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这几天我一直想有机会,问问阿波罗(太阳神)他本人一个问题: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打开朋友圈,我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动态: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也难怪人民群众纷纷喊热,连续数天的高温已经将大家折磨得叫苦不迭。我走在街上,不管碰到谁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因为在高温炙烤下,碰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名副其实的“熟人”。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样的高温下,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晚饭有鱼有虾,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炎炎夏日,何以解忧唯有空调。

在你吹着空调吃着西瓜的时候,我要来发问了:那你知道让你在酷夏中吹得这么凉快这么舒心,你最应该感谢谁吗?

当然得感谢发明空调和制造空调的人呀!

哈哈……那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空调吗?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个人就是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但是,空调是20世纪才被发明出来的,而我们人类文明已经在炎炎夏日中度过了数千年的时光。那么,回望历史,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中国古人们的避暑大全。

1、36计走为上策——外出避暑

古代帝王为了躲避炎炎夏日,往往会选择在凉爽的地方建造行宫,夏天移居到行宫里避暑。比方说清朝的皇帝有好多离宫,到了热得受不了的季节,他们会离开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或者圆明园“度假”。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承德避暑山庄

2、制作土“空调房”

但是移居行宫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去,也不是谁都可以拥有避暑行宫。那么如果没办法去行宫避暑,古人就会建造土“空调房”来纳凉。

看过电视剧《甄嬛传》的观众或许仍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图片中黑色方块就是一个冰井台

东汉末年,曹操曾造了一个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着,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这种方法后来被南方很多大宅院所采用,在主屋中央挖掘深井,来达到保持房屋凉爽的目的。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如上图所示)。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唐诗人张仲素有《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咏:“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

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3、保存冰块,制作冷饮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就有司职掌管藏冰的官吏和相应的冰窖设备。根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周王室为了保证冬天的冰放到夏天还能用,专门成立了“冰正”这个部门,负责人叫“凌人”。这个部门负责寒冬时节采凿天然的冰块,并且运到“凌阴井”(冰窖)里存起来,用新鲜的稻草、芦席铺垫,把冰放上之后用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覆盖。最后密封窖口等到来年夏天享用。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采冰图

我国战国时代发明了青铜冰鉴来实现“原始冰箱”的效果。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冰鉴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精巧科学。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把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冰水不会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冰鉴

到了清代,青铜冰鉴发展成了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箱盖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构造合理、经久实用。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冰桶

中国古代人,不光发明了储存冰的设备,还发现了人造冰的办法。大概唐朝末期的时候,有些工匠在开采生产火药的硝石时,偶然发现了硝石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以让水结冰。于是人工造冰技术开始出现。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项技术最早就用在了吃的方面。在唐代,古人会在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降低冰的融点,再加上蔗糖水的小铁盒放在桶里插上木棍,不一会就冻成冰棍啦!还有的古人把香料放在水中加硝石,结果就成了香气扑鼻的冰水,又凉又甜的还没啥色素简直是纯天然健康冷饮。

到了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出售,“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当时的杭州城里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等,光听名字就让吃货们止不住流口水。到了元代,吃货们又在冰雪中又加入了蒙古人喜欢的乳品。比方说果桨和牛奶,制作成的“冰酪”,也就是冰淇淋的前身。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伏日吃莲子汤,据说能养神益脾。

4、扇扇子,枕凉枕,卧凉榻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旁。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步辇图用于仪仗的扇子

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男人们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团扇成为女性的专用物。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个是清宫藏小风扇,由乾隆皇帝发明。是一款手柄连接一体式的玩具小风扇,手柄为化学制品,扇页为玳瑁材质。

乾隆让太监宫女做动力,站在风扇后面,抓着把手,均匀而有力的摇着,从而产生持续不断的风。

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一直到明清时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现,瓷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瓷枕

我们度夏如年,那么没风扇、没空调的古代人是怎么度过夏天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薇亭小憩图

暑气蒸腾,尤为难熬,古人就睡在“凉簟”之上。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祛暑降温、凉爽宜人。苏轼曾在《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所以,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是也有很多消暑纳凉的设备。今天的我们其实也可以从古人对抗酷暑的往昔中借鉴一二,适当捡起一些我们老古人的避暑神器。这样既能消暑,还能省电,何乐而不为呢?

声明:本文图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