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研發工程師有出路嗎?還是隻能熬資歷,熬技術?

這個問題是對機械行業,甚至是對整個理工科行業的最大的一個認知偏差。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認知偏差主要來自兩個原因:

A、從業者中無能的人以這個為藉口,總以為自己的無能是因為自己的資歷不夠,或者是熬的時間不夠長,給自己的無能找一個自我安慰的藉口。

B、從業者中牛逼的人藉以自謙,因為理工科人的共同特點就是“低調、含蓄、內斂”,很少有人高調的說自己牛逼的,有十分的能力,也就表現個五分就收住了,不像其它學科的從業者,做個五分能夠吹出十二分來。

所以你們所聽到的“機械行業需要熬資歷,等到老了就值錢了,或者是越老越值錢”的屁話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了,他們都是在有意或者無意的欺騙你,離他們遠一點。

這個世界除了古董,沒有什麼東西或能力是因為時間的積累而變得有價值的,越老越沒用才是真正的大概率事件。

你所謂的熬資歷的目的就是一個——讓自己變得有價值,值錢。

而事實的真相是能夠讓你變得值錢和有價值的無非是兩個東西:

A、基於專業技術的個人核心競爭力;

B、掌握了行業從業的相關資源。

而能力和資源恰好需要時間來積累和沉澱而已,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只要熬資歷熬到夠老就一定會有能力和資源。

其實真正的技術能力和資源不是靠熬資歷熬出來的,而是靠規劃、選擇和努力拼出來的。

其實真正能夠掌握核心競爭力和有價值資源的永遠都是少數人,所以成功的也永遠都是少數人。

而這少數人才是真的越老越吃香。


機械研發工程師有出路嗎?還是隻能熬資歷,熬技術?


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認知,我們是需要建立的,那就是在打造個人專業技能核心競爭力的時候,我們需要基於以下的認知出發:

真正的專業技術是具備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且這個核心競爭力是有市場價值的(劃重點)。

沒有市場價值的競爭力一樣沒有什麼意義,例如在這個時代,你說你釘馬掌釘得好,你覺得會有市場嗎?去那裡找那麼多馬掌來給你釘,所以你需要掌握那些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然後你才能實現能力的快速而方便的變現。

還有就是資源,資源也是可以變現的,但是資源的掌握更需要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能力,一般具備足夠資源的人,他們不需要通過資源去變現,他們往往是自己創造平臺來做資源整合,然後基於平臺去賺錢。

所以我們在打造職場競爭力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了,能力變現的思維基本上還是打工仔思維,是需要有平臺來為你的能力買單的,你需要機會。

而資源的整合會更好一些,那是自己創造一個平臺,是一種創業思維,也可以說是一種老闆思維,這樣的思維可以賺到大錢,當然壓力也會更大,這都是成正比的。

為什麼很多入職初期的從業者,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未來職業發展沒有任何的規劃和預期呢?其實這很大程度歸結於中國高等教育的確實,沒有建立良好的學校到企業之間的對接,沒有建立一個培養學生轉變為社會人的過渡機制,這是一個很大的“惡”。

並將這個培養成本全部轉接給了企業去承擔,其實企業的培養機制也是存在缺陷和弊端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業培養人才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很多人也在這樣的折磨過程變得沒有了目標和方向。

就機械行業而言,我接下來試著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而機械從業者們也需要從以下這個四個維度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打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和行業資源優勢。

1、企業的培訓機制存在弊端

雖然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經進步到所謂的工業4.0時代,但是就機械工程師的培訓機制而言,並沒有隨著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相應的提升,無論是傳統的國有企業,還是新興的民營企業,亦或者號稱行業標杆的外資企業,新進工程師的培養機制還是更多的依賴於“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承,而沒有一套系統而科學的培訓機制。

更甚至,如果“師傅”存心藏私的話,一個新人要想在這個行業獨當一面,那可能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甚至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至於那些所謂的“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的說法,有時候就是一種扯淡,因為如果師傅不能把一些行業技術規則“傾囊相授”的話,單憑個人的努力,你可能只會經歷這坑還比那坑深的際遇。

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論上是正確的,但是人們也經常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時間是無限的,但是屬於你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本來就是師傅一句話的事情,如果靠你個人去摸索和經歷,也許就是無盡的高山與苦海,也許你真得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到達“羅馬”,但是可能到達之日也是退休之時了,這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理工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陋習”,我們經常聽說“文人相輕”這句話,其實在理工科一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不僅存在相互鄙視的問題,更存在“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擔憂,這就造成了在新人培訓階段的溝通阻塞和不暢,一方面是師傅不願意教徒弟,故意藏私,另一方面是徒弟看不起師傅,覺得他們倚老賣老而做不到以“師禮”侍之,這就是為什麼年輕人總是“出不來”,而“老傢伙”們總是退不了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我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非常的例外,我的師傅就對我非常好,不僅在技術上對我傾囊相授,在做人做事上也是諸多提點,讓我對他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認識他十多年了,雖然早就不在一起工作了,但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春節,我都會帶上菸酒水果登門拜訪,侍之以師禮,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所以,當你入職了機械這個行業之後,你需要考慮不是什麼熬資歷和時間,而是如何主動的出擊,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業從業者,作為一個機械工程師,我們也許改變不了這種“老帶新”的技術傳承製度,至少暫時改變不了,但是我們依然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和付出去利用這種制度,特別是在中國,我們是一個人情社會,只要把人做好了,其它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你懂的。

否則,你只能是看著別人吃香的、喝辣的,而自己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機械研發工程師有出路嗎?還是隻能熬資歷,熬技術?


2、神槍手是靠子彈喂出來的

不記得是什麼電影裡的臺詞了——神槍手是靠子彈喂出來的。其實作為一個機械工程師,特別是一個優秀的機械工程師是需要用錢“喂”出來的。

一個優秀的機械工程師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的工作項目才能綜合的鍛鍊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技術認知,並在這些項目的執行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與技巧,不斷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並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能理念,而任何專業項目的最終支撐就是金錢,所以我們可以說,你的機械設計能力來自於你花費的金錢的數量。

其實資歷深的機械工程師並不一定就比年輕的機械工程師值錢,而是那些真正有項目經歷的機械工程師比沒有項目經歷的工程師值錢,而年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你去更多的經歷專業項目而已。如果沒有專業項目的支撐,你就算在這個行業裡面呆40年,也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更別說值錢了。

而機械專業項目從市場調研,到方案設計,到產品生產,到產品完善定型,再到產品上市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有時候一個大項目下來,幾年的時間就過去了,而一個工程師從懵懂的青春少年到年富力強的中年也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已,時間在帶走歲月與容顏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技術和能力的積澱,帶來了我們可以依靠和憑藉的知識與資本,這就是資歷老的工程師值錢的底氣所在。

如果你現在入職的公司,有大量的項目讓你參與和主持,那請你好好珍惜,因為用公司的成本來成就個人的能力是千載難遇的機會,不用在項目的成敗上有過多的擔心,凡是都有成本,有時候失敗也不過是企業的一種成本而已,但是這種失敗對你的個人能力而言反而是某種意意義上的成功,因為你以後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這份經歷會帶給你無盡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我更傾向於勸年輕人去一些創業型的小公司的原因,因為你有大量的機會去經歷各種專業項目,你有大量試錯的平臺和項目去成就個人的能力與智慧。

就我個人而言,到目前為止,我參與和主持設計的產品至少在50個以上,這個數量對於那些國有企裡的設計工程師而言,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這個數量,因為很多工程師主管的都是一些成熟的產品,這些產品雖然佔據了市場上的大量份額,但是他們並不存在很大的設計和創新空間,這對於提升一個 機械設計工程師的個人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沒有項目經歷,他們的可利用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3、天賦決定了高度

其實我一直不想說這句話——這是一個需要天賦的職業,很多人對機械專業技術的處理能力確實是天生的,我帶過很多新人,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出色,他只要稍加點撥就能做出讓人驚喜的創造性技術方案,特別是在一些專業問題的處理上,總是會讓人有意外的收穫,這讓我很是刮目相看,但是有的人就非常的“愚笨”,至少在機械專業這個事情上,讓我覺得難以認同,當然他們也許在別的事情上有過人之處,但是我確實看不到他們在這個行業發展的潛力。

還有就是接受能力,其實接受能力是雙向的,既有師傅的正確引導與教誨,更要有徒弟的虛心學習和領悟,缺一不可,其實這是一個溝通的問題,雖然溝通能力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但是如果天生就具有這方面的才能的話,會讓你的職業生涯走出更多的捷徑,因為沒有人喜歡和“笨蛋”打交道,有時候和過於“蠢笨”的人交流是一種修養,因為你得有無盡的忍耐和溫和才能滿足他們的有效溝通,但是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特別是當你處於優勢地位的時候,反正受損失的不是你,所以你可以很輕易的放棄與“蠢笨”之人的交流,這也就導致了年輕人無法快速的學習到行業經驗和技術,從而導致看似遙遙無期的“出頭之日”。

所以,在這裡我也有一個建議,每一個入行的新人,都需要評估一下,自己在這個行業的悟性,這種悟性與智商並不是正相關的關係,也許你只是不適合這個行業而已,那就儘早換一個行業,你永遠值得更好的擁有。

在此之前,我對很多新人都是以鼓勵為主,特別是很多覺得在這個行業有一定從業困難的新人,我都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努力就一定有希望,但是我內心深處並不認同這個答案,只是嘴上實在說不出打擊他們的話來,因為每個年輕人都需要鼓勵,我不能給他們脆弱的心靈上再潑一盆冷水,但是今天,我就我以前的言論道個歉,我想告訴那些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人年輕人,如果覺得設計很難,覺得繪圖很難,覺得工藝很難,那就換個行業吧,不用在一棵樹上吊死,更不要因為一棵歪脖樹而放棄了整片森林。

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除了天賦,更需要有長年累月的堅持,才有可能做到一個相對自由的狀態,也可以說這個行業積累期太長了,對於IT行業而言,可能是“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但是後天很美好”,但是對於機械行業的人而言,那可就是“今年很殘酷,明年很殘酷,後年也很殘酷,多年以後可能很美”,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經歷這份等待。

4、平臺決定了經歷

一個工程師的價值來自於其職業經歷,更多是我前面提到的項目經歷,而不是職業生涯的長短,所以在你入職之初,一定要對入職平臺有一個充分而深入的認識,你的就業平臺是否能夠為你提供足夠的項目支撐,是否能夠為你提供足夠的試錯成本,是否能夠為你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

其實很多老國企並不具備這樣的支持資源,以為這些企業已經在市場上佔據了相對穩定的份額,他們的產品也相對成熟與穩定,在產品創新和研發項目上,會存在一定的滯後與保守,他們更多是對產品做一些優化升級,而不是不斷的推出全新的產品,所以這些公司雖然具有豐厚的技術底蘊和積累,但是對個人能力的提升並沒有很大的助力,因為作為一個機械行業的士兵,你需要站在第一線,需要聽到槍炮聲,更需要自己端著槍去經歷一些戰爭,打下屬於自己的榮耀與天下。

其實在這個行業裡,真正能成為技術大牛的,少之又少,因為真正的項目資源永遠都壟斷在少數人手裡,也只有他們才能真正利用公司的成本去成就自己的個人能力,並利用這種個人能力的反制公司的用人制度,同時也利用這種個人能力來提升自己的價值變現渠道與空間。你所要做的就是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如果你想在機械行業裡面變得值錢,關鍵點並不是要等待幾十年的職業資歷,而是儘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裡去經歷更多的技術項目,這些經歷才是你提升自我價值,並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變現,那些依然活躍的資深工程師只是碰巧在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經歷和把握而已,當然也許有的人是刻意而為,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被動成就,但是年輕的你有得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