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三國到底是什麼樣的時期?

《三國演義》的開篇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相對穩定;分,民不聊生,群雄爭霸;而三國就是“分”的一個時期。漢朝經過第二次的發展,積累了太多不可化解的矛盾,在這一時期迸發。不過,這一次沒有出現劉秀這樣的雄主,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分”下去。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分”時必有豪傑出。劉備便是其中之一,他前期在各諸侯混戰中並不顯眼,但卻以德服人,得到了各路人才尊敬,之後,他越變越強,拿下荊州、益州,成功建立蜀漢。再之後,對東吳發兵,並敗於夷陵,病逝白帝城。

而打敗劉備的陸遜,因此一戰成名。說起陸遜,他在與劉備對戰中,所表現出來的隱忍可非同尋常。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眾所周知,劉關張三人關係非常之好,在關羽遇害後,劉備一心想為兄弟報仇,不顧朝內眾臣的各種勸阻,親自帶兵攻打吳國,意圖奪回荊州。同年七月,劉備率幾十萬兵力,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當時,三峽是吳國與蜀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奪取此地成了重中之重。劉備派將軍吳班、馮習二人率4萬兵力當作前鋒軍,奪取峽口,攻入吳國。

面對蜀國的強勢進攻,吳王命陸遜為大都督,率5萬兵力前去阻擋。第二年一月,吳班的水軍佔據夷陵,劉備也親自率主力進攻琥亭,在此地駐紮。戰事剛起時,吳國的將領氣憤不已,個個主張拼盡全力迎戰蜀軍,但卻遭到陸遜的否決。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陸遜不是一個盲目的人,他全面分析了蜀國與吳國的形勢,認為在主力、士氣、地形等方面的情況來看,對吳不利。蜀軍此時士氣高漲,並居高守險,在這時候與其進行正面交戰,勝率極低,應當暫時隱忍避其鋒芒,保存實力等待戰機。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陸遜巧妙的採取暫退戰略,佔據了夷道,之後又由暫退轉入了防禦,開始一步步地阻止蜀軍前進。同時,這樣吳軍也能完全退出高山地帶,將難以展開兵力、對作戰不利的五百公里崇山峻嶺讓給蜀軍。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此時,蜀軍卻不以為然,一路進攻,深入吳境六百公里,並建設了幾十個軍營。劉備為了速戰速決,每天派人前去城池叫陣,向吳軍迎戰。但陸遜當起了“縮頭烏龜”,對蜀軍的叫陣置之不理,從一月到六月,任憑劉備如何挑釁,吳軍不發一兵。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時間一久,劉備越發著急,長期在崇山峻嶺中駐紮,士兵氣勢低沉,並且山中補給困難。再加上南方的夏天又潮又熱,暑氣逼人,蜀軍士兵多有不適,很多都得了重病,個個叫苦連天,戰前聚集起來的鬥志迅速渙散。劉備見如此情形,無可奈何,於是舍舟登岸,建營駐紮。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陸遜經過反覆觀察,排除劉備用計後,認為反攻的時機已然成熟。他先派出少量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然後,趁著夜色順風放起大火。蜀軍營地驟然大亂,士兵慌不擇路,陸遜乘勢發起反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連攻破蜀軍40餘座營地。

蜀軍在吳軍面前戰力低迷,劉備也逃到白帝城,羞怒交加,由此一病不起。

三國陸遜先縱後取,以退為進,成功擊敗劉備幾十萬兵力

【談史趣評】

當對方的實力與己方實力懸殊較大的時候,並不是沒有機會取得勝利,應勤加思考。硬碰硬的對拼只會讓自己處於不利的態勢,在這種情況下,不如學習陸遜以退為進,然後伺機而動,找到對手的突破口,克敵制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