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醫生數量堪憂?多數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

最近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在接受採訪時坦言“醫生這個職業所承擔使命和責任的實現需要藉助深厚文化素養,文化素養的傳承是以家庭為紐帶,過去子承父業、醫學世家是醫學界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當下,很多醫務人員都不希望子女學醫,這打破了歷史的通常現象,必須警醒。”

未來醫生數量堪憂?多數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

醫生

其實這並不算是一個新話題,早在幾年之前這個問題就屢被提及。造成醫務人員不希望子女學醫的理由很多。箇中原因我們從2018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可以一窺端倪。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醫師執業環境不盡人意,醫患關係令人擔憂。

有62%的醫師認為執業環境沒有改善,50%的醫護人員認為工作沒有得到社會認可,62%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療糾紛,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衝突。醫患關係雖然較幾年之前有所改善,但是暴力傷醫事件仍時有發生。醫生不僅自己缺乏安全感,也不能不為子女未來的職業著想。尤其是在醫院“高危”科室(急診科、兒科、婦產科)工作的醫生更是如此。​

未來醫生數量堪憂?多數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

醫患關係

2、休息時間難以保證

選擇從醫就意味著基本告別了正常的休息時間,過個週末都算是比較奢侈的事情。調查結果發現,三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週工作51.05 小時,二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週工作 51.13 小時,一級醫院的醫師平均每週工作時間48.24 小時。按照8小時工作制計算,正常一週工作時間應該為40小時,而醫生的工作時間遠超標準(當然不能和IT行業比較)。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醫師能夠休完法定年假。很多醫生都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帶病上班更是常態。

未來醫生數量堪憂?多數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

休息時間難以保證

3、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在歐美國家醫生不僅社會地位比較高,收入也非常可觀。其實這幾年我們國家醫生的收入一直在提高,但是和國外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此次調查有醫師認為“我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不過筆者認為,隨著我們國家公立醫院的改革,醫生收入一定會提高並且陽光化,這一條其實沒有必要過分擔憂。2019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通過經濟管理指標考核醫院經濟運行管理情況,通過考核收支結構指標間接反映政府落實辦醫責任情況和醫院醫療收入結構合理性,推動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餘,有效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目標。

4、醫生的職業壓力

醫生屬於知識密集型行業。終其職業生涯,醫生需要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需要提高自己的職稱,需要有科研成果,需要掌握新技術。長期保持高壓狀態,對醫生的身心健康都是極大的考驗。對年輕醫生更是如此,學醫時間本來就長,畢業之後還要規培,而這個歲數通常都是成家立業的時候,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很難不影響到身為父母的醫生對子女未來職業的想法。

未來醫生數量堪憂?多數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

醫生的職業壓力

要想改變這種觀念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做好對醫生職業前景的維護,否則群眾的健康該由誰來保障?正如王辰所言“這個現象足以引起我們警醒,當黃河上游的樹木被砍光的時候再去發現下游洪水氾濫,再去種樹就晚了。因此對醫生職業前景的維護、社會機制的打造,這是維護全社會、維護人民、維護老百姓利益的一種基本社會意識,必須受到強調而且要付諸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