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主動削藩放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作為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吳三桂一直活躍在當時政治舞臺上,是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之一。吳三桂前半身事明,後半生事清,但在事清過程中,卻又留下不忠不義之舉,舉旗造反掀起三藩之亂,造成清初八年內戰,給國家與人民帶來重大損失,以至至今仍被鞭撻。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聲稱“削藩亦反,不削亦反”,刻畫出吳三桂自私自利的野心形象,於是康熙作出撤藩的決定。然而,歷史向來是勝利者的宣言,鮮有文人關注吳三桂的處境,那麼從吳三桂角度來說,如果他主動削藩放權,放棄一切兵馬大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吳三桂主動削藩放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明末清初,清朝一共封過五個漢人王爺(追封不算),最廣為人知的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實際上還有一個孫可望——張獻忠義子。

張獻忠死後,劉文秀、李定國與孫可望等率大西軍餘部數萬人,進軍雲貴,聯明抗清。儘管全國抗清形勢嚴峻,但在雲貴地區大西軍佔據著優勢。然而在1657年,駐紮在貴州的孫可望陰謀篡位,挑起了大西軍內戰,率領10萬大軍意圖雲南,卻被李定國率領3萬大軍擊敗,孫可望壓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長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復仇。

一直以來,清軍頭疼於大西軍的頑固,孫可望的投降,讓清廷喜出望外。孫可望降清,出賣西南軍情虛實,使李定國和西南抗清武裝最後失利,清廷封他為義王

吳三桂主動削藩放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然而兔死狗烹,大西軍逐漸不足為患,孫可望失去利用價值之後,立即遭到清廷清算。

1658年,孫可望得知失散10多年的弟弟在上海,就希望清廷用公家驛傳將窮弟弟送回團圓,按說這個要求並不離譜,但卻迎來御史一陣猛烈批判,“(孫可望)始以張獻忠養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憤。繼而稱兵犯順,逆我顏行。迨眾叛親離,計無復之,方率數百疲敝之卒,亡命來歸……”,御史又稱,孫可望之弟只是一個食糧兵丁,白身無官,這樣的人,怎敢冒用妄用國家驛傳?孫可望趕快上疏謝罪。

1659年,有人揭發孫可望放債取利等事。按說,這也是稀鬆平常之事,滿洲八旗權貴放債取利多不勝數,但順治卻立即派人訓斥一番。

1660年,永曆皇帝逃入緬甸,李定國只餘殘部,南明敗局已定。這一年,先是孫可望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被清廷駁回,但六個月之後孫可望死了。官方給予結論是病死,但清初史家說孫可望是“隨出獵被射死”。

吳三桂主動削藩放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孫可望死因真相如何,如今已經無法解開,但通過據守臺灣的鄭經,和孫可望家人經歷來看,可能隱藏著驚人的內幕。

孫可望死後,其子孫徵淇襲封義王,但幾個月之後,孫徵淇病死,弟弟孫徵淳承襲。隨著吳三桂縊殺永曆皇帝,南明徹底消失在歷史煙雲中,孫可望家族利用價值進一步降低,清廷的“恩典”也就逐步降格。1666年,康熙將義王孫徵淳的年俸由五千兩減為三千兩,此後爵位一降再降,1771年乾隆下令“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禍亂抗清最後希望的孫可望家族,在清朝政治舞臺上就此消失。

1667年,清廷招撫臺灣的鄭經,並給予封王承諾,但鄭經回信卻一針見血:“貴朝寬仁無比,遠者不問,以所聞見之事如方國安、孫可望,豈非竭誠貴朝者,今皆安在?往事可鑑,足為寒心。”一句“往事可鑑,足為寒心”,說明鄭經對孫可望之死充滿懷疑,不敢步孫可望後塵。

吳三桂主動削藩放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孫可望讓鄭經疑慮,焉知不會讓吳三桂疑慮?所謂“神龍失勢,與蚯蚓同”,吳三桂主動削藩,焉知不會是第二個孫可望?所以,吳三桂在康熙決定削藩之後,純粹是不得不反,只能奮起一搏。

更為重要的是,與孫可望失勢投降、缺乏根基不同,吳三桂從軍數十年,軍中關係盤根錯節,這樣的軍中宿將又怎能讓康熙和清廷安心?只會儘快除之而後快,唯一頭疼的問題是如何合理安排吳三桂死法,以安眾漢奸之心罷了。

但有人認為,康熙不是順治,這是一個千古明君,有豁達的心胸,肯定會善待吳三桂。其實,清宮劇中康熙很豁達,但在正史上康熙卻多次言而無信,在三藩之亂中,尚之信和耿精忠先反後降,康熙給予承諾是“將功贖罪,既往不咎”,但局勢穩定之後,卻以“負恩謀反之罪”,將這二人處死。此外,還有朱三太子朱慈炤,康熙明令尋找和善待厚養前朝皇室中人,但找到朱慈炤後,卻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理由,將75歲的朱慈炤凌遲處死,將他男性家人全部處死,女性充奴,可謂滅之滿門。

吳三桂主動削藩放權,康熙會放過他嗎?此人給了一個答案!

可見,以康熙帝的德性,吳三桂即便主動放權,也是必然不得善終!

其實,在清朝時期,以漢人身份成為王爺,這就是原罪,註定不得善終。縱觀清初幾位漢人王爺,除了尚可喜,幾乎沒有一個得以善終。更重要的是,這些漢人王爺之死,總給人一種陰謀詭計的味道,一種小家子氣的感覺,猶如此後清朝給人不夠大氣的印象一樣。

參考資料:《明清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