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长多大,无论你多成功,内在的小孩却始终需要照料、需要爱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我们长大后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修复童年的创伤。无论教养的环境有多么的好,创伤是广泛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婴孩时期,每个人的自我感受是“世界之王”,是无所不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小便更是不需要控制,也没有羞耻感。所以,我们常常说回归“赤子之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婴儿般生存,那也是个人效能无比强大的时刻,但现实的限制也会让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无论你长多大,无论你多成功,内在的小孩却始终需要照料、需要爱


如果成长的过程里,创伤发生的越早,伤害也就越深。如果在婴儿期就被遗弃或不被期待,这种涉及生存焦虑的不安全感就会伴随终生。既然说创伤一定存在,这就意味着人的绝对自恋一定会受损,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修复它,如果置之不理,潜意识里也是在补偿自己。比如一个童年常常吃不饱饭的人,成人之后在吃的问题上就会呈现,可能会暴饮暴食充分满足,也有可能会厌食节食,让饮食过程充满羞耻感进而避免进食。


既然创伤必然存在,我们也有必要修复它,那么怎么修复呢?

需要重回过去,回到那个发生问题的时间点。这个过程并不是通过时光机完成的,我们没办法改变既成事实,也没办法让别人给我们补偿或者道歉。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看自己内在的小孩,在那个时间,受了什么样的伤害?


别人没有办法弥补我们的,我们自己要完成这个过程。


几种受伤的孩子类型:

1、遗弃

遗弃的孩子,不单单是说在出生的时候被父母抛弃,更多的时候也是出生不被期待,无论是他的性别还是说生理的缺陷。另外一个遗弃的形式就是父母长期把孩子放给隔代人抚养,就像我们所谓的“留守儿童”,那在孩子心里,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不被期待的,至少是他的存在感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会有死亡焦虑的问题。

在成人之后呢,这样的成人会有会呈现出来——分离焦虑,即对于人际之间的这种分离,会产生很大的痛苦,一方面呢没有办法和人分离,另外一方面呢,可能回避去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而避免分离。


2、忽视

忽视的程度虽然不及被抛弃,父母在身边,但是却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只是像饲养动物一样满足基本的温饱,在情感上没有更多的关照。而这种忽视,常常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是有问题的,所以这样的孩子常常会变得有点讨好甚至是很顺从的,他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注意。

那也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呢是他会制造很多的麻烦,进而让家长关注到他,另外一方面,会变得很优秀,就像我们讲所谓很懂事的孩子,但他的内在其实压抑了自己作为孩子来讲很多真实的内在需求,所以在成人之后这个压抑的部分会成为他日后的困难。

如果长期被忽视的人,他在关系层面上也会产生较多的回避感。就是不太会去建立亲密关系,或者是和人际的距离相对较远,属于比较疏远的类型。同时,常常会有遁世的想法,孤独感常伴其左右。


3、虐待

虐待是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并不是忽视也不是抛弃,而是进行虐待。这里边的虐待层次分很多种,包括精神层面的,还有肢体层面的,还有物质层面的。比方说,长期的恐吓威胁,精神控制和贬低这些其实都属于虐待的范畴;从肢体层面来讲,比方说体罚或者说过度暴露孩子的隐私。

虐待常常会让孩子产生很强烈的恐惧感和紧张感,时刻不能放松,会还产生很多的焦虑障碍。甚至长期暴露在虐待环境下的人,他对于自己这段经历是充满羞耻感的。

所以,我们常讲在这些人的亲密关系中会有一些施受虐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的情感浓度会很高,没有办法享受平和的关系模式,总要制造的出来一些事端,进而感受到关系的浓度。


4、贬低

贬低这个部分是有文化属性的,作为中国人来讲,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作为父母来讲,也不希望孩子太过骄傲自大,但是作为孩子来讲,婴儿期的那种自恋的全然满足是人类的本能需求,而在这部分不断被贬低和压抑的情况下,个人就会对自我的判断失调,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好不好。所以缺乏一种基本的标准,进而也是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自我。

而一般被贬低的人自尊感很低,所以极为容易引发抑郁的问题,也容易引发自恋方面的障碍,即对于赞美极度的渴求,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5、控制

最后一个是被控制的小孩,就是要在权威的羽翼下生活,而这个权威我们讲,如果是正向的,它会发展出来一种顺从听话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也会压抑自己的个性;但有力的控制来自于一个坏的客体关系,那就很有可能带来孩子的认同,认同的意思是说他认同了这个坏客体的价值判断,所以会带来他扭曲的价值观,进而他会认为自己所求所想是错误的。

比方说,有的妈妈会告诉女儿,男人没有好东西,那女儿如果找到伴侣是好男人,那这就是一种背叛自己母亲的行为,这会给她带来强烈的羞耻感,所以她会破坏掉自己相对比较好的异性关系。当然这是一种假设,这个模式不一定会完全一样会出现。但是被控制的孩子他常常也是丧失掉自我的,他的意志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是顺从于权威。


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小孩不是一种类型,而是受伤的部分来自很多不同层面。有的人甚至已经伤痕累累。《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无论你长多大,无论你多成功,内在的小孩却始终需要照料、需要爱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我们自己成为内在小孩的父母,用爱再去抚养一遍自己,让那个内在小孩健康快乐的长大。


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