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今天的《从我的全世界路过》我还是想和你分享桦泽紫苑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如何做到读书过目不忘。

前面我们也说了读书有很多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而读书怎么样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呢?起码我们要把知识留在记忆中,让它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实现自我成长吧。

那么怎么才能让知识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呢?作者桦泽紫苑说想要让知识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做到读书过目不忘,只要做好两关键词:输出和碎片时间就可以实现。

人的大脑是个吝啬鬼,只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而重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次使用,二是打动内心。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让自己记住自己看过的到书就要想办法多次使用或者打动我们的内心。

这就要依赖输出,一周三次的输出。输出也不是简单的输出,它是有要求的:

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对于自己喜欢的或者有启发的内容,用笔标识出来,对于自己有所感想或者疑问的内容,写下批注。

把书中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向别人推荐自己读过的书。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到别人。当然最好是多人推荐和推荐多次。

读完之后写读后感,在社交平台分享。这样一方面完成了一次输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自己加深理解,启发他人。

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写书评。这样能够让输出倒逼输入,会让自己想办法提高汲取能力,把一本书的精华榨干。要注意的是读后感可以随时写,书评的话隔天写更客观理性,更能够打动人。

还要依赖碎片时间。对于读书人们最大的借口就是没有时间来读书。其实这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是我们没有重视读书这件事的借口。既然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就要把它放在我们做事的优先级,放在重要的位置。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来阅读。

我们最大的碎片时间可能就是上班通勤时间,大约有一两个小时,如果我们把它用来读书,一天一两个小时,速度一般的话五六个小时读完一本。那么一个月能够读完10本,一年就可以读完120本,10年就可以1200本,你说到时间我们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我们做事有个特点就是总是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注意力比较集中,在心理学这叫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我们也不是注意力长期集中的,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在15分钟以内,普通注意力是在45分钟以内,如果45分钟以后休息一下,可以延长到90分钟。

这说明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并不长,碎片化阅读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的记忆效果。也就是说比起看60分钟书可能看4个15分钟记忆效果更好。有时候给自己时间限制反而读书更有效率。

睡前也是一个很好的碎片时间,睡眠过程不仅是身体恢复能量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睡觉前我们看一些相关的书籍第二天或许就有灵感了。比如说我们写作中想不出大纲结构,我们睡前阅读一些书籍,将知识输入大脑,第二天可能就有了答案。

想要做到读书过目不忘,需要做到每周三次有效输出,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来阅读。那么具体如何阅读呢?

拿到一本书我们要做的是整体浏览一遍,对整体有一个把握之后再开始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能够把握整体,二是确定读书目的,三是决定是速读还是精读。也就是说在开始正式阅读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了目的地和达成目的地的方法。

接下来就是浏览下目标,对书有一个整体把握。想想我们希望从这本书学到什么。然后再决定是速读还是精读。当然最好是给自己设定几天完成的目标,开始可以设置两到三天。

我们读书最重要的是从书中获得知识和启发来改变生活,所以没必要从头读到尾,逐字逐句的读,只要找到我们感兴趣的,读得懂的内容就好。

所以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想从这本书获得什么,然后浏览目录找到最想了解的部分阅读。读完之后如果还想深入,再回到目录查找,这样多次跳读,对书中的内容也就有了大概把握。这样做也是满足了我们好奇心,促进了多巴胺分泌,这也是打动内心的方式之一。

再回到首页,开始阅读是全书,这时候效率就更快了,只要看有没有漏掉重要内容。

读书可以给自己设置难度,一个难度是书本身的难度,多看难一点的书。二是读书速度,可以自己给自己限制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和速度。这样也是打动内心的一种方式之一。

最好最全面的学习是我们读到一本感兴趣的书,然后读他全部作品,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为人,并且去听他的演讲和他见面。

这样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目标想要成为他们的样子,因为镜像神经元我们会不断模仿别人,成为他们的模样。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从我的全世界路过》,我是李瀚,我们明天见。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