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李世民手下的宰相,排在前兩位的當屬房玄齡和杜如晦。在房玄齡和杜如晦之間,又有“

房謀杜斷”之說,意思是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因此兩人的合作,經常是房玄齡謀劃,杜如晦在房玄齡謀劃的基礎上進行決斷。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如此一來,“房謀杜斷”對房玄齡的別樣解釋,似乎就是“好謀無斷”,這使得房玄齡比較尷尬。因為《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看不起袁紹的原因之一就是“好謀無斷”(雖然《三國志》中並沒有對袁紹這樣的評價),可見“好謀無斷”是貶義。

但其實房玄齡的“無斷”和袁紹的“無斷”有完全的不同。

一、玄武門事變前的房玄齡:“深謀早斷”

房玄齡是山東臨淄人,他的父親是縣令,他本人幼小聰明,“博覽經史”。

歷史上的很多成大事之人,有一個幾乎相同的特質,就是“

博覽經史”,因為只有在博覽的基礎上才能找到人性和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而也才有應對的辦法。房玄齡也不例外。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房玄齡未成年時,正值隋文帝當政,天下太平,國家實力日漸增長,人們都認為大隋朝會長治久安,國運長久,房玄齡卻已經看出隋朝不會長久。

正因為房玄齡非同一般的預見性,因此他一直在做著隋朝滅亡,新朝興起的準備,這樣的準備促使房玄齡做的事就是尋找明主。

公元617年9月,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大軍兵髮長安。當李世民帶大軍進駐距離長安不遠的渭北時,時任山西呂梁柳林縣尉的房玄齡趕到李世民軍帳投靠。李世民對房玄齡一見如故,將房玄齡引為謀主。

這一年房玄齡38歲,李世民不到20歲。

未成年時,房玄齡就看出隋朝不長久,因此他在隋朝的做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期間沒有任何值得書寫的政績,直到38歲跟了李世民後,房玄齡的表現就截然不同。

房玄齡跟了李世民之後就一直跟在李世民身邊,李世民到哪兒他就到哪兒,“征伐未嘗不從

”,每次打了勝仗,將士們都搶著要金銀財寶。房玄齡卻是搶人才,只要看見勇略可用的將領,就和他們深交,並秘密溝通串聯,告訴他們李世民才是他們效忠的主人,要他們對李世民樹立起必死的忠誠。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陽滅了王世充。當時在王世充吏部任職的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他準備投太子李建成麾下,結果被房玄齡攔住,將他帶進了李世民麾下任兵曹參軍。

從道理上講,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最多是個王爺,房玄齡用不著這麼用力。房玄齡如此用力,可見他早就有了推動李世民做皇帝的準備,房玄齡不是“無斷”,非但不是“無斷”,而是“早斷”,乃是“深謀早斷”。

還是公元621年,李世民秦王府的人多被調離京城到外面做官,這使得李世民非常憂慮。房玄齡說:“如果大王就做個秦王,這些走就走了,也無關緊要,可是如果大王要經營天下,杜如晦就不能走,他必須留下。”

此時距離玄武門事變還有5年,房玄齡已經在為李世民奪位做準備,可見他的“早斷”非普通人所能及。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家喝酒後,回來大口吐血。秦王府的人個個著急,卻都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這時,房玄齡挺聲而出,發出了石破天驚的雷霆之聲。

房玄齡先對長孫無忌說:“我們和太子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存亡之機,就在今日,不若勸王行周公之事。”長孫無忌讚許點頭:“我也想到了,就是不敢說,既然你說到這裡了,我們一同去和秦王說。”長孫無忌先進去見了李世民,之後再出來招呼房玄齡進去。

房玄齡來到李世民的床前開門見山地說:“大王功蓋天地,就應該繼承大業,今日遇到的危險,就是上天的提示,大王不要再猶豫了,幹吧。”

第三天,改變大唐乃至中華歷史的玄武門事件發生了。

李世民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殺太子李建成,之後自己做了皇太子。2個月後,李世民又登基成了大唐第二任皇帝,開始了他帶領中華民族走向自漢朝以來又一個盛世的貞觀之治。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李世民得以發動玄武門事件,從其根本上說,決斷和推動者就是房玄齡。

二、貞觀時期的房玄齡:“深謀不斷”

李世民登基後,房玄齡進爵邢國公,後擔任太子詹事,又擔任尚書左僕射,封魏國公,監修《晉書》,成為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宰相之一。

可是,此時的房玄齡,就成了“多謀而無斷”,他似乎只負責“”,而“”則需要右僕射杜如晦來做。

李世民即位前,房玄齡主動尋訪人才並刻意拉攏至李世民麾下,可是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卻再沒有向李世民推薦過人才。為此李世民很不滿意,他鄭重地對房玄齡和杜如晦說:“你們身為宰相,職責就是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整天為瑣碎事務糾纏,哪裡有精力為我找人才?”李世民專門給輔佐兩位宰相的官員們打招呼,有大事才找二位宰相,小事就不用找了。

可是,雖然李世民有此一說,房玄齡還是把精力用在處理政務上,在推薦人才方面幾乎沒有建樹,遠遠不如杜如晦。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也就是在貞觀初期,李世民發現每次和房玄齡談事,房玄齡必說:“這個事情只能由杜如晦決斷”,而杜如晦最後又總是用房玄齡的策略,於是就有了“房謀杜斷”。

可是,英明的李世民並不認為這是對房玄齡的褒獎。

因為在李世民心裡,房玄齡不是這樣的人。

漸漸地,房玄齡的為政也讓李世民不滿意。公元629年4月,李世民在群臣面前公開批評宰相的工作,他非常生氣地說:“你們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應該負起責任來,做得好的要表揚,做得差的要懲罰,不能做老好人,我在你們的報告中看不到誰幹得好誰幹得差,如果這樣,我們還要人才做什麼?”

房玄齡唯有叩首道歉。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可是,李世民聽說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們大多看不起李泰,他非常憤怒,對三品以上官員做了一通批評,他憤怒地說道:“隋文帝時期,他的幾個兒子對一品以下的官員可以隨便欺負,我雖然不會縱容兒子,但是也不能讓大家看不起我的兒子。”

房玄齡的表現是“惶懼流汗拜謝”。唯有魏徵正色道:“群臣沒有一人敢輕視魏王,三品的都是朝廷公卿,也都是陛下應該按禮尊重的。而且魏王也不會像隋文帝的幾個兒子一樣對大臣們無理。”魏徵一席話將李世民的怒火澆滅:“聽了魏徵的話,才知道自己理屈。”

如此的房玄齡,除了“”,確實無“”。

公元641年12月,房玄齡和高士廉兩人在路上遇到了負責後勤的竇德素,三人一番寒暄後,隨便問了一下皇宮北門動工修繕的事。竇德素將這件事彙報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大怒,責罵房玄齡說:“你身為宰相,應該關注軍國政事,北門修繕這樣的小事,與你有何相干?”

房玄齡又是一陣道歉,還是魏徵挺身而出指責李世民:“我不知道陛下為什麼要責怪房玄齡,房玄齡又道的什麼謙?房玄齡身為宰相,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知道,對應該做的事,房玄齡應該幫助陛下完成,對不該做的事,他就應該制止陛下去做,他問北門修繕的事,問得理所當然,我不知陛下責罵他什麼過錯,他又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而道歉?”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魏徵一席話說的李世民羞愧不已。對房玄齡來說,正確的事都無法堅持,當然就更無法做到“”。

但是,自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一直“好謀無斷”的房玄齡,在臨終時卻“”了一次。

公元648年6月,房玄齡病重,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對自己的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平安無事,可是皇帝一心要東征,大臣們都不敢進諫,我如果不進諫,死了都脫不了責任。”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房玄齡終於對李世民做了抗表進諫,要求李世民立刻停止征伐遼東。

由此看來,平日的房玄齡,不是“無斷”,而是“不斷”。

三、房玄齡的“不斷”之因

房玄齡的能“

”而“不斷”,箇中原因,和李世民的疑心有關。

玄武門事變讓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其實玄武門事件並非光彩之事,這個事件在李世民心裡是一個隱痛,也是他的疑心之源。

玄武門事件後,“論功行賞,以(房)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這五大功臣中的四位,杜如晦在貞觀四年就死了;侯君集兩度擔任宰相,在貞觀十七年因參與太子承乾謀逆案被誅殺;尉遲敬德在貞觀十三年時,突然被李世民質問謀反,逼得尉遲敬德脫下身上衣裳讓李世民看身上的傷疤,被李世民放過後,不得不學道家修仙避禍;長孫無忌由於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還要輔佐太子,因此比較特殊,但是長孫無忌如此特殊的地位,在李世民面前也不敢提任何不同意見,只一味順從。

玄武門事件的五人中,房玄齡算是第一謀劃和推動者,他本人又高居宰相之位,兒子房遺愛娶了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女兒嫁給了李世民的弟弟韓王李元嘉。房玄齡對自己家門的極盛狀況感到不安,他“深畏滿盈”,以道家觀點,“”之後則“”,因此,為了避禍,房玄齡早就不想做宰相,他幾次要求解除職務,都被李世民拒絕。

房玄齡的表現,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公元638年3月,李世民為慶祝孫子的生日,召集五品以上官員在東宮擺生日宴,李世民在宴會上說:

“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貞觀以來,繩愆糾繆,魏徵之功也。”並賜給房玄齡和魏徵兩人以佩刀。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李世民的意思是貞觀以前房玄齡的功勞第一,貞觀以後的功勞就要歸魏徵。

其實,魏徵和房玄齡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魏徵不是玄武門事件的參與者,相反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因此他和玄武門事件的五大臣分屬兩個世界。而且魏徵本人在朝中沒有盤根錯節的關係,也就不存在功高震主,受到猜疑的可能,自然可以暢所欲言。

因此,房玄齡並非“好謀無斷”,而是“不斷”,原因就是為了避禍。正如長孫皇后生前對房玄齡的評價:“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洩”,可見他的戰戰兢兢。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雖然如此,房玄齡“明達政事,用法寬平,不以自己之長度人之短。”仍然不失為一位千古良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