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原來還有大學問!南方冬至吃什麼呢?

人們常說現在過年逐漸缺少了年味了,究其原因,以前生活水平低,常年勞作,大過年才能閒下來吃上一頓肉,而且那時候雖然落後,可是家裡人都能整整齊齊的團聚在一起,所以過年就十分值得期盼了。如今生活水平高了,普通老百姓基本都不愁吃穿了,要是願意,每天都可以像過年那般,只是家人時常聚少離多,沒有了當初的那般滋味。過年尚且如此,冬至作為眾多節氣之一就更加被人遺忘了,但是“冬至大如年”這句話卻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流傳著。

冬至吃餃子,原來還有大學問!南方冬至吃什麼呢?

冬至又叫大冬、正冬。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者“小冬”,黃河流域也稱之為“冬除”、“冬住”或“冬除夜”,上海、江蘇稱為“冬至夜”,江蘇連雲港稱為“冬晚上”。冬至節比夏至節的歷史更為悠久,周、秦時期都曾以冬至為歲首。這也是民間至今仍把冬至節視為“過年”、“過小年”的歷史原因。冬至在公曆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冬至過後才是北半球冬天的開始,雖然我國很多地方在冬至前就“大雪紛飛”了,但是往往最冷的天氣出現在冬至後卻是不爭的事實。時至今日,冬至節等民俗節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北方卻一直傳承了千百年未變,那麼為什麼北方人冬至當天要吃餃子呢?

冬至吃餃子,原來還有大學問!南方冬至吃什麼呢?

北方一些地方有諺語說“冬至吃餃子,不再凍耳朵”。相傳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冷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的人耳朵被凍爛,於是吩咐弟子在南陽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等驅寒的藥材放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再放到鍋裡煮熟,鄉親們吃了這道“驅寒矯耳湯”後,爛耳朵的毛病就治好了。發展到後來,每逢冬至進九的日子,人們都習慣包餃子來吃。

北方冬至吃餃子,那南方人冬至的時候吃啥呢?清朝的時候地方誌記載,江南人冬至時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豬肉、水果、豆沙等餡料,煮熟後使用,稱為“冬至團”,這大概就是湯圓早期的原型。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用來送給親朋好友。在廣西龍州,冬至也被稱之為湯圓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會做好湯圓來祭祀祖先,然後老少分食,到了晚上還要辦酒席祭祖,祭後舉行家宴。湯圓曾在江南各地流行,其做法大體相同,只是口味上又有著很大的差異。如今在兩廣地區,很多老百姓也會把冬至當成如同端午節、中秋節一樣的重要節氣去過,當天舉家團圓,殺雞宰鵝來祭祀祖先,小孩子則從這天起就開始掰著手指頭算著離過年還有幾天。

冬至吃餃子,原來還有大學問!南方冬至吃什麼呢?


南北方冬至節吃食不同,反映的是我國地大物博,民情風俗的差異化,無論當天吃的是什麼,只要能一家人聚在一起才能有過節的氛圍。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節氣的發明彰顯了古人的智慧,也突顯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定期團聚那恆古不變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