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已培養起一支帶不走的疾控隊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6日訊 記者曾詩陽報道:5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援鄂疾控工作情況。

“流行病學調查是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鎖定並控制傳染源、及時隔離密切接觸者、精準切斷傳播途徑等方面意義重大。”中國疾控中心駐武漢流行病學調查隊隊長丁鋼強介紹,流調工作需要對各種線索進行排查、摸索,瞭解病例基本情況、掌握人員活動軌跡、明確傳染來源和傳播途徑,以便於儘早採取醫學觀察和隔離等措施,阻斷疾病傳播。

丁鋼強說,在武漢工作期間,中國疾控中心流調隊和當地疾控中心密切合作,建立了流行病學聯合調查機制。流調隊隊員下沉到一線,現場指導防控工作,堅持向上溯源、向下追蹤,必要時開展和患者面對面的調查。

核酸及抗體檢測等技術在新冠肺炎診斷排查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疾控中心駐黃岡檢測隊隊長張曉光介紹,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國疾控中心先後派出多支檢測隊赴湖北參與新冠病毒檢測工作。

據介紹,檢測隊抵達湖北以後,一方面與當地工作人員配合,共同完成疑似病例和密接病例的實驗室檢測工作;另一方面收集臨床標本並運回中國疾控中心實驗室,進行病毒核酸基因序列分析,為診斷試劑和疫苗的研製提供技術支撐。

由於需要直接接觸病例標本,檢測人員被稱為“離病毒最近的人”。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檢測人員需要穿戴三級防護裝備,包括連體防護服、雙層手套、隔離衣等。一個完整的檢測流程需要6個至8個小時,為節省防護服,檢測人員需連續工作,期間不能喝水、吃飯、上廁所。

核酸檢測包括樣品採集、保存、運輸、實驗室核酸提取,以及擴增檢測等多個流程,只有每個環節都得到很好的質控,才能保證檢測質量。“在檢測每一個標本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病人、一個家庭或者一起疫情,必須認真對待,並經多人核對,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張曉光說。

“我們通過檢測流程優化、實驗室人員培訓、流調培訓等,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疾控隊伍,整體提升了當地的檢測能力和疫情防控能力。”張曉光說。

5月5日,全國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降至7000例以下,為最高峰時的3.7%。近一週,日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均在10例以下,但與我國接壤國家單日新增病例相比一個月前增長超過7倍。“防境外輸入和疫情反彈的壓力仍在加大,要繼續做好密切接觸者的追蹤管理,切斷傳播途徑,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