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导语: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军北伐残元,冯胜,傅友德率西路军由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西进拿下大片领土,最后班师时却放弃西北大片土地。清朝经过康乾雍三世治理西北又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新疆建省最终确定了新疆归属。由主动放弃到决不放弃浅谈明清对西北内陆政策。

话说冯胜是何许人也?弃地事件又从何说起呢?冯胜,初名国胜,后改为胜,大明开国名将。弃地者,放弃河西走廊大片土地。一代猛人朱重八同志建立明朝后不断对元朝残余势力发起进攻,残元各路军阀都在瑟瑟发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为彻底解除元朝势力对长城一线的威胁明军兵分三路北伐,对元军采取钳形攻势分进合击的策略。冯胜,傅友德率西路军计划扫清西北元军后由亦集乃路(属元甘肃行省)北上与徐达的中路军和李文忠的东路军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战略目标是聚歼北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与元末第一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于当时的元朝都城和林。


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三路北伐形势图 岭北之战爆发 图片来源:信息素

冯胜真没有亏待名字中的那个“胜”字,西路军一路攻城拔寨高歌猛进从兰州打到定西,打的元岐王朵儿只巴茫茫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与大明第一名将徐达的中路军惨败,闪电奔袭名将李文忠的东路军战平相比西路军形势一片大好,副将傅友德在前边七战七胜,主帅冯胜在后边收获满满,缴获的牛羊等战利品甚至都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西北元军打不过,跑不赢,丢弃了遍地牛羊,顾不上自己爹娘,简直苦不堪言。正当西路军在西北大显身手的时候,另外两路大军战败的消息传来,北上和林的战略目标已经无法实施。于是冯胜在肃清西北后班师回朝,放弃了已经攻取的包括宁夏在内的大片土地。史称“冯胜弃地事件”。


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西路军进军路线 图片来源:信息素


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西路军大胜 图片来源:信息素

那么问题来了,已经吃到嘴里的蛋糕冯胜为什么放弃了?史学家俞本在《纪事录》写到“因惧回鹘之兵”。这里的回鹘不是唐朝时的回鹘,而是占据新疆的东察合台汗国(1222-1683),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分裂而来。东察合台汗国虽然名义上是元的宗藩国但两家早就各过各的了且谁也不服谁。有明一代新疆基本都在东察合台汗国及其继任者统治之下。 冯胜已经打下河西走廊西北部的沙州(敦煌),再往西出玉门关就进入到东察合台汗国的势力范围。

那么冯胜应不应该撤退弃地呢?

一、从战术上讲,当时西路军的任务目标是元军而不是东察合台,冯胜兵锋再往西走就要和东察合台迎头相撞,所以冯胜“因惧回鹘之兵”。再者北上和林的计划已经破产所以冯胜选择撤退。

二、从战略上讲,明的敌人是元,两家你来我往打得正欢,东察合台置身事外且志不在中原。如果这时候西路军和东察合台发生冲突那么明朝就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了。

但是撤退归撤退有必要放弃土地吗?

河西走廊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用来开疆拓土不好吗?至于原因由于史料记载模糊有限,真实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我们可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一、冯胜的西路军只有五万兵力,还要用于日后对北元的进攻。在中路军和东路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还要分兵防守河西就有点不够用了,而且北元的威胁主要在甘肃以东的地区,所以河西显得不那么重要。

二、由于西北地区在唐朝后期受到吐蕃影响与中原逐渐断了联系,后来西域又有喀喇汗国、于阗、高昌等互不统属的地方政权,辽也曾经通过设置地方政府机构任命当地人管理的方式管辖过新疆地区,河西走廊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统治,明朝建立时西域已经与中原脱离500余年,西北民风习俗已与中原大不相同,在明朝开国集团眼中已经是化外之地,与蒙古大漠无异。

三、朱元璋贫民出身,小时候的梦想是给地主放好牛吃饱饭,所以他对土地(可耕种土地)的热爱程度可想而知,他在治国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明朝对边远贫瘠的土地是没有胃口的。朱元璋是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因此他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追击北逃的元朝。

明朝不进取西域的原因:

一、整个明朝明军精力都被北方的蒙古部和东北的女真部吸引,且土木堡事变之后采取防御政策再无力在西北地区进取。

二、虽然从洪武八年(1375年)到成化十五年(1479年)稀稀拉拉104年间设置了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用怀柔羁縻之策松散的管辖河西地区,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危急时刻的应对方略以至于到嘉靖时期彻底放弃关西七卫西域地区被吐鲁番汗国吞并。

三、朝廷对西域重视程度不够,而不重视的原因是明代已经不像汉唐那样依赖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因为郑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二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羁縻之策主要依靠国家强大的影响力对西域实行名义上的“管理”,给了以当地势力为主的卫所管理者很大的权限,卫所之间摩擦不断而朝廷对此态度消极。

四、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经济中心南移,对于经济地位下降,遥远的不能耕种的西域的土地没有了兴趣。


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关西七卫

那么清朝对西域是如何经营的呢?

1456年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为吐鲁番汗国,西部在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此后漠西蒙古(瓦剌)势力进入西域,1570年吐鲁番汗国崩溃,漠西蒙古迁徙到天山北部,五大部落中准噶尔部一家独大,1678年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并灭掉叶尔羌汗国统一西域。


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1678年噶尔丹建立准噶尔汗国

顺治三年(1646)年,包括准噶尔部的蒙古各部联名向清朝奉表,清朝赐之以甲胄弓矢,自此准噶尔与清确定宗藩关系。

但是噶尔丹为了建立大的准噶尔帝国在1688年攻入漠北草原并进入内蒙古,康熙帝御驾三次出征准噶尔,1697年噶尔丹败亡。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妄策阿拉布坦继承汗位对清称臣纳贡,但此后又翻了脸展开了与康乾雍三朝的长期拉锯战。

最终在1757年乾隆灭准噶尔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此地命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设置伊犁将军府偏重军事统治,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管理,可见清廷对新疆的重视程度。

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在英国支持下进入南疆并进一步控制天山南北。同治十年(1871年)俄国出兵伊犁,西北边疆危矣,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开启收复新疆之战,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来中亚小国被俄国吞并,历史证明了左宗棠的高瞻远瞩避免了整个新疆的沦陷。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清朝对新疆实现彻底管控,意义重大。


由冯胜弃地事件到清朝经略新疆对比明清两朝领土观念变化

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比明朝在西北有心无力的羁縻的策略与左宗棠历尽艰辛收复新疆可见西北地区的重要性。

一个王朝走到内外交困的穷途末路时都会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对边远地区的掌控能力,这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清王朝走到光绪年间已是疲软无力,面对列强瓜分,东南沿海危机重重,但朝廷却能在万难之中完成收复新疆的伟大壮举实属难得。

那么为什么清朝要坚持收复新疆呢?

一、左宗棠曾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由此可见清廷是把新疆作为大后方来经营的,一旦新疆有失势必会引起蒙古各部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西北各部族脱离朝廷掌控。

二、在当时东南沿海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如果内陆腹地再出现新的危机,那清廷就要面对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保住了新疆也就保住了朝廷的大后方和纵深安全。

总结:从历史上看,由西北方向各种政权势力或多或少都对中央政权有着一定的影响。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凿空”切断了匈奴右翼,汉末凉州董卓乱政,唐朝时与吐谷浑,高昌各部的和战,宋朝时西夏党项与北宋的民族文化交融。西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一步步加强从而慢慢演变成中央政权不可分割的大后方与纵深根据所在。

在治理上,明朝已经证实了怀柔羁縻之策的不可行性,这种政策只有在朝廷实力足够强盛到可以辐射周边地域时才能实行,这种政策本身就有一种妥协的意思,并不能长远的实现长治久安。而清朝先是设置伊犁将军实行军管再是建省直接由朝廷管辖。实现了中央的高度集权把西北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手里。

只有在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之下各族人民才能生活富足,也只有坚持一个统一政权领导才能保证领土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纪事录》 《读史方舆纪要》 《左宗棠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