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興趣不明確,填志願可以直接選擇大類招生的專業嗎?要注意什麼?

最愛高考678


這個一般是不會存在問題的,因為現在大學的招生一般都是按大類招生,就是為了解決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的過程中,不能夠認真地解讀相關的專業內涵;專業的實質;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的就業領域;專業的發展前景;不能夠真正瞭解自己是否具有學習該專業的潛力和能力;不能夠真正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所以,通過一年或者兩年的基礎課程的學習。在大一的下學期或者大二的上學期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專業分流。因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校也能夠發現人才,為自己培養相關學科領域的尖端人才;考生也能夠真正瞭解專業的內涵,瞭解自己的興趣,從而實現雙贏的雙向選擇。真正達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選拔模式。

諮詢更多高考問題,請關注有著42年豐富高考志願填報經驗且無一例考生滑檔的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或者關注陝西省目前唯一正規註冊的,經國家有關行政機關審批的專業權威機構一一西安市戶縣金牌高考志願填報諮詢服務中心(百度可以查詢,辨別一切真偽)。

因此,在填報高考志願的過程中,考生如果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不太清楚,或者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還存在著迷茫和困惑,一方面可以根據高考中,自己各科文化課成績的表現選擇按大類招生;另一方面,要研究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在相關的重大領域選擇按大類招生個的計劃,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滿意的專業,充滿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專業,也是非常客觀的,非常科學的選擇。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越來越多的大學實行大類招生,985/211更為普遍,優缺點各是什麼?有沒有坑?



現在許多大學都開始使用大類招生的模式,特別是985、211更為普遍。所謂的大類招生就是把幾個相近的專業或者某個學院下面的專業打包,變成一個專業類進行招生,你在填報志願時,直接按照專業大類的名稱來填報志願。比如工商管理類、經濟學類、新聞傳播類、法學類、化學類、機械類、電子信息類等等……

大一一年,大家上的都是基礎課,很多是大一結束後上大二的時候開始分具體的專業方向,也有早一些或晚一些的。 那這樣到底好還是不好呢?大類裡面都是自己想學的專業嗎?有不喜歡的專業怎麼辦呢?


先說說優點

把專業選擇推遲了,降低了因為當時對具體專業發展方向不瞭解,而選擇失誤的幾率,減少盲目性,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對學科具體方向的喜好等等,你之前對某些專業不太瞭解,但是經過一年思考後,你清楚每個專業方向了。


那對於我們來說有沒有什麼缺點?

瞭解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就一定能讀到麼?不一定,為什麼呢?大學的大類招生,很多時候會把專業進行打包,把冷門和熱門的專業放在一起打包。因為很多的家長和同學都知道自主學習,對專業瞭解程度也越來越深,這樣就導致大學的很多冷門的專業不好招生,或者說不好招高分生源,為了不降低自己學校的整體分數層級,能有效的遏制,學校的分數突然分數下滑的可能性,因為這個類別裡是有好專業就是能往上拉分。


比如這個學校的工商管理類,(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專業)組成工商管理類,這樣你想學會計,就只能報這個大類。



比如這個學校金融學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想學金融學怎麼辦?想學會計學怎麼辦?那你就得報這個大類,這樣一來

其餘專業不就也能招到生了麼!


再比如這個學校,土木類,把土木工程和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打包在一起,想學土木工程的也智能報這個類別。


再比如這個學校,法學很多人想讀,那就和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政治學與行政學都放在一起,這樣冷門專業也就能招生了。


對於學校來說,他能保證分數,保證層級,保證生源的質量,但對於我們來說想讀到自己想學的專業,就只能大一努力努力在努力的學。


絕大多數學校不是你想學哪個專業就學哪個專業,是按照,大一或著大二的總排名,誰在前面誰先選,一個學生說自己是前10%進入的某211大學,到最後大學一沒學好,最後沒學到自己想學的專業。排名靠前的同學可以在大類中有權先選擇專業,到了排名後面的學生,實際上就沒有選擇的機會,剩下哪個專業就要去讀哪個。可以說排名太靠後,你就只能去讀冷門專業了。

這樣一來,其實大一的時候壓力會比較大,要是大一一開小差,沒有高中老師那樣嚴厲的督促情況下,很容易就將自己陷於不利的境地了。但是對於分數相對低一些進入到大類裡面的學生,這也是你的一次機會,像有些學校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可能達到30多分,那如果好好的努力,即便高考差了30多分,在分專業的時候你也能追回來,所以好好學習吧,同學們,大學不是終點,是一次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機會,是一次危機,但是有危就有機,機會就是留給大學非常努力的孩子的,你要不要好好把握呢?


高考規劃李蕊丞老師


近幾年,高校招生按學科大類招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大類招生逐漸成為志願填報中的熱詞,熱歸熱,但到底什麼是大類招生可能很多家長並不清楚,這種招生模式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填報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什麼是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全稱是按學科大類招生,又稱大平臺招生、通識教育,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同院系或不同院系(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併,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後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雙向選擇的原則進行專業分流。

①按學科招生,一般是一級學科或者二級學科

這種招生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它包含的專業的學科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徵,特點,合併在一起進行招生。這也是高校中比較多的一種大類招生模式,括號中會註明詳細專業 ,比如:中山大學,哲學類(哲學,邏輯學);四川大學,金融學類(金融學,金融工程)

②按院系招生

如:法學院,按法學類;新聞與傳播學院,按新聞與傳播類

還有一部分院系會分幾個大類來進行招生。

③試驗班,基地班

如:理科試驗班,工科試驗班,這個試驗班中會包括相應的專業,比如:東南大學-工科試驗班(自動化、機器人工程、電氣工程以及自動化等)。

④通識教育

新生入校後進入一個學院,不分專業,不分文理進行通識教育,所學課程都是一樣的,學生主要學習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學科大類平臺課,待大二或者大三再進行分專業,這種模式下,學生更多的是接受綜合素質教育。比如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都有采用這種模式。

大類招生和專業招生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在於:大類招生是先上大學,再選專業;專業招生是先確定專業,再對專業進行學習。具體的我們看看四大區別:

大類招生的優勢

①推遲專業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填報志願的盲目性

我們說專業有那麼多,我們的孩子包括家長對專業肯定是不能夠深入的瞭解,填報的時候很多都是盲目的有的呢就是跟風,那麼實行大類招生就可以避免這種盲目填報,我們填報大類,進入大學以後通過專業類的通識教育和基礎學習,對專業能夠進一步的瞭解,真正的認識到這個專業,再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專業方向。之前我們也會聽說有些學生進入大學以後會申請轉專業,那麼就是因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專業所以申請轉專業,但是要知道申請轉專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麼大類招生就避免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②增加錄取機會,緩減學生壓力

為學生擴大了專業選擇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錄取機會。

如果是按專業招生,那我們都知道填報志願的時候一般都是可以填報6個專業志願,這就限制了考生的專業選擇,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建築學,同時呢也喜歡電子信息類,也對計算機類感興趣,但是呢由於填報志願數有限,就不得不捨棄一些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專業。那麼大類招生,一個大類中就包含了幾個專業,這樣考生如果填報6個大類的話,就相當於是選擇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專業,考生的選擇範圍就大大的增加了。

③大類招生多一個選擇機會

為不瞭解大學專業設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長提供了一個先了解後選擇的機會,使考生能夠先進入大學學習基礎課程,後根據專業興趣、個人特長以及對專業的瞭解等選擇合適的專業,再進行專業知識點的學習和能力培養。

大類招生的劣勢

①好專業和爛專業打包招生,或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打包招生,容易濫竽充數。

②大類招生人數較多,但專業分流能否分到最喜歡的專業,存在不確定性,分流時會綜合成績等各種因素,競爭非常激烈。

③分流時,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政策,自主進行分流,而不是全國統一的標準,所以在這方面一定要了解清楚,不然就可能會掉進陷阱。

④大類招生很有可能最後出現的情景會是熱門專業都是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冷門專業都是相對成績差的學生,加劇了“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填報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大類招生確實有很多優勢,但也有不少陷進,所以也並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要選擇大類填報,考生還是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填報時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項的。

①瞭解大類包含的內容

→ 瞭解大類是屬於哪一個學科,家長朋友和考生可以上優志願查看,一共有12門學科,那麼你想要填報的這個大類是屬於哪一個學科的,這學都是瞭解。

→ 大類包含哪些專業,是不是包含你想要的專業,我們說這個大類值不值得填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其中包含了哪些專業,如果其中包含的專業大部分都是你想要的那就值得填報,如果極少數有你喜歡的,那就要慎重考慮一下了。

→ 大類名稱相同,但不同院校包含專業有可能不同,而且包含的專業數量也會有差異,比如:同樣是電子信息類

還一種情況是同一個院校有相同名稱的專業大類,但包括的具體專業不同,比如: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山東省的招生計劃中就有3個電子信息類,

而且每個省份的招生計劃也會不同,具體要以本省當年招生計劃為準。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看清目標院校的大類所包含的專業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專業。

不僅如此,還有些大類裡面可能會有不太好的或者冷門的專業也一起打包在裡面,所以當你要選擇一個大類的時候就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大類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專業,也是需要仔細查看和分析的,避免掉進“打包招生”或‘“換馬甲”的陷進裡。

②瞭解分流政策

→ 首先要了解分流的時間,院校的分流時間都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所大學不同大類,可能也會不同。

→ 其次要了解分流選專業的因素

有的院校會根據學生的意願,大部分院校會結合學生成績,綜合能力,專業需求等各種因素。

一般大類所包含的專業之間也有“冷”“熱”之分,為了避免學生扎堆某個專業而導致不均衡,高校的分流方式一般都是結合多種因素考慮的,也就是所謂的雙向選擇,意思是說一方面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特長,以及專業方向等來選擇專業,另一方面呢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綜合能力等綜合因素來進行分流。一般來說,在專業分流的前半年時,學校會對專業近幾年的就業信息、擁有的教學資源等進行分析,再對學生專業分流意向、各專業未來幾年的就業狀況等進行預測。然後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學校、學院、老師以及學生本人的多方資源整合使學生分流到合適的專業。所以分流前所學課程的成績以及綜合表現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還是要認真學習的,成績好肯定有選擇的機會,而對於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可能就沒有選擇權了。

哪些學生更適合選擇大類招生呢?

1. 如果對專業不是很瞭解,沒有方向的,那可以選擇填報大類,進入大學以後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深入瞭解在去做出選擇;

2. 有專業方向,但是對幾個專業都感興趣的,可以選擇大類填報,進入大學以後再選擇最喜歡或者說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3. 需要考研的或者有計劃深造的學生更值得去選擇大類招生,因為選擇大類招生進入大學以後把學科基礎打的非常牢固,加上深入瞭解專業後對考研的方向更加明確,這對將來考研深造是很有幫助的,而相對於有非常明確的專業方向而且大學畢業後就要面對就業的孩子來說,選擇專業招生更為合適,從大一開始就可以進行具體專業素養的培育,接觸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甚至可以跟隨導師進行科研方面的學習,這對學生的發展或者將來的就業都是更有利的。

無論是專業招生還是大類招生,考生在大學完成學業後將以具體的專業畢業,所以考生還是要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以及對未來職業的規劃。

總之,對大部分考生和家長來說,大類招生給了諸多盲目填報志願的考生一次難得的糾錯機會,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但能否抓住這個機會,還得看入學以後學生本人是否夠努力。即便如此,在填報志願之前,也需要認真研究和了解目標院校的 “大類招生” 政策細節,分析其中的風險,避免掉進“ 打包招生”、“換馬甲”的陷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