键,分别是家庭归属关系,兄弟归属关系,夫妻归属关系,意识形态归属关系。若想人际关系顺利发展,就需要将这段关系同时置于归属群体之中,建立归属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群体便是家族。

显而易见当我们的存在感体系存在纰漏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心情情绪。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存在感缺失,都会有两条极端的路:崇高和绝望。崇高,即是艺术作品的诞生,绝望,即是我毁灭所以我存在。

存在感构建的两个极端

邓紫棋在前不久发布了新的MV《很久以后》,她在采访中说到,录制这首歌的音频的时候,情绪代入感太强,以致于哭到无法继续演唱,录制MV时,也不可避免地哭了。她也从未忌讳说出:“心疼过去那个被伤害的自己。”

很多人在失恋的时候都会感觉世界一片黑暗,一个很爱的人突然离开必定造成我们恋爱关系中的缺口,痛楚当然也就贸然而生。任一人际关系或者归属关系被破坏都会产生这种负面情绪,为了修复存在感,创作者善于把他们创造成艺术品以缓解痛苦,然而作品一旦完成,就需要重新开始。

所以,邓紫棋在制作完这个作品之后也表明,自己已经走出那段日子,心疼以前的自己,但也开始更崭新的生活。崇高的途径就是如此,大多数画家,作家都是通过创造无数的作品留下痕迹修复存在感,我们也因此得到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宝。

另一个负面极端最常见的就是——自杀。那些因股市大跌,因人生困境,因至亲病逝等等无法承受而选择自我毁灭的人,在修复存在感的路途中选择了终结自己。

不过,除极端途径以外,也有人奢望寻找到“自我存在”的方式,如自伤、自残、沉迷毒品、疯狂的寻找激情等所有凸显自身存在感的行为。结果不言而喻,这些方式都是南辕北辙,将自己引向绝路罢了。这种寻找存在感方式完全无视了乐器上的八个键,乐器的键盘不使用,又怎么会有动人的音乐呢,想有一首好的曲子却在键盘前只玩弄自己的双手,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了吧?人生是一曲乐章,想让其悦耳,还真的是需要乐器的辅助,“自我存在”的方式在如今社会中,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缺爱》:构建生命重获安全感,更好地成为自己

让存在感走上正轨

回看我们日常生活,是不是会经常听到一句“我好迷茫,好空虚”,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这句话变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看完这本书,我才醒悟,这就是存在感的缺失,也是为什么作者在书中一直提到构建存在感是如此重要。

想要逃出这个低谷,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闭门造车,提升自己就可以了,但是往往无疾而终。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应该追溯其根源:没有跟其他人建立关联,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倘若我们能够清晰得意识到,一定要为其他人的生活做贡献才是真正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营养,那么我想,正确的存在感构建也就初具雏形了。

《缺爱》这本书十分详细地讲解了我们遇到种种看似不可疗愈的伤痛,其实都有人类归根到底一个共同的原因,没有认识到这个根本,所有的挽救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具体应该怎么“治本”呢?

作者引入了一种新的治疗观念——仁慈的好奇心,这是仿照了佛洛依德的“仁慈的中立”。因为存在感建构是有脆弱性和偶然性的,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认真聆听自己或者他人的真实语言,重建尊严慢慢融入社会。

是不是只有心理医生给你才可以呢?如果是十分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当然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但对于只是在生活中偶发的低落时刻,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疗法重定位我们前进的方向。这个疗法简单而言就是去发现自己的尊严,发现自己有用且博爱。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或者社群活动,参与其中,连通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我们的生命也就丰富了起来,最重要的是,勇于踏出这一步。

《缺爱》:构建生命重获安全感,更好地成为自己

生命只有一次,何不加倍珍惜

书中的最后一段提及:生命是建构自我存在的、仅有一次的尝试,尽管有些人会失败。也正因如此,每一个人在遭受绝望的威胁时,他所经历的独特且特别的痛苦都有权被聆听。再也没有比存在感更脆弱、更私密,也更人性的情感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是第一次获得生命,也是仅有一次,在这趟旅程中,我们无需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僵局,打破它,应该只要求更好地去成为自己。

学会释放内心的苦闷,很多消极情绪也许真的很私密,但也请学会在群体中找到“存在感”,这是一次仅有的尝试,我们每个人都不止于活着,更需存在!

“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你生来珍贵,要懂得无条件自我接纳。”

生命就像是我们的钢筋水泥,“存在”则需要添砖加瓦堆砌起一座坚固而鳞次栉比的建筑,无惧风雨且傲然于众。在存在中获得存在,相信自己的人生一定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缺爱》:构建生命重获安全感,更好地成为自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