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除了黃疸外還有什麼比較特殊的生理現象?

超級無敵小狒狒self


總結:一些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現象(超全,不收藏就錯過啦!)

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可以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現象和狀態,需要注意與病理現象鑑別。

1. 生理性體重下降

生後 3~4 天最明顯,不超過出生體重的 10%,5 天左右可恢復正常體重。

低體重早產兒生理體重下降持續時間長,恢復到出生體重需要2~3周或更長。

2. 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多在生後2~3天出現,第4~6天達到高峰,血清總膽紅素 (TSB)< 204 umol/L(12mg/dl),結合膽紅素< 25umol/L(1.5mg/dl),生後 2 周內消退,一般情況好,食慾好。

如果黃疸在生後 24 小時內出現,黃疸程度超出生理性黃疸範圍,每天 TSB 上升值> 85umol/L(5 mg/dl),黃疸消退時間延遲,結合膽紅素增高等,應視為病理性黃疸。

3. 皮膚特殊表現

(1)胎脂

生後胎脂有保護皮膚免受感染和保暖作用,但皺褶處胎脂可刺激皮膚引起褶爛,對腋下、腹股溝、頸下等皺褶處積聚較多的乳白色黏稠胎脂要用消毒紗布蘸油或散粉揩去,生後數小時胎脂能被皮膚吸收。



(2)生理性紅斑

正常新生兒剛出生時皮膚呈粉紅色,接觸外界空氣後,皮膚很快變成紅色,生後第 2 天周身皮膚更紅,稱為生理性紅斑。

5~6天后逐漸消退,伴有脫屑。過期產兒不出現生理性紅斑。

(3)新生兒紅斑

正常新生兒生後1~2天內皮膚出現紅斑,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不等、邊緣不清的斑丘疹,散佈於頭面部、軀幹及四肢,皮疹多在1~2天內迅速消失,無不適感。


(4)過敏性紅斑

部分新生兒對光線、空氣或沐浴液肥皂、毛巾、溫度等刺激都會出現短暫的過敏而產生紅斑,面部和軀幹四肢都可以有,其中以軀幹部較為多見,嚴重者紅斑可融合成片,一般2~3小時自然消失,但亦有此起彼伏,多數過敏性紅斑發生在洗澡之後,這種現象大約生後 1 周左右消失,無需特殊治療。

(5)粟粒疹

最常見,生後1~2天出現,最多見於鼻尖,面部和軀幹上偶爾可見。是皮脂腺分泌不暢,形成黃白色針尖大到粟米大的小點,可高於皮膚,但周圍無紅暈,數天後自然消失。

(6)蒙古斑

多在2~3歲消失,個別在7~8歲自然消失。


(7)毛細血管瘤

(8)太田痣

有色痣的一種,類似青記,呈暗藍色成片色斑,多分佈於三叉神經第一、二支分佈區如上下眼瞼、額部、顳部,有時可波及瞼、球結膜、口及鼻黏膜。出生時即存在,也有至青春期才發生,終生不退,極少數可惡化。

(9)色素痣

新生兒黑痣出生時即存在,多為良性,一般不延伸,久不消退,極少轉化為惡性。

(10)Harleguin 色變

變動體位時,體位上下的膚色變化可交界分明。正常新生兒有時可出現Harleguin 色變,即左側臥位時,上方即右側膚色呈少血的蒼白色,下方即左側的膚色則呈多血的鮮紅色。當反向臥位時,膚色又交換過來。

這種變化是新生兒血管調節功能不成熟,受重力吸引出現暫時性血管舒縮失調所致。3 周之內,這種變化情況可逐漸消失。

(11)腮裂原殘餘

腮裂原始胚胎期所遺留的腮裂縫原始組織殘餘,常見部位在耳前鬢角以及胸鎖乳突肌的前緣處,多呈乳頭樣小型贅生物;有時僅見局部皮膚微凹。少見呈囊、竇、瘻管等表現,後者需手術處理。

(12)脫屑

新生兒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組織不夠緊密,腕關節、踝關節等皺褶部以及軀幹部在生後2~3天后還可出現脫皮現象。

若出生時即有魚鱗狀脫皮就非生理現象。

(13)生理性脫髮

多數脫髮數月後可復原,有時可持續數年,但最終均能長出正常的頭髮,原因未明。

4. 眼部特殊表現

(1)內眥贅皮

眼內眥表層的皺襞覆蓋了下面的眼角,又稱假性斜視。可隨鼻樑的隆起而逐漸消失。

(2)小眼裂

眼睛橫徑短,兩眼距離增寬,鼻樑低,眼瞼下垂,常伴有小型上額骨。小眼裂為家族顯性遺傳。嗜酒母親新生兒可見這些徵象。

(3)視網膜出血

頭先露娩出的新生兒視網膜可有出血點,有時還伴有眼結合膜出血、上眼瞼出血等,一般認為屬於正常現象。

5. 口腔特殊表現

(1)馬牙

新生兒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由上皮細胞增生和角化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淺黃白色的小顆粒,大小如芝麻。民間俗稱馬牙或板牙,不影響吃奶,不需要治療,數週後可自然消退。




注意:不要用針去挑,牙齦黏膜破損細菌侵入會導致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

(2)螳螂嘴

新生兒口腔兩側頰粘膜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該脂肪墊可以促使口腔負壓增加,有利於吸引乳汁,這是正常現象,不可擦拭及挑破,以免發生感染。

(3)額外齒又叫誕生牙

正常新生兒可出現額外齒,常在乳牙的下門牙位置萌出 1 個或多個易位切牙,該牙鬆動易落,無軸質。自行不能脫落者,如餵養困難可拔出。


(4)舌繫帶

舌繫帶在正常新生兒有個體化差異,可薄可厚,可緊可鬆。有時舌繫帶雖然過短過厚,但一般並不影響吸乳動作,部分新生兒日後可逐漸延長。不能延長者在嬰兒開始說話時,採用手術方式延長舌繫帶。

6. 心臟雜音

據統計,約有 60% 正常新生兒於生後 1~2 天內在心前區可聽到 II 級以下柔和收縮性雜音。是由於生後胎兒循環過渡階段,卵圓孔生理性關閉造成。

有時此區還可聞及持續性或逐漸加強的雜音,系動脈導管未完全關閉所致。雜音一般在2~4周內消失。

7. 形態變異

新生兒刻印胎位不正,或產前一段時期內經受母親骨盆及子宮的強力壓迫,或羊水過少、羊水滲漏等因素導致形態變異。

(1)足上翻

宮內壓迫所致,發生率千分之一,多見於第一胎。

(2)足底內翻

足底偏向內側,但踝關節和足跟位置可正常。嚴重者可形成馬蹄足樣,後者可在新生兒晚期進行矯形。

(3)足趾彎曲重疊

(4)外耳異常

常見上耳輪或耳廓摺疊,外展緊貼於頭部等。常在生後數週內恢復正常,但宮內受壓時間過長者可致雙耳生長不對稱。

(5)頭顱骨縫閉鎖

產道分娩時由於壓迫可致頭顱變形,骨縫閉鎖輕者隨生長髮育頭顱可變圓整,重者可致頭顱異常。

(6)顱骨局部凹陷

(7)乒乓頭

即顱骨軟化,多見於初孕胎兒。當胎兒較早入盆時,因頭大,骨盆小,頭部受壓,因而抑制了顱骨的鈣化,生後在頂、枕骨可出現範圍不一的顱骨軟化區,與佝僂病無關,顱骨的鈣化時間早晚不一。

(8)膝部伸直

臀位產的胎兒生後常表現為髖部屈曲,膝部伸直,此為宮內的舒適位,當將其髖部伸直時常出現哭鬧。

8. 乳腺腫大和泌乳

新生兒生後來自母乳的雌激素中斷,生後 4~7 天可有乳腺增大,單側或雙側,有的甚至會有少量泌乳。

生後1~2周雌激素水平逐漸降低,最後全部排出體外,乳房腫大現象會自然消退。

9.假月經

新生女嬰生後5~7天陰道少量血性分泌物,稱為假月經。

一般經過2~4天后即可消失,如果出血量多,持續時間長,應注意考慮出血性疾病。

10. 腸絞痛

指營養狀況良好的健康嬰兒,每天哭鬧至少 3 小時,每週哭鬧至少 3 天,發作超過 3 周的情況定義為嬰兒腸絞痛,也稱為嬰兒哭吵。

一般發生在生後2~3周,主要表現為高聲哭鬧且難以安撫,伴有握拳踢腿和夜啼等。新生兒由於消化道尚未完全發育,腸蠕動的快慢不規則,當腸蠕動過快,腸壁肌肉發生痙攣,發生哭吵。

新生兒出現腸絞痛不是疾病,不影響生長髮育。通常在生後3~4個月緩解。

11.新生兒大小便

(1)新生兒小便

新生兒腎功能發育不成熟,已發生新生兒水腫、低血鈣症等。

生後數小時開始排尿,每天10~20 次,尿中可有微量蛋白,尿酸較多時尿液可呈粉紅色。生後第一天尿量較少,約10ml,生後 36 小時內都很正常。隨著哺乳量增加逐漸增多,每天可達 10 次以上,日總量可達 100~300 ml,滿月前後可達 250~450 ml。

紅色尿:生後2~5天新生兒可於排尿時啼哭並見尿液染紅尿布,這與白細胞分解較多使尿酸鹽排洩增加記憶小便較少有關,持續數天後消失。

(2)胎便

胎便是胎兒消化道內的羊水內容物包括角化上皮細胞、胎毛、胎脂等,和羊腺分泌物、膽汁等混合成墨綠色的胎糞,黏稠無臭味,隨著吃奶逐漸增加和胎糞排空,大便的顏色由墨綠色轉為棕色,然後轉為黃色。

一般在出生後2~3 天排空,持續排胎便長達 1 周以上者需要排除消化道畸形。

(3)新生兒正常大便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多是金黃色的糊狀便,有的有少量白色的奶瓣。每天次數不一,有時1~4 次,有時 5~6 次,甚至更多些。有的新生兒 2~3 天甚至 4~5 天 1 次,軟便或糊狀,排便用力,也是母乳餵養常有的現象,俗稱攢肚。

人工餵養的新生兒大便黃色或淡黃色,且多為成型便,每天 1~2 次,或 1~3 天排 1 次。

每個新生兒的大便規律不一樣,只要精神狀態好,體重在恢復生理性體重下降後逐漸增加,就不用太擔心大便次數或性狀。

參考資料:楊傑,陳超.《新生兒保健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

(轉自丁香園smile大月半的帖子)

我是兒科醫生孔凱,擅長兒科各種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兒童生長髮育兒童餵養等問題,歡迎大家與我交流討論,有問題請留言


兒科醫生孔凱


新生兒寶寶除了黃疸之外還有很多較常見的生理現象如下:

最常見的就是生理性體重下降

寶寶出生後的1周內常會有體重的下降,一般不會超過出生體重的8%,而且多在幾天後就會恢復甚至超過出生體重,這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它是由於寶寶出生後排出尿液和胎便,且通過皮膚、呼吸等途徑丟失了許多水分等原因所造成的。

“馬牙”

很多新生兒寶寶在口腔的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常長有一些黃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顆粒,因看起來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故而俗稱“馬牙”。其實,這在醫學上叫做上皮珠,它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而成,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並不影響寶寶吃奶和乳牙的發育,且多在出生後幾周內自然消退。

乳腺腫大

無論是男寶還是女寶,在出生後的幾天內均有可能出現乳腺腫大的情況。很多寶寶的乳腺腫的像蠶豆甚至核桃大小,這可嚇壞了不少家長們。其實,這是由於寶寶在出生後體內仍存有一定量來自於母體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激素所造成的,有些寶寶的乳房甚至可以分泌出一些乳汁來,但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這種現象會在生後1-2周內隨著寶寶體內的激素水平逐漸降低而消失。

假月經

比乳腺腫大更讓家長們擔憂的應該就是假月經了。有些女寶會在出生後的前幾天從陰道里流出一些血性分泌物,然而這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是由於在妊娠後期,母親的雌激素會有一部分進入胎兒體內,但寶寶出生後這種供給被突然中斷,所以才會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這種情況也不需要做任何處理,一般持續一週左右就會自然消失。

新生兒紅斑

在出生後的前幾天,有些寶寶的頭部、軀幹和四肢的皮膚會出現很多大小不等的斑丘疹,被稱為“新生兒紅斑”。這種情況也屬於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多數在1-2天后就會消失。


歡迎點擊“關注”,同我分享更多育兒知識!


陳醫生的兒科故事


新生兒臍、眼、臀及皮膚的護理 臍部 每日用75%酒精棉籤擦拭,保持臍部清潔乾燥。洗澡、換尿布,發現臍部有分泌物時,用75%酒精棉籤隨時擦拭,正常新生兒臍帶3—7日脫落,臍帶脫落後,仍需保持臍部清潔,應經常擦拭臍部隱窩處。

臀部 每次便後清洗,保持臀部乾燥,必要時塗護臀霜。 眼睛 每天洗澡時用小毛巾擦拭,如眼睛分泌物增多應及時到眼科就醫。 皮膚 皮膚皺褶處適當使用爽身粉,以防皮膚摩擦,選擇中性、溫和沐浴露及香皂,預防膿皰出現,一旦出現,及時就醫,避免繼發感染。

溢奶、嗆奶處理及大便觀察 溢奶 含接乳房儘可能把乳暈含入口內,餵乳後豎起輕輕拍背後放下,或讓嬰兒側身輕拍後背。 嗆咳 常因奶太沖造成,餵奶時避免乳汁分泌過急。如發生嗆奶及時刺激嬰兒讓其大聲哭出聲音,可以拍背,彈足底,彈耳朵讓寶寶大聲哭出來,打開氣道。如果還是沒有緩解及時就醫。

大便 母乳餵養的嬰兒一般每日5—6次金黃色稀便,幾乎每次餵奶均有少許或數天一次大量軟便,一般不會出現便秘。真正便秘常見於人工餵養的嬰兒,便秘表現為嬰兒哭鬧、用力而無大便或大便乾結,常伴有腹脹。


湊合隨遇而安


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臍帶脫落胎便、體重減輕等特殊生理現象.然後才會入平穩發展期,開始正常的生長髮育進程性生周內的特殊生理現象


既然是生理性的現象,大部分都是不用理會的,只是一個生長的必然過程,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寶貝兒都有這些現象,我家核桃除了眼睛不斜視,其他的現象都有,但要注意病理性的現象,比如病理性黃疸



| 臍帶脫落


出生4-7天,新生兒的臍帶會自動脫落,如果發生感染立即就醫,不要拖沓,任其發展,搞不好會嚴重變成敗血症


| 體重減輕


出生後2-5天,由於母親的泌乳能力和孩子的吸吮能力都不高,孩子不能吸收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會出現體重減輕的現象。1周以後,孩子能正常進食了,體重就不再減輕了


| 呼吸不規則


初生嬰兒的呼吸運動比較淺表,呼吸頻率快,每分鐘40次左右,而且呼吸一般都不穩定,經常會出現一陣快速的呼吸繼而又變得緩慢,有時還有短暫的呼吸暫停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如果過了1周,孩子的呼吸頻率每分鐘超過60次,可能是呼吸增快就要趕快去看醫生



| 乳房腫大


受母親體內激素的影響,新生兒(不分男女)出生1周內通常會出現乳房腫大現象,有時還會泌乳。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治療,更不要擠壓和按揉孩子的乳房“假月經”:由於受母親體內雌性激素的影響,新生女嬰會在出生後3-7天內出現陰道出血或排出類似白帶的白色分泌物的現象。這被稱為假月經,是新生兒期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一般3-4天自然消失,無須特殊處理,只需在大小便後清洗乾淨女嬰的外陰和臀部即可。


| 四肢屈曲


從出生到滿月.新生兒的四肢總是呈現屈曲蜷縮的狀態,上肢呈W狀,下肢呈M狀,這是健康新生兒肌張力正常的表現。隨著月齡的增加,孩子蜷曲的四肢會逐漸伸展,父母不要強行捆綁、拉直孩子的四肢,否則就會影響其骨骼的生長



| 脫皮


幾乎所有新生兒都會出現脫皮現象,這是由新生兒皮膚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皮膚基底膜不發達,表皮層和真皮層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的,脫皮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孩子的發育會逐漸好轉,無須特別保護


| 斜視


一般情況下,由於新生兒的眼球尚未固定,眼部肌肉調節不良,大部分孩子會出現暫時性的斜視有的還會出現鬥雞眼。這種斜視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不必過分驚慌。如果3個月後孩子仍然斜視,則要及時就診。

#我是桃媽,一個愛說話愛分享的媽媽#


桃媽愛說話


新生兒出生以後會出現很多現象,並沒有規定幾點哦!

新生兒常見的問題及護理如下

1、胎脂:新生兒出生的時候皮膚上覆蓋了一層白色的胎脂,其有保護作用,在出生後數小時後逐漸吸收,不必洗去,但是如果耳後、頭皮、腋下及其它皮膚皺褶處遺留的胎脂過厚或者沾有血跡時,應該拿溼毛巾輕輕擦去,然後塗少許潤膚油。

2、胎糞:新生兒胎糞是一種粘稠的、呈黑綠色的物質,醫學術語中指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它的組成包括羊水、粘液、胎毛、膽汁以及從皮膚和消化道脫落下來的細胞。新生兒糞便的改變大約需4到5天從胎糞過渡到黃、綠色的大便。

3、生理性體重下降:寶寶出生後的前幾天體重可能沒有增長,反而下降,這是生理性體重下降,由於寶寶出生後吃奶量還不多,通過排尿、排胎糞或出汗等途徑使水分丟失造成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4天內體重下降6%—9%,最多不超過10%。隨著奶量的增大,進食的增加,約在10天恢復正常,無需特殊處理,加強觀察即可。

4、黃疸:

A:生理性黃疸:由於嬰兒在胎兒時期體內的紅細胞數量較多,(出生後臍帶被剪斷)紅細胞被破壞,產生過量的膽紅素,而使新生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能力降低,多餘的膽紅素在血液內積聚,故而引起生理性黃疸的現象。寶寶出生2-3天后,皮膚出現輕度發黃,但精神、吃奶都很好,正常新生兒有50%--70%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第四天達到高峰,7--14天后便會消退,具有自愈性,不需要治療。

B: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生後4--6小時出現皮膚髮黃,並逐漸加重,家長要及時就醫檢測及早處理。

5、生理性乳腺腫大:新生兒乳房腫大和泌乳是一種生理現象,無需特殊處理。無論男嬰或女嬰,在生後幾天內都可能出現乳房泌乳或腫大。這是胎兒在母親體內受到母血中高濃度的生乳素等激素的影響,使乳腺增生造成的。

6、女寶寶假月經和白帶: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雌激素的影響,使新生兒的陰道上皮增生,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宮內膜增生。胎兒娩出後,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脫落,陰道就會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後3~7天,持續1周左右。無論是假月經還是白帶,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驚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療。

7、新生兒溢奶與吐奶: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改善餵養方法:餵奶粉的寶寶選擇適合新生兒的奶嘴,餵奶時,要使奶瓶有一定傾斜,約在45°左右使奶充滿奶嘴,以防小兒吸入瓶內的空氣。不管是奶粉還是母乳,餵奶後,將嬰兒抱起伏在自己肩上,輕拍小兒背部,使空氣通過打飽嗝排出來。餵奶後將小兒肩膀以上部位墊高,右側平臥,也可防止嬰兒吐奶。還有就是中醫裡有介紹,揉嬰兒的板門,也可以改善吐奶現象。

8、新生兒腹脹:新生兒腹脹氣表現為新生兒腹部充滿氣體,雙腿上提,尖聲哭喊。放一隻手在寶寶肚子上,用另一隻手輕敲,你就會聽到響聲,就說明寶寶是有點脹的,用手曲成空心拳扣寶寶的小肚子,如果是比較硬的聲音的話,那麼就是腹脹了。

改善方法:

a、媽媽將潤膚油或者橄欖油放數滴於掌心,然後雙手對搓,等掌心發熱有燒灼感時,將右手或者左手掌心按於寶寶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按摩至寶寶要大便或排氣為止(一般50--100下左右)。注意,手法一定要輕柔。還須注意不要讓嬰兒腹部受涼。

b、躺著“蹬單車”:把寶寶平躺放在床上,抬起寶寶的腿,在空中模仿“蹬單車”的動作。 好處:這個動作實際上有利於寶寶腹腔和腸道的擠壓,寶寶的大腿一蜷一伸,等於是在給腸子做“體操”。

c、趴著!既可以緩解腹脹,又可以鍛鍊抬頭,寶寶的腹部有壓力也會有屁或者嗝出來。有時候睡覺不舒服的厲害,趴著睡也可以緩解一下。但是必須有家長在旁邊看護,如果旁邊沒有人,不要給寶寶趴著,不然容易造成窒息。

家長一定要堅持給寶寶喂完奶以後豎抱拍嗝、每天堅持做排氣操!

新生兒腹脹需不需要治療,這需要結合新生兒具體的表現,如果寶寶精神狀態好,腹部柔軟,排便正常,生長髮育良好,這是通常所說的生理性腹脹。家長們就沒必要太過於擔心。如果寶寶頻繁嘔吐、排便異常、精神差、哭鬧不止等異常變現,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