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充满套路的明朝,写成《西游记》这样的书不奇怪,大家怎样看?

真妄不二1


在明中后期,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控事实上是很低的。尤其在江南一块,学社成风。大量的文化人聚集在一起,产生了明清小说风潮。四大名著就有三本成于明朝。

明朝的读书人以批评朝政骂皇帝为荣。在西游记里就有皇帝轮流做的“反言”。明朝读书人兼容儒释道,所以西游记光怪陆离,妖魔鬼怪横行。

比起之后的文字狱,明朝的思想文化之开放,已经达到了一个小巅峰。


七千月


每篇名著都有时代背景,西游记也不例外,反映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奇异风俗,作者吴承恩写西游记传播正能量,充满正义感,只要不怕艰辛,扶善除恶,善良真诚,乐观勇敢,自信执着,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不管是妖魔鬼怪,还是惊涛海浪,九九八十一个魔难一定能度过。

书中富有神奇色彩,情节离奇曲折,变化多端,人物形象生龙活虎,表现得淋漓精致,读后感到这本书有无穷魅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四季芬芳500


《西游记》的故事又不是明代才创作出来。《西游记》只不过是把之前的西游故事加以整理整合而已。

不论明代是不是充满套路,但《西游记》不能代表明代的套路。

因为西游故事不是明代原创的,实际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西游故事的雏形。

或者说是原型。因为历史上西行的和尚也不止唐僧。早在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位法显和尚也曾西行求法。

我们现在读到的《西游记》,其流程也并不全部都是按玄奘西行来写的,其中有相当的内容,是参照法显西行来编撰的。所以,实际上早在玄奘西行以前,就已经有西游故事了,仅仅是还没有后世那么细致。

明代有什么可套路的?

西游故事比唐僧的出现还早,到明代时,故事已经一大堆了,甚至可以说“过剩”了。

从南北朝、隋、唐、宋、元,直到明,这个时候,西游故事已经太多了。经过了近1000年,别说八十一难,八百一十难都绰绰有余。

为什么要整理西游故事?因为太乱,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不仅经常不搭,甚至还有矛盾的。

所以到了明代,比如吴承恩,他著写《西游记》的主要工作不是自己编故事,用不着他费那个劲,他要做的事,是把诸多的西游故事去粗取精,挑选出一些合适的桥段来。

换句话说,不论吴承恩也好或是其他明代编撰西游记的文人也罢,他们基本不用自己编故事,照古代流传下来的抄,这就够了。由于故事基本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就算有套路,也与他们无关。

他们面临的,是从以前留下来的千百个故事里,挑选出适合的,编成八十一难,整理成《西游记》。至于故事,什么大闹天宫,什么被压五行山,什么三打白骨精,什么三借芭蕉扇……这些故事都不是他们写的,故事里有没有套路,与他们有关吗?

其实这就像,比如今天的人要写《济公传》的故事。济公的故事还用你费劲去编?三十多续再加上别传外传,想全都读完了也要好几年,还用得着你写吗?所以你只需要从前人编好的故事里,挑出一些合适的,把它们凑在一起就行了。

至于说你写的这部《济公传》,里边有什么巧妙的设定,或是有什么深层次的涵义,那也与你无关。你不过是故事的整理者而非作者,无论功过,自有原创者承当,你得往后排。

所以,不论明代是不是充满套路,在《西游记》上也体现不出来。因为西游故事根本就不是明代故事,它可以再往前追溯近1000年,这1000年里发生了什么,与明代何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