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高中生,为什么别人都说数学物理很抽象,而我感觉语文才是抽象至极,扯到天际,无可比拟啊?

yufengguanyun


你好,看到你这个问题很开心,至少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想要学好语文的,有想法代表有期待,有期待可以转换为行动力,假以时日你也可以把抽象的语文学好。

出现你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擅长逻辑思维但是语感相对较弱,在阅读时不能很好的抓住文章的主题,甚至在做题时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所以觉得语文问的抽象,答案也很抽象。

2、平时不是特别喜欢阅读,我说的阅读是认认真真看书,保持一定时间长度的阅读,而不是刷微博消息这种浅阅读,所以面对做题这种深度阅读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3、面对语文答案不愿意去归纳总结,觉得只有理科才需要归纳总结,做错题本什么的,语文几乎不会考一样的题目,所以不需要归纳答题规律,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哟。

针对你的看法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够给你学习语文一点点启示,愿你以后在语文学习中既能体会到快乐又能取得好成绩。

第一,多阅读,沉下心来的阅读,通过周末假期等时间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这个习惯养成很慢而且见效微弱,但是受益终生。

第二,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语文很多题的答案不是非常明确,但是你的答案意思相近老师也是会给分的,所以课下还是需要多去总结我们答题的规律,尤其是阅读理解题,大部分题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第三,学会喜欢它的同时还是要定期做一些题来练习,不要觉得语文是文科不用做太多的题,这个想法有误区,任何技艺都需要练习,何况是一门学科,对吧。多做题你会发现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祝学业顺利~~~


绿肥花瘦


这位同学,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来解答你的困惑。

就你个人来说,一定理科是棒棒哒,而对语文有些畏难情绪。

那我告诉你真话: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语文感兴趣,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只是需要积累和用心感悟罢了!

就像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都抱怨数理太抽象,而你却觉得很轻松一样的道理,就是你找到了方法规律,能弄明白,最越学越通了!

其实语文真的没有那么难,只要你能找到兴趣点,它如理科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学四年级数学)用简便方法计算:

25x99=?

你可能一眼就明白要用分配律来算:

25x(100-1)=2475

但数学不好的人像我不会一下子做对的。

语文也一样的,从考试得分的角度去看,可分析一份考试卷:

1基础知识(字词句)。

2阅读分析(记叙文、说明文丶议论文外加文言文)

3写作训练

主要是这三个方面。

当然广义的语文学习包含观察阅读欣赏审美以及文化素养等等,内容丰富多彩!

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性,而每个人的兴趣点有不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倘你是个理科天才,如果能够爱上语文,则会更加锦上添花,对你未来的工作或学习都将大有裨益!



书馨五大连池优质作者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本人觉得语文(语言和文字)难以理解的原因,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曾经的我,时常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总是弄不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图,或者说找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得有一次一道阅历理解题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流浪汉到富商家里乞讨,富商说:“你帮我把屋后的柴垛挪到路的右边吧,然后我付给你酬劳。”

流浪汉照做了,得到了一大笔酬劳。

后来,又来了一个乞丐来富商家里乞讨,富商又让乞丐把柴垛搬回了原来的地方,再给了他一大笔钱。

于是后来,只要富商家有困苦的人去乞讨,他总让他们搬完柴垛再给他们很多钱。如此,屋后里的柴垛也在两个位置里来回倒腾。

问题是: 你认为富商为什么要让向他乞讨的人搬柴垛?

当时三年级的我,在横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因为他觉得柴火挡着路了。

十多年后,一次我清理旧书的时候翻到了这页,被自己的答案惊呆了,迷糊啊!——这段话分明是在讲,富商不希望乞丐不劳而获啊!或者说他希望乞丐可以用劳动获得自己的尊严。

但是再过了十年后,我打下这行字的现在,我却觉得富商也许只是在满足他那虚伪的成就感和善良。因为他不了解乞丐真正的需求,此刻,他们需要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一碗热饭;他们需要的不是有人告诉他们用劳动换去尊严,而是更需要一个维生的工作。

你看,同样一段文字,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却有了三种不同的理解。究其原因有三,而这也正是阻碍我理解语文的“罪魁祸首。”

1、阅历不够,事物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所以不能理解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学三年级的我,脑海里没有“慈善事业”的概念,加之那时“无商不奸”印象的影响😂,我便认为富商肯定需要人搬柴垛,正好有劳动力上门便用上了。

都说鲁迅的文章是最难理解的,我也深有同感。记得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有如下一节: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当时的我实在抠破脑袋也想不到阴阳怪气的“杨二嫂”和“圆规”到底哪有半毛钱的关系?直到后来见多了细腰丰臀的美人,便也理解了这番对杨二嫂身材的描写(或是嘲讽)吧。

那么阅历不够影响阅读理解怎么办呢?

毕竟年纪摆在那里,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限制,所以没有办法短时间里增加这些体验和经历。首先,我们有一个方法极好的学习他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的时候,把自己代入角色,去体验人物的经历和心理,这便如同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啊。

此外,了解文章的背景也十分重要。知道了前因后果,也便更有利于我们把自己代入角色,感同深受。比如叶芝的诗《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可能我们一开始还无法理解诗人为什么要给一位在炉火旁打盹的老奶奶写这样一封信,诉说着爱情的逝去?直到我们知道诗人钟爱一名貌美的女演员,一生追求而不得,这种一生钟爱却爱而不得的忠贞、失落与无奈便溢于言表了。

2、太过追求绝对的答案,站在了片面的角度。

我也是上了大学才渐渐理解,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有的只是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些人在某一件事上和别人争论不休、唇枪舌战;但是转眼间却又可以一起把酒言欢,互诉衷肠;然后依依不舍的分别后,却再也没有联系过……

为什么?就事论事呗,或者说立场不同啊。争论时我们观点相左,立场相对;吃饭时我们目的是享受美食,立场一致啊;临别后,我们各不相干,也不必再见了而已。

还是开头的例子,第一个十年后,我是站在富商的角度,认为他是在教导乞讨者劳动换取尊严。而又一个十年后,我是站在乞讨者的角度,漂泊无依、饥寒交迫的我有很直白的需求——挣钱填饱肚子,劳动赚钱固然可以接受,但是我更想节省体力啊,重复无谓的劳动难道不也是一种嘲讽吗?

好人坏人——没有绝对。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开始明白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所以我们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与自己和解。

后来再做阅读理解时,即使老师不认可我的答案,我也会认为,某种程度上,自己的想法也是对的,只是在当时的时代和背景下,或者说在常人的眼里,大家更愿意从别的方面理解而已。于是,我也不会去固执己见,因为我当时的目的和立场是考试得高分嘛,所以我会写老师希望看到的答案。

3、思维太过发散,也就是“想得太多”

以前我阅读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死抠字眼”,恨不得把一段话里的每个词的“祖宗十八代”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结果却跑题跑得不知哪里去了,事倍功半、不得要领。

找准主线、直击痛点才是关键啊——这一点大概是我在被长篇大论的雅思阅读搞得云里雾里时领悟出来的。一篇文章就像一棵树,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必去在意全部的细枝末节,先找准树的主干、在找准主干上的分枝,每个分枝上又会点缀枝叶做支撑——这样,我们就能大致理解一篇文章的意思了。

凡事都有模型,也都有特例。其实,无法理解就是不好吗?也不是,不影响正常生活不就行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苛责他人,同时也善待自己,不懂我会多问。

我是@云上花园,祝你学习顺利,要相信自己哦,当你觉得语文抽象时,说明你已经开始对语文进行思考了,愿你也能体会到语文的精妙与美丽哦😜。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