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你家孩子在睡前有什么必备的“仪式感”和“小怪癖”吗?当我在朋友圈里问宝妈们这个问题时,得到了五花八门有趣的答案:

孩子睡觉前必须要找一个小被子,哪怕是在车上睡也要找“小被被”,出门都得带着;

孩子有一个小毛毯,有时候不开心了,他也会哭着要找他的“小毛毛”;

我家娃睡前喜欢抱着我的一件睡衣,每次睡觉必须放在脸旁边;

很多孩子在睡前,都会习惯性的寻找特定的、温暖的小物件。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物品,有可能是一个小被子、小毛毯、棉柔的睡衣或毛绒玩具。面对孩子的这些“小怪癖”,有的家长会觉得焦虑又无奈,也有的家长会因此而自责,总觉得孩子之所以“恋物”,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关于孩子依恋小毛毯、小被子这件事,究竟还有多少是被我们误解的呢?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一、孩子依恋柔软的物品≠缺乏安全感

孩子对柔软物品的依恋现象,常常被误认为是不健康的,代表着母亲的失职,孩子安全感的缺乏。这个观点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通过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才有所改观。

威斯康星大学的儿童心理学者理查德·帕斯曼在1979年一项研究中发现:

约60%的孩子在三岁之前,对某样玩具、毯子或奶嘴具有依恋感。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称为“软物依恋”,研究还发现这些依恋柔软物品的行为,和是否缺乏安全感之间,并不成正比例关系。

朋友林林从怀孕之后就全职待产,做了全职妈妈好几年,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温和的管教,戒奶也是一直坚持自己带着睡。她的女儿,是性格非常开朗的女孩,不怕生人,喜欢说话和别人交流也很顺畅。可是林林的女儿也很喜欢睡觉的时候,抱着她的“小被被”。林林说:“每次看女儿把“小被被”蹭在脸边,模样就像小时候吃母乳的那样幸福满足。” 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一点也不。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与此同时,有很多被父母严厉苛责、强制管教的孩子,甚至是有的才几个月就被留守的孩子,他们往往很乖很听话,到点就睡,什么东西也不找,难过的时候会找个角落躲起来。谁都不依恋、谁都无法信任,回避与人接触和互动的“乖孩子”,和那些依恋柔软物品的孩子相比,往往更缺乏安全感。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所以说如果孩子只是在睡前存在“软物依恋”的现象,和家人同样亲密互动,活泼开朗,并不能因此评判孩子是缺乏安全感表现。


二、从软物依恋的起始时间,看行为背后的意义

婴儿往往在五到九个月开始对毯子和毛绒玩具产生依赖情绪。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孩子对特定小毛毯的依恋,看似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的,有很多家长会粗略的认为,是从戒母乳之后开始的。其实这种依赖通常是在孩子五到九个月之间产生,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有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1、走向独立的过渡期

六到八个月,孩子的依恋阶段属于明确依恋期,当妈妈离开时会烦躁不安,要面对第一个“分离焦虑期”,开始意识到父母有时会和自己分开。所以这个时间段,也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期。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妈妈不可能24小时都能及时回应孩子,为了缓解妈妈不在身边的分离焦虑,孩子会自主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慰藉和安抚的恒常性的温暖事物,小被子、小毛毯、毛绒玩具,这些柔软的物品是孩子们最常见的选择。他们用这种积极的方法,建立自己可控的“安全基地”,形成从依恋走向独立的过渡空间,这个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和独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2、手部敏感期

在孙瑞雪老师的《捕捉敏感期》一书中提及:

八、九个月的幼儿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能的目标。

孩子从一开始的尝试把手放在嘴里,发展到用一把抓的方式抓握东西,到后期熟练运用两只手指抓捏细小的线头。孩子通过手探索世界,对手自由练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所以对孩子而言,这个阶段允许孩子的手部自由探索非常重要。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那些在这个时间段习惯性揪、拽小毛毯的孩子,手部得到了更自由、充分的锻炼,他们手指操作往往更灵活,思维方式也更加细腻。


三、如何应对孩子软物依恋的“小怪癖”?

1、一些极端情况下的依恋,需要重视和干预

了解了这些小毛毯、小被子、毛绒玩具对孩子的成长意义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依恋某一件特殊物品是正常、健康的。但是当这种依恋行为,极端到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社交、与亲人的交流互动时,就意味着需要重视和干预。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有一次宴席,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小女孩,她一直抱着个毛绒小熊24小时不离身。孩子的奶奶说,这小熊,孙女睡觉、走路都抱着不放手。小女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和奶奶说话也小心翼翼,只愿意和毛绒玩具待在一起,和谁都不亲近。后来了解到,小女孩的妈妈一直在外地工作,小女孩的奶奶脾气也比较暴躁,稍有不顺心,就会对小女孩恶语相向。小女孩挨骂了也很少哭闹,只有奶奶要扔掉小熊时,她才会着急的大哭要小熊,回应奶奶“我错了,我听话……”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这种情况需要干预的,不是帮助孩子戒除毛绒玩具,而是让孩子的父母引起重视,修通对孩子爱与关怀。因为错的不是孩子依恋毛绒玩具这个行为,而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不当的教养方式,剥夺了孩子对家人精神和心灵的信任。

2、过渡物品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必为此感到焦虑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

孩子和安抚物之间的联结越亲密,在他们面对压力时,就越能适应压力。

如果家长出于一些让孩子更早独立的考虑,而采用一些强制性的举措,让孩子改掉对小被子、小毛毯的依恋,会给孩子产生难以纠正的压力和恐惧。与此同时,孩子那些还不足以消化的情绪困扰和负面感受,也会因为缺乏稳定的抱持空间,而被隐藏、压抑、累积。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当孩子拥有一件让他觉得温暖、信任,可以给他安抚的过渡性物品,就有了一个可以稳定提供平静喜乐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我安慰的能力,帮助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

所以这些可以给孩子提供安慰的过渡性物品,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替代来源,这些过渡物品不仅不代表孩子脆弱没有安全感、还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管理、适应压力和独立。

孩子睡前总盘指定小毛毯,是缺乏安全感?不,他们思维细腻更独立

身为家长,面对孩子睡前喜欢抱着小毛毯的“小怪癖”,只要孩子平日和我们的互动良好,就不必为此感到焦心和忧虑,只要定期做好清洗工作,把持孩子心爱的小物品的干净卫生就好。相信这个孩子自主选择的小物品,会成为孩子成年以后,不管他何时想起,都是最温暖的回忆之一。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阻止孩子拥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存在,不是吗?

共同记录育儿所思,做成长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