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太祖皇帝尊鑑:

小人冒昧來信,萬望皇帝老爺恕罪。小人本為遼東廣寧左屯衛所下的一個軍戶,近年來天災人禍不斷,屯田幾無收成,“軍士妻子,衣食不給,皆剜蕨根度日”。再加上上頭對我們多方刁難,百般盤剝,軍士們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這才出此下策,讓我代表大夥給您寫信,希望您在天之靈能夠保佑我們免於勞役、賦稅之苦,求得一片安身之地。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眾所周知,我朝戶籍管理承接元朝舊制,將全國人口分類編成軍、民、匠、灶等不同戶籍,不同職業的人佔據不同的戶籍,按照戶籍劃分不同的差役。按照太祖皇帝的規定,十年為期限核查戶籍人口,重新造戶籍黃冊。這一點我們小老百姓都能理解,為了能讓天下萬民人盡其才,以業佔籍並無不當。但是在軍籍中,軍戶身份代代相傳,非特恩不能豁免,小人們受到束縛太多,地位低下,真是欲哭無淚啊。

想當年,太祖皇帝高舉抗元的大旗,我的先祖在攻佔集慶之前投入您的麾下,追隨徐達大將軍左右,當時的從徵軍可是被您視為親軍,不論是戰死疆場還是因病逝世,“月米皆全給”,有著特殊的照顧。我祖上也莫不以跟隨太祖爺南征北戰,驅除韃虜,定萬世功業為榮。

後來隨著地盤的擴大,兵力開始變得捉襟見肘,我朝開始將兵源擴展到普通百姓,“垛集令行,民出一丁為軍”,大批的民眾被編入軍籍。隨著統一戰爭的發展,投降過來的元朝兵丁以及張士誠等人割據勢力的軍兵也成為了軍戶,立國之後太祖皇帝屢興大獄,很多良民也以罪謫充軍,構成了大大小小的衛所軍戶。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遼東地區是捍衛京師的屏障,朝廷在這裡設置軍事重鎮並稱為“九邊之首”,對此地相當重視。祖上隨大軍征戰於此,天下大定後便在此地開枝散葉,但是其實朝廷並沒有授予這些老兵土地。當然,明初荒地甚多,有的軍戶開墾土地屯田,也成為了慣例保存下來。遼東“孤懸”於大明疆土之外,糧食轉運多有不便,並且沒有民戶可以提供稅糧,軍餉主要依靠軍屯。但是遼東地區卻是屯軍少,練軍多,這就導致我們遼東軍戶負擔重、待遇微薄。

大明立國之初,規定屯軍的負擔是種地五十畝,歲納正糧十二石,餘糧十二石。但是在遼東苦寒之地,每年糧食收成只有一次,卻需要納糧十五石,這種租額一直未更改,軍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遼東軍戶待遇十分微薄,每日辛苦勞作,月末只能領取糧一石,鹽二斤。有的時候一石糧也不能全給,月糧僅僅只發六鬥,另外四鬥用不斷貶值的大明寶鈔代替。太祖皇帝,天地良心,您也當過農民,餓過肚子,遼東軍士加上妻子以及餘丁,一家不下十餘口,每月六鬥米夠得上一家人餬口嗎?

這還不算,每逢戰事出徵,衣裝自備,戰馬斃亡還得買馬補數,為國守邊功勞自不待言,可是這也太不把軍戶當人看了吧。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要說負擔重,待遇薄,我們這些老傢伙受點苦也就罷了,那些孩子做錯了啥,軍戶子弟出任官吏,脫離軍籍還有嚴格限制。宣德年間,朝廷百萬軍戶之中,僅有三人除去軍籍,走上科舉仕途。想要開豁軍籍,不僅要有生員科名,還須通過翰林院的考試,想要脫離軍籍的軍士很多,但是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又有幾人能夠成功。

我朝軍戶,地位低下,人身自由也有著多方的限制。朝廷明禁衛所軍官與所屬旗軍通婚,一般民戶為了避免軍役波及自己,禍及子孫,都不願意與衛所通婚,再加上娶妻靡費之多,導致很多戍籍男丁到了四十歲還沒有成婚。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不僅如此,軍戶在法令中都備受歧視,民戶顯然優於軍戶,“軍戶丁男止許一人充生員”。我們過著每天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不僅要打仗,還得屯邊種地,到頭來還不如老老實實種地的農人。

正統以後,我朝軍政日益荒廢,社會上對衛所軍戶的評價多為負面,更不要說從戎來建功立業了。大量軍戶為了逃脫成民,犯重罪而不顧,卻不見民戶求充軍。

屯田所需軍糧已經榨乾了我等平頭百姓的精力,那朝廷的正役與重役更是讓人喘不過氣來。按照慣例,軍戶出一丁為軍,另出一名餘丁隨軍負責生產,供給資費。如果軍戶之下缺少兵丁,幼丁也要充軍入伍,太祖皇帝您說,這算不算的盤剝百姓,置百姓於水火之中。

根據大明立國之初的法令,各衛所需要撥出一部分旗軍在屯地上進行生產,稱為屯軍。每軍受田五十畝,因此您曾說:“吾京師養兵百萬,而不費百姓一粟”。但您想過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軍戶之下子孫繁衍,土地便不夠耕種,生產不敷食用。官宦之家以及軍官對於膏腴之地的掠奪,更是使得廣大軍戶無田可耕,生活困苦。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我朝國法禁止私人佔軍士役,但是在實際上,私役軍士之事堪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衛所軍士本來就承擔著作戰、防禦、漕運等諸多任務,但是屯田被軍官大量侵佔後,軍士便不能再專心軍事,只能為了生活聽憑差遣。“軍士多雜派,工作終歲,不得入操。雖名團營聽徵,實與田夫無異”,拱衛京師的團營都達到這種地步,邊關軍戶的強佔徭役更是觸目驚心。

佔軍士徭役聽起來簡單,其中的道道倒是不少。首先便是屯田、守禦之外以國家名義而進行的,弘治年間,江南官兵大多被抽調運送糧草,嘉靖年間修建宮殿、陵墓,更是役使京軍七萬。更為可恨的是軍官的私人佔據軍士徭役,死亡不恤,凍餒不問,不堪忍受的士卒逃亡者十之八九。

在將官以及豪族的掠奪下,軍戶們的生活本就入不敷出,薪俸糧餉還會被衛所軍官以各種理由佔為己有。軍戶們忍受著軍官的剝削,自己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不用說養家餬口了,因此衛所軍士屢屢逃亡。軍官們瞞報逃亡,為的是更加自由的侵佔軍士們的糧餉。軍丁逃亡這一問題如同魔咒一般困在大明朝的身上,造成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說來冒犯,讓軍戶們處於水深火熱的,還有太宗皇帝一手製定的邊班制度。“永樂間,始命內地軍番戍,謂之邊班。”內地士兵定期到邊關輪換,南兵戍北,北兵戍南,雖然能夠避免發展軍隊出來割據勢力,但是卻使得軍士疲於路途之苦。南方之人死於寒凍,北方之人死於瘴癘,一路之上逃亡者甚眾。

而為了保障軍隊的兵源,太祖皇帝親立“勾軍”之法,在洪宣年間雖然取得了成效,但是到後來卻流於形式。“勾軍”官員借勾軍盤剝勒索,收受賄賂,並將其當做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的重要手段,勾軍之法不僅沒能解決軍士逃亡,反而加劇了這一現象。軍戶低人一等,因此力圖擺脫“軍籍”的束縛,遼東兵丁更是不間斷逃亡。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大明中後期,遼東作為對抗後金的前沿陣地,士兵所受徭役以及剝削更是難以言說。在此情此景下,眾多軍士逃亡到遼東山區,為的就是擺脫掉軍籍以及將官的束縛。曾經為國戍邊,保衛我大明江山的好男兒落得這不田地,太祖皇帝您忍心嗎?留下的軍戶,心中的怒火不斷累積,但是終有爆發的一天,反抗的火焰會越燒越旺的。

為了應對邊關巨大的軍事壓力,我朝開始實行“募兵制”,但是南倭北虜紛至沓來,扣關擾邊,募兵雖多可以解一時之患,但是國庫卻日益空虛。練餉、遼餉、剿餉的不斷徵發,將百姓的汗血也即將榨乾,現在的大明朝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啊。北有強敵虎視眈眈,南有闖賊在江南為禍,如果不是當初對於軍戶被盤剝、逃亡坐視不理,哪裡會有今日之禍呀我的太祖皇帝,您留下來的大明基業快被葬送於水火之中了啊。

時至今日,我和一眾兄弟仍在遼東勉強維持,感念的就是祖上追隨您打天下的那份情義,銘記的是您當初的優待。現在我們一直枕戈待旦,時刻防備滿族人的進攻,不能丟棄這京師的屏障,願意為我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太祖皇帝您在天有靈,希望能夠保佑我大明能夠起死回生,用猛藥去重苛,方能救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

“衛所軍士逃亡者甚眾”——明朝軍戶給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

太祖皇帝泉下有知,保我大明萬代基業,遼東軍戶頓首、再頓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