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軍營和糧庫為何不設在同一個地方?不是方便敵人劫糧嗎?

夢中窮人77019246


為何不設在同一個地方?那麼我反問了,軍隊吃的完還是帶得走大糧倉?大糧倉是誰都能打得下來的嗎?“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在古代也是個有名的大糧倉,有永豐、豐裕兩倉,打它?你莫不是要開地獄難度?

不急,我們慢慢說,古代戰爭有個最大的問題——運輸能力太弱。

相比今天的火車、飛機、卡車,古代人只能用牛、馬、毛驢等畜力,而且這些東西在戰亂年代也很精貴,所以大多數時刻,古人打仗得依靠徵用民夫人拉肩扛的搬運糧草,而且古代還沒特別好走的路,哪怕秦馳道也就那回事兒吧。

這種低效率運輸的副作用就是“耗”,非常的耗!無論是人力是還是畜力,運多少糧路上就得消耗掉一定比例的糧,像漢武帝打匈奴,前線10萬兵力,需要一次發動幾十萬民夫往前線接力,一斤糧運到前線的漢軍手中,路上得消耗30斤。

拿破崙60萬大軍遠征俄羅斯時也是如此,儘管時間已經邁入了近代,可運輸效率卻並沒有多少本質的提高。作為軍事體制的改革家,拿破崙認為“行軍即戰爭”,因此他遠比同時代的統治者更明白後勤的重要性,他省略了需要浪費大車拖運的軍用帳篷,讓士兵睡在露天,又把木箱等沉重的容器換成布袋,使馬車可以拖更多的糧草。在進攻俄羅斯之前,拿破崙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在但澤囤積了能讓40萬士兵、5萬戰馬50天消耗的糧秣,還從歐洲強行徵用了3萬輛馬車和30多萬匹挽馬,只為維持大軍的消耗。

可即便準備的如此充分,拿破崙最終依舊倒在後勤問題上,俄羅斯人藉助冬天、頻繁的伏擊戰和對漫長補給線的切斷,最終促使不可一世的法軍全面崩塌,給拿破崙吹響了送葬的號角。根據歷史記載,拿破崙的後勤車隊比漢武帝時代還是強不少的,四輪馬車將後勤消耗降到了3分之一,可即便如此,60萬人82天的消耗也是個驚人的數字。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人們根本沒辦法解決糧草的輸送問題,因此無論中歐,古代打仗都會選擇在前沿設立軍用糧庫和後勤基地,它們平時負責囤積和中轉物資糧食,戰時便成為支撐前線的後勤中堅,否則凡事都像漢武帝打匈奴、拿破崙打俄羅斯那樣搞遠距離輸送,且不說成本巨大,漫長的補給線能安全嗎?

所以,依靠“糧城”頂住,前線部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做法,成了古代戰爭的基本套路,畢竟古人的機動能力有限,輸送能力更是有限。但這裡需要注意,題主所述的“

軍營和糧庫為何不設在同一個地方”並不正確,成規模的“糧城”本身就是要塞,它們通常防守嚴密,地勢講究,物資充足,因此很難被一夕拿下。想想即知,誰會放心那麼多糧食物資不重兵守衛?古代的道路又只有那麼幾條,還沒有衛星導航,誰能輕易扎入敵後攻克糧城?對方有糧有人,使出個拖字訣就能讓來敵吃不了兜著走。

而且戰爭有戰爭的套路,即便是經商,搞倉儲超市,物資也不可能全堆在最利於走貨的超市裡,而是通過一個個大倉進行互相週轉。戰爭也是如此,一個大的糧城囤積的是天量的糧食,它遠遠超過了一支軍隊的短期需求,有時需要供給的是多支軍隊,還需要配合整體戰略,憑什麼全送給一支軍隊呢?打仗的軍隊也不可能馱著一座巨型糧倉戰鬥,你走的動麼?

待戰火一起,大糧城的糧草便源源不斷的分散開來,依照“糧道”來支援前線,有些糧食會在半路重新堆積,形成更次一級的中轉站,繼續支援前線,如此循環,理論上只要糧草足夠,一支軍隊可以打到天邊去。

實際上部隊也有自己的後勤儲備,而且一般不會很少,這關係到部隊的作戰能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明白給戰場“算賬”,以統籌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糧、能攜帶多少糧,這些糧能打多久的仗,為戰爭的計劃作出打算。但前面也說過,古代運力有限,部隊除了糧食外,還要運輸兵器、甲冑、箭矢、營帳、藥材、工具等很多東西,像後世志願軍那樣,攜帶能供7天運動戰的糧彈,就已經是不少軍隊的極限了。

再說了,古代封建統治者最防範的是什麼?是軍隊。而如何控制軍隊呢?當然是控制糧食,一支有糧的軍隊是不慌的,而糧食的分配權被掌握在朝廷手中,很簡單就能達到掐住將領命脈、避免對方投敵或造反的目的。

總而言之,大型糧倉是古人基於落後運力而做出的戰爭準備,真正的大糧倉本身就是兵營;當前線部隊出擊後,糧倉的糧草會有專門的後勤部隊進行輸送,繼而不斷依據戰況形成新的屯糧點。也正因為糧道易斷糧城難劫,歷史上每次有豪傑攻破糧城,都會帶來一場戰略性的驟變。


王司徒軍武百科


古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古至今,後勤保障從來都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糧食的生產是在己方的領地,糧食的儲存更是在己方較為安全之地。所以,大型的糧庫都是在後方。

軍營隨著戰事的發展變化,要不斷遷移,也會大小不一的許多的軍營。軍營隨時遷移,糧庫則不能。

所以,古代戰爭中阻斷敵方糧道,攻取敵方糧庫都是爭取勝利的重要謀略。雙方的存糧之地都是重要的軍事機密,運送軍糧一般也會有重兵護衛。


林城—布衣


糧庫在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士兵們到點能吃上飯。

最牛的人帶兵根本不需要糧庫,如西漢名將霍去病,兵強馬快,殺到哪吃到哪,連碗筷都是敵人的。

聰明人能預先判斷糧庫設立地點,提早準備,取得主動權。治粟都尉韓信就是如此,他根據天氣變化推測出行軍路線,提前安排,把愁壞了的蕭何蕭大人高興的不要不要的。

機動短促的戰鬥是不用考慮糧庫這些勞什子事的,儘量先吃頓飽飯,養足精神,幹完這一仗腦袋在哪還不一定呢,考慮這麼多幹嘛!

有人說,打仗就是打錢糧,這個我也認。陣地戰、持久戰、堅守戰出現時,確實要認認真真考慮後勤供應的問題,往往敵對雙方圍繞著補給線發生的戰鬥特別殘酷。

存糧的地點因時因地而定,可以在軍營,也可以在附近,安全、方便就行,沒那麼教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