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寒窯賦》中曾說“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無遇”。

他們二人一生懷才不遇,除了時機的原因外還在於太過心急。就像司馬懿,一直熬到曹家父子中的能人全都去世,才開始籌備獨立。

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而日本也有個這樣的人物,他是忍者精神的代表。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三傑之一,也是江戶時代的開啟者同時還是第一位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結束了戰國時代,日本人將他奉若神明。

(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德川家康的一生驚心動魄,但其本人非常低調,謙遜。也正是這種品德,才能夠使他創造了輝煌的時代。德川家族乃為三河富豪松平氏,但大名時代戰亂流離。固然是豪門望族,但勢力非常弱小。況且他們正處於織田家族與今川家的戰略緩衝帶。

1.成年之路多坎坷

德川家康的父親平日裡與織田家交好,但為了能夠保持穩定則不得已投奔今川。為此,他斷絕了與尾張的往來,並且還將年僅六歲的德川家康送到今川義元那裡做人質。在路上,他被織田家族截獲。並且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人,織田信長。

今川家族,迫切的需要德川家族領導的三河武士效力,並且也需要他們穩住前沿陣地。所以,開始與織田進行交換而籌碼就是德川家康。因此,三河武士每每充當馬前卒。而今川義元對待家康,也不同於其他質子。

今川義元指派了大德雪齋為家康的老師,並且還將權臣關口親永的女兒許配給了他,同時還收其為義子。在這方面,今川的做法並不是出於對德川家康的賞識,而是必須要拉攏他和他所代表的的三河勢力。

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2.少年老成,成熟穩重

寄人籬下的滋味,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好受。更何況,是年幼的德川家康。父親德川廣忠,被家臣暗殺。而德川家康,則已經悄然成為家族中的領袖。他們的三河武士,也理應全部聽命於他。但是正因這點,他屢屢遭人忌憚。

駿河人始終不願接受家康,認為他只是一個來自三河的鄉巴佬。而他的妻子,也倚仗的父親的勢力,常常看不起他。對於種種的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德川家康都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隱忍。殊不知,他就是“扮豬吃老虎”。

他所要構建的正是個人畜無害的角色,誰都可以輕視自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雖然德川家康幼年時,有些悽慘,但他從未自暴自棄。他心底裡明白,只有隱忍才能夠取得成功。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如果一個人不經歷風雨挫折,是很難真正成長起來的。年少的經歷,對家康的人生有著啟迪作用。他歷經了人生百態,才能在日後的種種考驗裡波瀾不驚。而家康,也掌握了自己獨到的生存原則。

(二)、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忍字頭上,一把刀”。對於許多人而言,忍耐是極其困難的。每個人的耐心,也有一定的界限。但是成大事者,必須學會隱忍。今川氏真繼位以後,不思進取,昏聵無能。德川家康決議與織田信長聯手,共圖天下大計。

家康不僅能忍耐,也非常講信用。他與織田家族形成了兼顧的同盟,兩大家族聯手無往而不利。

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1. 服從與隱忍

比起野心勃勃,欲圖天下的織田信長而言,德川家康一直未露鋒芒。雖然二人是聯盟的關係,但是織田家族的勢力還是要略高一籌。況且,信長也斷定家康不會也不敢與自己撕破臉皮,於是他開始肆無忌憚起來。

《甲陽軍鑑》“沒有家康則沒有信長的東山再起,姊川一戰本該信長敗北”。在姊川之戰中,德川家康拿出了自己全部身家與織田信長一起對戰倉淺井聯軍。如若沒有家康的支持,僅憑藉信長的一萬餘人則大敗無疑。

而信長繼續招惹是非,他燒燬了佛教聖地比叡山。作為信徒的名將武田信玄勃然大怒,下定決心要制裁織田信長。這次家康還是充當了馬前卒,並且還被信長頤指氣使當作自己的屬下使喚。並且,只派出了三千援兵。

“我在三方原一敗塗地,那次失敗對於後來的人生,卻是何等有益的教訓”。此後,他的妻子因為要與武田家族結盟,被信長知曉以後要求處決他的妻兒。

2. 一忍再忍,終須得忍

此役之後,德川家康的老底將要耗盡。此時,他面臨著卓絕的選擇。如若繼續隱忍,那麼自己被冤枉的兒子還有相識多年的妻子都要亡於刀下。如若奮起反擊,那麼織田大軍壓境,到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忍耐。結果就是,親手將妻兒斬首。

此時的德川家康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忍耐能力,他沒有選擇去追求同盟的平等性也沒有對織田信長產生過多的怨言。信長在邀請他遊覽富士山時,一路上家康對其照顧的無微不至。

信長似乎也被他所感動,還要許給家康封地。但就在此時,織田信長的心腹明智光秀髮動了本能寺政變,織田信長眼見大勢已去,自焚而亡。因為家康一直以弱示人,所以大家都認為他軟弱可欺。

於是北條眼見信長死去,想要分割家康的土地。而德川家康撕毀條約,並且陳兵數萬,嚴陣以待。眾人皆見識到了他的厲害,北條家族便與其修好。德川家康並不是軟弱,而是懂得忍耐。在大是大非面前,該如何取捨他自有分寸。

而忍耐,只不過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為了減少矛盾衝突,他與織田信長不同。信長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統一的國家,因此只有打仗這一個辦法。並且他對自己也充滿了自信,而德川家康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能夠因時而異的變換策略。

(三)、以退為進,笑到最後

德川家康絕對是司馬懿式的人物,他的耐心以及毅力足可以同仲達相提並論。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繼位。家康與織田信雄維持同盟關係,幫助他對抗權臣豐臣秀吉。織田信雄向秀吉投降,因而家康失去了與豐臣秀吉決戰的意義也失去了戰爭的正義性。

1. 向繼任者低頭

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此後,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開始合議。而條件就是,德川家康必須派出自己的兒子德川秀康送到大阪城做質子。家康的兩個兒子,一個被織田信長要求所殺,另一個則送往了他的繼任者之處。對於常人而言,這種痛苦是非常難以忍受的。

但德川家康,不是常人。豐臣秀吉政權內部,並不統一,各個團體自成派系。好在他統治不到十年,便倉促離世。屬於德川家康的時代,終於迎來了一絲曙光。上衫家族又開始蠢蠢欲動,而德川家康為了保持爭議要求他們上京述職。

而上衫家族言辭激烈的回信,正好給了他攻打的藉口。家康在出徵之前,還給了豐臣秀賴兩萬兩黃金以及米麵等。可見,家康的心胸是十分廣闊的。江戶八年,德川在江戶開幕,由此揭開了日本的江戶幕府時代,統治日本長達二百六十餘年之久。

2.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常與智者爭高下,不同愚人辯是非”。德川家康是一個極富厚黑學之人,憑藉他的性格博得天下完全是眾望所歸。他有圖天下之心,但卻從來都是掩飾自己。幼年時,對今川家族卑躬屈膝,毫無怨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年時,他以天下為己任。為了保住治下百姓的生存權利,毅然處決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年過半百之時,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榮光時刻。

正是因為忍耐,才有了他日後的輝煌。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小大名而言,出路無非兩條。一是依附強者,二是一成不變。顯然,家康選擇了前者。他對於織田信長,從來都是以德報怨,只為了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德川家康以退為進:做過人質,失去妻兒,如何在苦難中成就忍道?

“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如果一個人常常將自己聰明掛在嘴邊,那麼無須害怕。但如果他常常說自己愚笨,那麼這種人是非常可怕的。德川家康就是後者,他準確的找到了自己在戰國時期的定位。

並且,能夠迅速的找準時機以求在後戰國時代也就是豐臣秀吉的政權下能夠有一席之地。俗話說大智若愚,德川家康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將自己的鋒芒全部隱藏起來,使得眾人都以為他沒有能力且軟弱。

但在是非曲直面前,家康是能夠迅速反應的。在豐臣秀吉一死,他搖身一變成為了運籌帷幄的將軍。再也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肥羊,他也從來都不是如此昏聵無能,碌碌無為之輩。

結語:

“杜鵑不鳴,當何處之?信長:殺之不足惜。秀吉:誘之使其鳴。家康:莫急待其鳴”。織田信長是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之人,而豐臣秀吉則是習慣運用權謀,德川家康最為明智,他喜歡等待。就像獵人一樣,在冰天雪地中等待獵物。

參考文獻:

《甲陽軍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