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是汉人勉强写的吗?

时代傻瓜李博士


二十四史中的《元史》不到一年成书,没有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甄别,因此错误极多。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清朝和现代对《元史》的评价来了解,先是清朝的, 用了你的资料。

之后是现代对《元史》的评价,刘庭华《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元史》的编撰可以用不合格来形容,毕竟这只是朱重八的一个政治工程,面子工程,说白了就是朱重八的一块遮羞布罢了,只要写完了就可以了,质量上也没必要太较真。否则的话,清末民国也不会重新整理、翻译元朝的资料,重新编撰了《新元史》。

这是明修《元史》的问题,其实不管是明朝还是后世的汉儒,甚至包括民国和共和国,人们都无法理解元朝的一个特点,即大元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性帝国。

当然以儒家狭隘的知识论,甚至是现代中国人的知识论和眼界是根本理解不了啥叫多元化的世界性帝国,总想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来解释大元。

因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大元是多元化世界性帝国,没有第二个,因为大一统王朝当中汉唐明都是单一制王朝,清帝国属于多元化帝国但不是世界性帝国,只有大元两者都符合。所以儒家根本理解不了蒙古大汗为何会重视工商业,为何会给地方放权,为何会重用理财派,为何会不重视科举,为何会有烧埋银制度,为何会因俗而治等问题,所以对于元朝的解读也彻底变味。举个例子,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但是基本都走了样,因为朱重八根本理解不了蒙古大汗的战略眼光,把元朝制度的负面影响彻底发扬光大。

大元的部分政策,和今天的共和国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说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开门做生意,强调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这就和大元把自己打造成当时的东亚国际贸易中心的手段如出一辙。

所以,对元朝不能按照古典中国单一制王朝来理解,应该以全球化的思维来理解大元。

全文完


北洋水兵


元朝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野蛮朝代,别说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就是专业的历史学者喜欢研究元朝历史的也不多。

相比其他朝代,元朝的史官制度和机构设置也比较简单,主要有三,起居注、时政科和翰林国史院,而且其制度疏阔,弊端甚多,很难保证其国史的真实、公正、客观。元代史官以汉人居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是这些汉臣史官不愿意真正给元朝统治者卖力,勉强写的史书。

但其实元代统治者还是比较重视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学习的,尤其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元朝史官不仅编撰了《宋史》,还编撰了《辽史》、《金史》,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其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元代史官中同样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如危素、黄溍、王思诚等,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危素这个人。危素的文学和史学造诣都很高,他一人同时参与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的编撰,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危素在元朝为官三十载,历任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参知政事、岭北行省左丞等要职,后弃官隐居,潜心史学著作。

元大都被朱元璋攻破之时,元朝大臣纷纷四散而逃,唯危素欲投井殉国,幸得好友以“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国史死”为由劝阻。

后来朱元樟让当时的文学泰斗宋濂主持为元朝编撰《元史》,宋濂向朱元璋推荐了危素,危素以其渊博的学识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不仅封他为翰林侍讲,与宋濂一起编撰《元史》,还经常召见他,与他谈史论今,最后更是让他给自己当起了私人顾问。

危素作为元朝遗老却如此受朱元樟的赏识,引起了御史们的嫉妒,纷纷上书弹劾他,众口铄金,朱元樟想到危素曾欲投井自尽为元朝殉国的过往心里也不舒服,把他贬去守余阙庙(余阙是元朝的一个大忠臣),此时危素年事已高,又被朱元璋如此羞辱,很快就病死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尽量不要带有个人好恶和主观情绪,这样才能更清楚地去发现历史真相。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关注我的评论号,我们一起聊历史。





寂寞一刀本尊


萧文昌来回复您的问题,手机打字哈!多多包涵!

元朝统治中原时间差不多百年左右!这段历史是明太祖朱元璋堂堂正正的采用我们中原地区传统记载前朝历史的方式记录的,是完全自愿并且乐意的行为!

关于对元朝存在的认识和把握,是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


一开始作为异族踏足中原地区,民族矛盾很严重的,但随着元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深入,阶层的发展,民族的融合。

元朝中后期历史,普通所谓一等人的蒙古人日子过得也是很惨的,而四等人汉族大地主却过的很舒服。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渐替代了民族矛盾。

所以红巾军的起义背景是元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最初起于淮河流域,以北方首领及其教友等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起义,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结识了安徽人刘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见明 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録》卷一)[1]

以上历史记载说明这是一种阶级压迫,以邪教组织的方式壮大并且发动起义。

随着起义军的发展,起义军内部权力的集中, 1367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统治。在这里起义的口号已经变了,从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转变成驱逐胡虏。 此时元朝又变成蒙古人!

明洪武元年(1368),即元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于南京天界寺开局编写,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便修成了一百五十九卷。接着又派欧阳佑等往北平搜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于洪武三年重开史局,纂修除赵埙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参加,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续修成五十三卷。然后合前后两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二百一十卷。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三百三十一天。

可见朱元璋对于修元史的迫切性!为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修元史就是证明元朝是入主中原的朝代,是接替宋朝正统的皇朝。换句话说,就是朱元璋认为元朝灭宋朝是宋朝气数已尽,元朝是正统的皇朝,而不是短暂存在的地方政权,是曾经得到全天下承认的皇朝,是有法理性依据的皇朝所以明朝灭了元朝。是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如果不修元史,就是不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那么就要承认宋朝还没灭亡,皇帝这个位置应该是为赵家子孙打天下!

朱元璋当时已经基本统一全国,他想把这个位置留给自己的后代。当然就需要替前朝修史书,宣告一个王朝的终结和新的王朝建立。

当然元史修的比较粗糙,耗时较短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正史。

所以元史并不是勉强写的,而是乐意去写,符合历史潮流。

和元末经历一样,就是清末!

开始喊的口号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来改变了!如果不改变口号,今天的中国只有关内十八省了,那样我们绝对成不了世界性大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