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如果換一種方式削藩,未必會失敗

很多人都知道朱允炆的悲慘故事,作為一個龍椅還沒有坐熱就被自己的叔叔趕下皇位的明朝皇帝,大家一定很好奇朱允炆到底犯了什麼錯才會弄到如此地步。朱允炆性格和善溫順,說實話他是一個當皇帝的料。縱觀我國曆史發展規律,一般帝國的建立都是通過武力建國,之後的皇帝一般都注重文治,休養生息。相信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做皇帝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朱允炆接班之後重文輕武,實行削藩都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不合理的朱元璋留下了朱棣這個無量青年給了朱允炆,導致了削藩失敗,慘失皇位。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如果換一種方式削藩,未必會失敗


朱元璋辭世之後,留了很多個封地給諸王,希望諸王能夠帶領軍隊鎮守邊疆,所以當時很多有能力的王都在北邊明長城附近鎮守邊境,防止少數民族的侵犯,朱棣也在其中。而各個王實力太過強大,手中擁兵好幾萬,其中朱棣更甚,擁兵十萬。這種情況下,誰當皇帝誰害怕,更何況年僅二十一歲的朱允炆呢。所以削藩符合實際,也是歷史規律的必然結果。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如果換一種方式削藩,未必會失敗


當時朱允炆身邊有兩個左膀右臂,一個是黃子澄,另一個是齊泰。他們兩個分別就削藩問題給建文帝提了兩個建議。黃子澄建議先削掉實力比較弱的藩王,之後再對燕王朱棣下手;而齊泰卻認為擒賊先擒王,應該先削燕王,再削諸王。朱允炆在這兩個選擇之中猶豫不決。對於這兩種建議,黃子澄和齊泰都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其實大臣們對某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並沒有錯,最終還是要看領導者怎麼選擇。歷史上有很多皇帝真是因為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才名留青史的,比如說漢武帝劉徹選擇了衛青才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但是朱允炆不是漢武帝,他並沒有選擇最佳方案。他決定先從實力弱的藩王開刀,最後再削燕王朱棣。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如果換一種方式削藩,未必會失敗


其實這很明顯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朱允炆這樣做其實是給了朱棣謀反篡位充分的準備時間,而且這樣的決定更加堅定了朱棣篡權的決心,試想一下,如果再短短几個月內,自己的兄弟一個接著一個的被貶為庶民,發配邊疆。換位思考一下燕王朱棣會怎麼想?朱允炆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可能對於一個週歲還不滿二十歲的小夥子來說,希望穩妥一下發展也不為過,但是錯就錯在他生在帝王家,帝王最應無情啊!朱允炆雖然知道削藩的必要性,但是還是沒有狠下心來下令處死各個藩王。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如果換一種方式削藩,未必會失敗

其實小編認為,朱元璋對於選擇朱允炆作為帝國未來的掌控者一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畢竟這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傳給誰更適合帝國的發展朱元璋因該比誰都清楚。而朱允炆其實新官上任燒三把火是對的,但是奈何火燒得太旺了,導致打草驚蛇,到頭來是捕蛇不成還被蛇反咬一口。試想一下朱允炆如果選擇類似於“推恩令”的削藩方針會不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