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用好資本和人才 提升科技硬實力

半島記者 王麗平

4月24日上午,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舉行。副市長耿濤,青島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馬連湘,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鬍義瑛,市科技局局長呂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王鋒代表攻勢承辦單位應詢。包括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市民代表、企業家代表、協會商會代表在內的13位質詢人依次提問,5位應詢人分別進行了回答。

如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產業?

市人大代表、青島國軒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汪衛東:過去一段時間,青島對傳統產業依賴度比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不快,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偏小。本市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有什麼打算?

耿濤: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是本市近幾年重點發展的產業,從省裡的四大振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到青島市確定的956產業、7+N高端製造和人工智能產業等,都把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納入重點產業來支撐發展。疫情之後將對這兩個產業的發展提出新的需求和新的要求。對這兩個產業,我們首先要把前期制定的政策落地落實。前期我們相繼出臺了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當中,對單個企業的扶持資金最高可達到5000萬元,獎勵力度非常大。我們想發展這些產業,還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要用好、引進好相關的科研機構、科研院所。比如說我們引進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還邀請了一些權威機構和知名企業幫我們拿主意、出方案、搞規劃。我們還引進了這兩個領域的頭部企業,像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等。我們還要抓好這兩個領域的重點政策,使信息技術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在青島得到更大的發展。

如何避免外地與本地孵化平臺之間惡性競爭?

市政協委員、中譯語通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東:去年以來,青島在科技孵化器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比較明顯,先後引進了啟迪、華夏基石等國內頂尖的諮詢機構、孵化器、創新創業平臺。近幾年,本市也培育了大量的本土孵化平臺。如何處理外地與本地孵化平臺之間的關係,避免形成兩種待遇,造成惡性競爭?

呂鵬:我們的目標是用三年時間打造十家中國頂尖的標杆孵化器。去年,青島的科創整體實力位列全國第13名,排在我們前面的是兩類城市。一類是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另一類是趕上互聯網風口的城市,像杭州、蘇州、南京、成都、武漢等。去年,我們引進了5家孵化器,應該說成績還是不錯的。

有人擔心好的政策給了女婿,氣跑了兒子,實際上不管對本土孵化器還是引進的孵化器,我們都一視同仁。我們對孵化器政策有專業的衡量指標:第一,必須是專業孵化器,不能什麼都幹。第二,你得有資金,得持股孵化,孵化團隊還得有水平,基本看得出引進的企業將來能孵化出“小雞”還是“小鷹”。另外,我們對孵化器的規模、成長性都有標準。

從目前的情況看,青島的孵化器之間不存在惡性競爭問題,我們也會持續關注,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比如說“創業黑馬”在嶗山區落地,已經簽了56家企業,只有兩家是本地企業,而且這兩家企業都不是從其他孵化器過來的。我們去年引進的其他4家孵化器也都是在做增量,都是從外地招引高科技企業。

在用好用活人才上有什麼措施和政策?

市人大代表、青島維可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金健:打好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人才是關鍵。近幾年青島人才引進的成效非常明顯。但是人才來了只是第一步,關鍵還在於優化留人用人的環境,激發人才的潛能。目前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本市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本市特別優秀的科研團隊卻被外地挖走了。引進的人才中,有的因為住房、配偶就業、孩子入學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而離開。下一步,本市在用好、用活人才上有什麼措施和配套政策?

胡義瑛:這些年特別是去年,本市在人才工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和配套政策。比如說今年2月25日,青島為人才住房問題專門出臺了意見,從今年開始啟動10萬套人才公寓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才的住房問題。再比如說對高層次人才,我們會發放一些服務綠卡,在他們的醫療保健、配偶就業安置、子女入學方面有很多政策,接下來會進一步抓好落實。

不管對本土人才還是引進的人才,我們一直秉持一視同仁的理念來做好服務工作,因為他們都是我們城市發展的關鍵,都是我們招才引智過程中應該關注的關鍵少數。去年,我們引進聚集了20多萬名人才,應該說數量有了,但如何用好、用活還需要下功夫。我們要營造好人才生態,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等。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人才的扶持力度、激活人才活力上進一步下功夫,比如說過去我們評價人才,主要看他的頭銜、稱號、學歷,甚至有一些前置性門檻確實比較高,下一步我們會主要突出市場化、產業化導向。對高校、科研院所,我們要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轉化科技成果,對成果轉化取得績效的,該重獎的要重獎,該加薪的要加薪。總之,作為人社部門,我們要盡最大努力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

耿濤:剛才有熱線電話反映了一個具體人才的問題,我們要先解決這個具體人才的問題。我想從對一個人才問題的解決,推動類似的共性問題的解決,我們就從一個事一個事地辦起,從對一個人才的熱情,變為對青島市所有人才的熱情。

在用好用活資金方面會拿出什麼措施?

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快搜索計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營銷官薛錚:去年青島導入了一大批創投風投資源,資金管理規模達到800多億元,同時本市也設立了科創母基金。集聚資本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讓資本用起來,讓資金活起來,讓項目啟動起來,就如何使用好這些基金,下一步我們會拿出什麼措施、出臺哪些政策?

王鋒:依託全球(青島)創投風投中心,青島去年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增速達到全國第一。今年第一季度,我們算了算,仍然保持在30%-40%的增速。怎麼把這些聚集起來的創投風投資金投入到科技產業項目中去?我們準備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綜合作用:

一是發揮好重點路演平臺的作用。去年我們大約組織了30場路演,300多個路演項目進行了對接。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讓這種路演常態化。二是發揮好全球(青島)創投風投大會的作用。將於5月8日啟幕的2020全球(青島)創投風投大會報名火爆,已超過1萬人,現在報名的人仍非常多。來的都是創業投資的業內人士,我們計劃在大會上舉辦青島優質項目的路演,在網絡平臺上向全國甚至全球投資人進行推介。三是發揮好政策引導作用。比如說我們可以對創投風投機構投資到青島的項目,進行投資額1%的獎勵,以此鼓勵創投風投機構多投青島本地的項目。四是發揮好科創母基金重要的航母作用。我們把科創母基金比喻成航母,去年航母組建了起來,希望今年它能成為航母編隊,把資金投到工業互聯網等青島重大項目上去,投到包括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在內的眾多科技企業上去。

能否學習深圳的產業運營半小時產出生態圈?

市政協委員,青島容大高科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燕:深圳正在打造產業運營半小時產出生態圈,主要目的是實現引人才、聚產業、共發展。青島能否在“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中增加這樣的內容?

馬連湘:其實青島橡膠谷就是這樣的一個生態圈。在橡膠谷裡,你的鄰居可能是你的上游,也可能是新材料供應廠商。到現在為止,橡膠谷已孵化了142家上市企業,其中包括賽輪,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還有一個例子是青島科技大學打造了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除了跟橡膠谷一樣的模式外,我們還更加側重於公司的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學生的創新創業。大學科技園裡已經孵化了120家企業,年孵化企業10家以上,年申請專利和授權分別達到100件和600件以上。

將本土項目和本土資金對接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市人大代表、青島萬國雲商互聯網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常萬軍:青島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有很多科研成果在國內外有很大的影響,但在本地的轉化始終沒有打開局面。市裡應該層層梳理,挖掘產業前景好的項目予以重點關注,通過項目配套,特別是項目實施期滿後推動股東方式,加快項目在本市落地轉化。請問政府對本土項目和本土資金對接的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

呂鵬:您提的問題很專業,建議也很有道理,我們在下一步制定政策中會考慮。組織青島本地的科研項目和本地企業進行對接方面,我們要成立駐青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聯盟,要通過市級重點研發項目、通過會商專項,來支持本地的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我們也和教育局一起合作,和高校合作,培養一個強大的技術經紀人群體。

如何發揮科技特派員在高校、企業間的紐帶左右?

市民代表、青島擎鷹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洋:科技金融特派員群體在農業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等領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還不到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本市如何完善和擴大科技特派員隊伍,發揮他們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的紐帶作用?

呂鵬:本市科技金融特派員計劃始於2018年7月,一年多的時間裡,科技金融特派員們已為中小微企業融資超過10億元。接下來,青島計劃導入日本尖端技術和產業資源,比如北海道的農業傳感器等,建設日本科學城。此外,我們還計劃引入以色列的農業,目前正在洽談。“科特派”主要是涉農方面的技術人員,他們完全可以在這些合作項目中發揮作用。

想讓科技金融特派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作用,還需要對他們進行技術轉移轉化的專業培訓。貝爾實驗室曾總結了15步轉化模型,幾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可以套到這個模型中來。我聽一個貝爾實驗室在濟南工作的專家講過,他給山東大學轉移了兩項成果,15步每一步都可以算出時間,算出花多少錢。所以成果轉化是有規律的東西,我們要加大科技金融特派員的培訓,讓他們精準挖掘市場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此外,要為他們制定利益共享長效機制,激活微觀主體的積極性。

如何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實力?

市民代表、青島龍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中心主任李新亭:近期,省內一些城市頻頻發力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科學中心。青島正著力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城市之間的競爭,青島在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實力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

耿濤:青島如何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首先要在創新型城市建設過程中做到國際領先,只有把自己定位於在國際走在前列,才能在國內走在前列。

第二,要在能力上有引領作用。首先要把現有的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做強做大,真正使其入列。同時,加快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做好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等已佈局的重要科技中心。我們還要加快在青島佈局國家戰略當中的一些重大裝置和重大項目,重大裝置和重大項目落地在青島,我們才有硬實力去爭創新中心。我們正在爭取推動“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項目落地在青島,目前已在中科院的內部評審中入列了。

第三,真正的實力上要有引領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一批科技重大項目在青島落地。我們前期正在推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項目,我們已經與中電科相關的戰略性合作企業簽約該項目,兩個運作公司落地在青島,這將使青島在信息網絡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此外,生態領域也要有引領作用,孵化器、科技型企業、科技金融推動力、科技成果轉化都要走在前列,當它們實實在在地落地,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青島才能真正成為創新型城市。

如何促進島城獨角獸企業的壯大?

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合作發展處處長李少香:青島的科技創新企業群體整體水平與深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多數企業規模小、資金力量較弱。獨角獸企業深圳有21家,杭州有20家,青島只有6家。針對這個局面,本市有何舉措?

呂鵬:獨角獸企業是基金估值的概念,證監機構聚集比較多的地方,獨角獸企業就比較多,所以北京、上海、深圳就容易產生獨角獸企業。另外,獨角獸企業絕大多數是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企業,而青島錯過了消費互聯網的風口。數據表明,大約1000個高企中才會出一個獨角獸企業,所以我們要下大力氣培育高企隊伍,培育能夠產生高企的土壤。

2019年底,青島上市高企為24家,廣州66家,蘇州73家,杭州91家,深圳182家,差距一目瞭然。我們設定了一個目標,三年推動15家高企上市。抓高企上市,就是抓動能轉化、抓四型經濟、抓戰略新興產業、抓高新技術產業、抓高技術製造業、抓融資引資、抓招才引智。

我們成立了高企上市培育庫,培育庫中現有62家企業,還有多家企業進入證監會公佈的IPO排隊名單。所以我們有信心、有基礎在三年內推動15家高企上市。我們現在把重點研發項目、人才獎勵等政策向這些高企傾斜,希望通過這些行動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幫助企業上市申報。通過幫助更多的高企上市讓大家看到,投資科創可以致富,從而吸引大量資金投資科創,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一起把科創做大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