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颉利可汗,从此东突厥汗国走向败亡之路!

"渭水之盟"签订不久,东突厥乱从内生,祸起萧墙,雪灾导致的饥荒更是雪上加霜。 唐朝册立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迅速从中原调去了大批粮草。饥饿的突厥部众纷纷投向毗伽可汗,颉利可汗被迫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公开宣称自己是唐朝的藩属。 唐太宗根本不予理会,因为他已经胜券在握。他派出常胜将军李靖率10万大军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以北)出击,于贞观四年(630)在阴山大破东突厥,拔掉了突厥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颉利汗帐。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颉利可汗,从此东突厥汗国走向败亡之路!

情急之下,颉利投奔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谁知苏尼失已经暗中倒向唐朝,颉利一到,就被苏尼失绑起来献给了唐军。与此同时,突利可汗也率众投降。 遵照唐太宗的命令,颉利被押解到长安。唐太宗当面历数颉利的罪状,颉利羞愧难当,无言以对。但唐太宗仍授予其官爵,赐予其田宅,待其如上宾。 你要是听说过身材矮小的拿破仑如何踮着脚尖走路,就能体会颉利此时满腔的无奈和涩涩的酸楚。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颉利可汗,从此东突厥汗国走向败亡之路!

在宴会上,他常常为太宗起舞助兴;私下里,则不免面壁伤感。作为不能离开京城的政治人质,他只能忍辱度余生。 当时,周边弱小的国家都需要在突厥衰败后找到一个新的依靠为他们撑腰,而这一依靠理所当然非唐朝莫属。贞观四年(630),西北各部族首领到长安朝见,请求太宗接受"天可汗"的称号。 "天可汗"的称号隐含着一种主宰万物的帝王威严,一种万邦朝宗的中心意识,一种九九归一的正统观念,一种仲裁各国之间纠纷的权力和霸气,也体现了中原和草原上最强大的势力命运的逆转。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颉利可汗,从此东突厥汗国走向败亡之路!

许多人说,这标志着一个草原帝国时代的终结和一个中原王朝时代的开始。 其实没有什么人云亦云的"终结"和"开始",有的只是一座围城的大门,作为不世之才的颉利和李世民相视一笑,擦肩而过。 而且人在围城中住久了,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英明的唐太宗也不例外。他明明知道突厥人有着不甘屈服的天性,仍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执意将10万突厥人安置在从河北到陕西的大唐边境线上,让突利可汗任顺州都督,阿史那苏尼失任北宁州都督,颉利的部将阿史那思摩任北开州都督,并将近万名突厥人安置在京城长安。后来的一个突发事件,证明大臣们的担心绝非庸人自扰。

唐太宗釜底抽薪生擒颉利可汗,从此东突厥汗国走向败亡之路!

贞观十五年(641),居住在长安的几名桀骜不驯的突厥公子居然翻墙入宫行刺李世民。这一未遂事件促使唐太宗下了将突厥人赶回故乡的决心。很快,他命突厥可汗李思摩(被唐赐李姓)率10万部众北返定襄。从此,突厥在漠南,薛延陀在漠北分而治之。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前后,因自相残杀而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突厥人被自己的部下回纥部和葛逻禄部击败,白眉可汗的首级被回纥人割下送到唐朝,对突厥内乱负有直接责任的另一位可汗的遗孀率部投诚玄宗,东突厥帝国的名号从此在中国大地上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