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歷史是漢人勉強寫的嗎?

時代傻瓜李博士


二十四史中的《元史》不到一年成書,沒有時間對相關資料進行蒐集、整理、甄別,因此錯誤極多。

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清朝和現代對《元史》的評價來了解,先是清朝的, 用了你的資料。

之後是現代對《元史》的評價,劉庭華《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

《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編修,由於迫於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壓力,歷時11個月共331天,31人參加,組織領導工作緊迫、匆忙、粗亂,近180萬字的鉅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草成,根本沒有時間來核對史料的真偽和問題的分析比較。確切地說,《元史》是史官們迫於政治壓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複、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

由此可見,《元史》的編撰可以用不合格來形容,畢竟這只是朱重八的一個政治工程,面子工程,說白了就是朱重八的一塊遮羞布罷了,只要寫完了就可以了,質量上也沒必要太較真。否則的話,清末民國也不會重新整理、翻譯元朝的資料,重新編撰了《新元史》。

這是明修《元史》的問題,其實不管是明朝還是後世的漢儒,甚至包括民國和共和國,人們都無法理解元朝的一個特點,即大元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性帝國。

當然以儒家狹隘的知識論,甚至是現代中國人的知識論和眼界是根本理解不了啥叫多元化的世界性帝國,總想以傳統的儒家思想來解釋大元。

因為中國歷史上只有大元是多元化世界性帝國,沒有第二個,因為大一統王朝當中漢唐明都是單一制王朝,清帝國屬於多元化帝國但不是世界性帝國,只有大元兩者都符合。所以儒家根本理解不了蒙古大汗為何會重視工商業,為何會給地方放權,為何會重用理財派,為何會不重視科舉,為何會有燒埋銀製度,為何會因俗而治等問題,所以對於元朝的解讀也徹底變味。舉個例子,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制度,但是基本都走了樣,因為朱重八根本理解不了蒙古大汗的戰略眼光,把元朝制度的負面影響徹底發揚光大。

大元的部分政策,和今天的共和國都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說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打開門做生意,強調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這就和大元把自己打造成當時的東亞國際貿易中心的手段如出一轍。

所以,對元朝不能按照古典中國單一制王朝來理解,應該以全球化的思維來理解大元。

全文完


北洋水兵


元朝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窮兵黷武的野蠻朝代,別說普通的歷史愛好者,就是專業的歷史學者喜歡研究元朝歷史的也不多。

相比其他朝代,元朝的史官制度和機構設置也比較簡單,主要有三,起居注、時政科和翰林國史院,而且其制度疏闊,弊端甚多,很難保證其國史的真實、公正、客觀。元代史官以漢人居多,所以給人的感覺是不是這些漢臣史官不願意真正給元朝統治者賣力,勉強寫的史書。

但其實元代統治者還是比較重視對中原先進文化的學習的,尤其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元朝史官不僅編撰了《宋史》,還編撰了《遼史》、《金史》,為後世的史學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其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元代史官中同樣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如危素、黃溍、王思誠等,在這裡我想重點說一下危素這個人。危素的文學和史學造詣都很高,他一人同時參與了《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的編撰,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危素在元朝為官三十載,歷任翰林編修、太常博士、兵部員外郎、監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農丞、參知政事、嶺北行省左丞等要職,後棄官隱居,潛心史學著作。

元大都被朱元璋攻破之時,元朝大臣紛紛四散而逃,唯危素欲投井殉國,幸得好友以“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國史死”為由勸阻。

後來朱元樟讓當時的文學泰斗宋濂主持為元朝編撰《元史》,宋濂向朱元璋推薦了危素,危素以其淵博的學識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不僅封他為翰林侍講,與宋濂一起編撰《元史》,還經常召見他,與他談史論今,最後更是讓他給自己當起了私人顧問。

危素作為元朝遺老卻如此受朱元樟的賞識,引起了御史們的嫉妒,紛紛上書彈劾他,眾口鑠金,朱元樟想到危素曾欲投井自盡為元朝殉國的過往心裡也不舒服,把他貶去守餘闕廟(餘闕是元朝的一個大忠臣),此時危素年事已高,又被朱元璋如此羞辱,很快就病死了。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覺得我們在研究歷史時應該儘量不要帶有個人好惡和主觀情緒,這樣才能更清楚地去發現歷史真相。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關注我的評論號,我們一起聊歷史。





寂寞一刀本尊


蕭文昌來回復您的問題,手機打字哈!多多包涵!

元朝統治中原時間差不多百年左右!這段歷史是明太祖朱元璋堂堂正正的採用我們中原地區傳統記載前朝歷史的方式記錄的,是完全自願並且樂意的行為!

關於對元朝存在的認識和把握,是不斷變化的一個過程。


一開始作為異族踏足中原地區,民族矛盾很嚴重的,但隨著元朝在中原地區統治的深入,階層的發展,民族的融合。

元朝中後期歷史,普通所謂一等人的蒙古人日子過得也是很慘的,而四等人漢族大地主卻過的很舒服。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矛盾逐漸替代了民族矛盾。

所以紅巾軍的起義背景是元朝統治末年政治敗壞、稅賦沉重,加上天災不斷。最初起於淮河流域,以北方首領及其教友等便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起義,義軍頭裹紅巾,稱紅巾軍。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並結識了安徽人劉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見明 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録》卷一)[1]

以上歷史記載說明這是一種階級壓迫,以邪教組織的方式壯大並且發動起義。

隨著起義軍的發展,起義軍內部權力的集中, 1367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統治。在這裡起義的口號已經變了,從推翻一個封建王朝轉變成驅逐胡虜。 此時元朝又變成蒙古人!

明洪武元年(1368),即元亡的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編修《元史》。第二年,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禕為總裁,趙壎等十六人為纂修,於南京天界寺開局編寫,僅用了一百八十八天,便修成了一百五十九卷。接著又派歐陽佑等往北平蒐集元順帝一朝的史料,於洪武三年重開史局,纂修除趙壎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參加,用了一百四十三天續修成五十三卷。然後合前後兩書,按本紀、志、表、列傳釐分後,共成二百一十卷。全部編撰工作歷時只三百三十一天。

可見朱元璋對於修元史的迫切性!為什麼呢?

朱元璋之所以修元史就是證明元朝是入主中原的朝代,是接替宋朝正統的皇朝。換句話說,就是朱元璋認為元朝滅宋朝是宋朝氣數已盡,元朝是正統的皇朝,而不是短暫存在的地方政權,是曾經得到全天下承認的皇朝,是有法理性依據的皇朝所以明朝滅了元朝。是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如果不修元史,就是不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那麼就要承認宋朝還沒滅亡,皇帝這個位置應該是為趙家子孫打天下!

朱元璋當時已經基本統一全國,他想把這個位置留給自己的後代。當然就需要替前朝修史書,宣告一個王朝的終結和新的王朝建立。

當然元史修的比較粗糙,耗時較短 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正史。

所以元史並不是勉強寫的,而是樂意去寫,符合歷史潮流。

和元末經歷一樣,就是清末!

開始喊的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後來改變了!如果不改變口號,今天的中國只有關內十八省了,那樣我們絕對成不了世界性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